古诗文教学:让细节勾连多一些

2015-06-02 14:38高志刚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3期
关键词:小石古诗文题材

初中古诗文教学往往有一通病:只重解词译句,疏通文意,而轻视文本解读,导致文本教学支离破碎、生硬无趣,少了本该有的“语文味”。本文以古诗文中细节的勾连拓展为突破口,拎起“言文并重”的古诗文教学。

一.文眼勾连,提纲挈领谋全篇

文眼是最能揭示文章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往往也是文章的感情基调。教学时如果能抓住文眼处勾连拓展,欣赏品味,必然会以小见大,进入一个豁然开朗的教学大境界。

特级教师王君在其《王君讲经典名篇》一书中,有一篇《湖心亭看雪》的教学案例。她抓住文尾的文眼“痴”字,巧妙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板块:

1.找出能概括张岱形象的“痴”字

2.引导学生品味痴人之“痴行”

3.引导学生品味痴人之“痴景”

4.引导学生触摸痴人之“痴心”

5.读《红楼梦》诗“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巧设情景,引导学生再品张岱之“痴”。

这节课的设计,从一个提挈文章的“痴”字入手,紧扣文本,然后由浅入深,由文内到文外,按“痴行—痴景—痴心”的脉络,高效的实施了一次阅读教学。也就是说,从一词入手,形同剥笋,逐层揭示文章的主旨,引领学生渐入佳境,逐步走进人物形象,领略到古代文人洒脱不羁的风采。

二.留白勾连,言有尽而意无穷

文章的细节留白,往往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联想或想象,填补文本细节的留白,从而勾连作品的主旨和情感。

比如教学卢纶的《塞下曲》,教师可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从末句“大雪满弓刀”这一细节入手,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挖:

师:“大雪满弓刀”一句属于什么描写?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1:属于环境描写,将士们追击敌人时,天气异常恶劣。

师:末二句写“欲将轻骑逐”,为什么作者不接着写追击敌人的经过和结果而是写天气?

生2:诗歌的前部分写戍边将士高度警觉、及时追击逃跑敌人,已经能够表现其机智英勇的形象,没有再写的必要了。

生3:恶劣的天气增加了追击敌人的难度,不仅能衬托出戍边将士英勇无畏的形象,还能表现战斗生活的困苦。

师:你觉得将士们能追击到敌人吗?想象一下战斗的画面。

此设计围绕细节“大雪满弓刀”填补留白,让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戍边将士的英勇形象和军旅生活的紧张困苦,领悟作者寄托的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之情。这样“于无声处听惊雷”,从一个场景描写挖掘文本丰富的内涵,不仅训练了学生感知语言的能力,还训练了想象力,使之领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章意蕴。

三.意象勾连,含英咀华有滋味

意象是诗文作品中作者用来传情达意的载体。每个作品的意象都不是随意塑造的,它其实是作者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结合。所以,对作品中的意象进行巧妙勾连,不仅有助于学生感受意象所渲染出来的意境画面,对于理解作者的情感或思想也有着重要帮助。

比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在解题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四个任务:

(1)请同学们把诗中的意象找出来,并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结合诗歌内容,如果你是电影导演,正行走在钱塘湖边,你会怎么把这些优美的意象拍摄出来。

(3)结合诗歌内容,适当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把意象生动地描述出来。

(4)如果你是一位作曲家,你会为这幅画面配上什么风格的音乐。

意象勾连是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的一种思维方式,即诗中意象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个意象及它想要传达的是什么,最后要求学生领会诗中的画面、形象和语言的特色。笔者认为,意象勾连有利于促进诗文画面感的生成,作品中出现的意象常常不止一个,而是一连串,且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由颜色深浅、虚实、远近、动静等要素组成的一幅幅画。而当学生脑中有了一个立体的、生态的、有滋有味的形象之后,再去理解抽象的主旨,自然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题材勾连,百媚丛生总关情

文学作品是作家感情凝结的产物。因此,同一题材在不同作家作品中往往以不同的风姿出现。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时,可以从题材入手,横向勾连拓展,让学生体验同一题材的形色不同的其他表现,从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改变作文过程中存在的“千文一面”现象。

笔者在教学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就曾围绕“离别”题材“做文章”。

师:同学们觉得王勃的这首诗与传统的离别诗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

生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能看出作者以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离别,一反传统离别诗悲戚伤感的格调。

生2:高适《别董大》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溢满了作者的伤感;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足见作者的不舍。

生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的担忧与思念。

师:原来同一题材的作品在不同作家笔下可以表现得如此丰富多彩!想一想,在学习古诗文过程中,还有类似现象吗?

生4:同样是写“秋”的题材,有的是悲秋的萧条冷落,有的是赞秋的高远成熟,有的是描绘秋的景致,有的是赞美秋的精神。

生5:同样是关于“贬谪诗”的题材,有的是表现寄情山水的潇洒,有的是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意,有的是刻画隐居山林的清闲,有的是展示豁达进取的豪情。

师:同一个题材的内容,展现的是不同的画面,流露的是不同的情感,这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呢?

笔者抓住“离别诗”这一题材,积极开发学生的知识库存,引导学生搜罗类似内容,勾连出“同题不同文”的他类诗文,打破了思维定势,达到了以点带面、知微见著的效果。

五.写法勾连,举一纲而万目张

中学课文选编的古诗文作品多为名家经典之作,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品味语言和感受思想,还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一篇简短的文言作品,往往由于采用了诸多的表现技巧,才入情入境,耐人寻味。教师可由勾连写作手法入手,让学生感受“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写作技巧,达到举一纲而万目张,明一法而众类通的效果。

如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作为一篇短小的山水游记,作者采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将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展现给读者?

生1:动静结合。作者在描写潭中鱼的时候,写了鱼的动、静两种状态,把鱼写“活”了。另外,描写远处的溪水,通过“斗折蛇行”这个比喻,达到了化静为动的效果。

生2:正、侧面描写结合。作者描写潭水清澈,既用“水尤清冽”直接表现水的特点,又通过写“水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间接表现水的特点。

生3:虚实结合。作者写水中鱼,既实写了鱼在水中的动、静状态,又通过想象,表现鱼与游人在游戏相乐。

生4:点面结合。文章重在写潭水,但在文前和文末都分别写了寻潭的不易和石潭周边的环境,突出了小石潭清幽静谧的特点,也交代了潭水清澈见底的原因。

生5:以景衬情。文章的主旨是作者借小石潭来排解仕途遇挫的苦闷,而这种苦闷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景物特点是吻合的。

这一教学环节从鉴赏小石潭的写景语言入手,勾连拓展多种写作技巧,帮助学生整合解读景物描写的几类方法,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使零碎的知识更加系统化。

总之,古诗文教学作为初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用慧眼与智心去发掘文本中的一些精彩的细节,并以此为突破口,巧妙勾连拓展,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文言教学生动起来。

高志刚,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石古诗文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挡住他
小石印象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捡到一座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