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

2015-06-05 14:34刘国斌杜云昊
山东社会科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城镇化文明生态

刘国斌 杜云昊

(吉林大学 军需科技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

刘国斌 杜云昊

(吉林大学 军需科技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中国在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世人瞩目成绩的同时,在其背后也暴露出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文章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探讨了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需要生态文明的实施理念,走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道路,不断强化生态效益和生态水平,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协调发展

一、引言

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加速期和转型期的关键阶段,必须要在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实现主动转型,同时要在转型的过程中实现经济增长的高质量。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在广大城镇和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也在城镇和农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3月。。截至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以“三农”为主题,在新农村建设上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②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6年3月。。这些都强调了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中国在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的同时,在其背后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挑战。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往往只着眼于经济建设而忽视保护生态环境,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从而造成了诸多生态问题,使得许多地区已经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这些已经成为制约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那么如何让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伴随着良好的生态?这就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高级文明形态,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走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走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型发展模式,对于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著名的诺瑟姆(Ray.M.Northam)城镇化发展曲线中表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大体上都经历了类似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的上升过程,如图1所示,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拐点:当城镇化率在30%以下时,经济发展处于较为缓慢的初期起步阶段;当城镇化率超过30%时,出现第一个拐点,经济发展处于中期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超过70%后,出现第二个拐点,经济发展再次趋于平缓,进入后期稳定发展阶段,这时国家也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进入到后工业社会①Ray.M.Northam,Urban Geography,New York:J.Wiley Sons,1975,pp.65-67.。后来经过进一步的论证,将城镇化率发展到30%—50%称之为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中前期,发展到50%—70%称之为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中后期。在城镇化过程中,越发展到后期阶段,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完善,农村人口迁往城镇的数量趋于减缓,对城镇化质量的要求会变得越来越高。

图1 诺瑟姆城镇化发展曲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4.77%。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发展还呈现出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在GDP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48.2%,第二产业为42.6%,这意味着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变强,更需要推进以农民市民化为核心的人本城镇化;第二,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GDP增速由改革开放以来的8%以上减缓至“7%时代”,这意味着城镇化不能单纯地依靠经济扩张来拉动,而应该向品质型城镇化转型;第三,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刘易斯拐点”越来越近,这意味着城镇化必须更加重视城镇的品质;第四,由于之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带来的环境问题越发严重,雾霾天气、三废排放等问题急需解决,这意味着城镇化应向低碳环保绿色转型;第五,城市数量增加减缓,中国城市数量1978年为193个,之后快速增加到1998年的668个,之后缓慢减少至2014年的664个,这意味着城镇化的质量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如图2所示,从城镇化率和城镇化发展特征两方面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加速发展的中后期阶段。

研究表明,城镇化率增长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关系,城镇化率每提高1%,对应国内GDP增速提高0.7%-0.8%。2014年我国GDP约合10.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4%,人均GDP约为7485美元,表明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同时也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表现在二、三产业反哺农业的力量明显提高,二是公共财政的职能进一步增强,三是新农村建设有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四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

所以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速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阶段,这一时期既面临着加速发展带来的资源需求加大、环境破坏加剧等环境问题,又要应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农民工市民化、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社会问题。由追求规模向追求质量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②谷树忠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资源科学》2013年第1期。。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五位一体”的突出地位,提出把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2年11月。。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重视质量和综合效益,强调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同等重要性。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②奚洁人主编:《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http://cpc.people.com.cn/GB/134999/135000/8108213.html。。全面部署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广大城镇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如何把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落实到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之中,是生态文明建设成败的关键。同时,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就是要讲究综合效率和强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循环经济的展开,从而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但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也必然会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环境问题会变得越发突出,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大前提下,才能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因此,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三)顺应生态文明要求,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协同发展,相互促进,实现双赢,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关系:首先,二者都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的,都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针战略;其次,新农村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资源、土地和人力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农村;再次,新型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农民收入和提高土地利用率,对新农村建设起到拉动作用③杨翔:《共生、互补、双赢: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发展》,《求实》2013年第1期。。所以,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并不矛盾,同步推进可以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城乡和谐、公共服务提供和生态治理的相统一,在发展城镇化的同时,做到城乡一体化。因此,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也顺应了生态文明的要求。

图21949 -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变化趋势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半城镇化”和“大城市病”

农民工大规模的城乡流动对我国的城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截至2014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73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达到1.68亿人。这些农民工虽然进入到城市,但是并未获得到真正的市民身份和城市待遇,如果按照户籍人口计算,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所以我国呈现出了“半城镇化”状况,这严重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质量。从农民工群体的流向来看,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人数占到总量的65%左右,过度集中的人口移动,不仅使得北上广等大城市人口严重超载,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交通拥挤、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的“大城市病”。同时,大规模的人口异地流动也造成了沉重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未来,还关系到我国未来的人口素质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半城镇化”和“大城市病”问题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公共服务投资不均衡,环保方面投资少

在城镇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第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于道路、供电、供水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偏向,忽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投资,如表1所示,卫生和社会工作、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投资远远低于其他行业。因为前者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更为迅速的作用,进而取得短期经济效益明显,所以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投入,而后者虽然会关系到城镇和农村的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但由于对经济效益的间接性和长期性,往往投入不足。第二个问题是城乡公共服务投资不均衡,长期以来对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不足,使得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激化。第三个问题是城乡教育投资不均衡,城镇化的质量中,人口素质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而人的素质的提高主要靠教育,所以教育是源头,是需要高度重视的。

表12013 年中国部分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亿元)

(三)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污染加重

由于城市居民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为了发展农村经济,许多地方政府都在制定优惠的政策,积极地进行招商引资。在乡镇、农村大力引进工业企业,越来越多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向广大农村地区聚集,形成了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局面。这部分企业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虽然可以在短期内给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但就长远来说,无疑会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

(四)土地利用不合理,绿地面积少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道路基本上是走外延发展型,城镇扩展占用土地过多,占用耕地现象严重,造成耕地面积锐减。同时,许多地区还存在着土地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的问题,这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此外,城镇土地利用结构也不够合理,导致绿地面积少、生态环境差。资料显示,在我国城镇用地结构中,工业用地占30%左右,而美国仅为7.3%左右,这也超过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绿地具有显著的景观效应和生态效应,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绿化的作用,以促进与生态的融合。在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上,我国很多大城市与世界水平更是差距甚远(北京为10.23平方米、上海为7.08平方米,华沙为77.7平方米、堪培拉为70.5平方米、柏林为50.5平方米)。

四、生态文明视角下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发展模式探究

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涉及到社会、自然、经济多个方面因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本文从产业、空间形态、绿化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着力构建结构优化、循环高效的生态发展模式,以最低的消耗换取最大的产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构建生态产业模式

1.生态工业

发展生态工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其通过先进的物流或物质传递方式把各厂区间连接起来,建立“回收一再利用一设计一生产”的循环经济路线,使各个企业之间形成资源共享和副产品的互换,使上游企业的副产品或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或能源,形成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量,使环境与经济之间达到相互协调的最高境界。在生态工业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调控反哺三农,从而带动农业、农村、农民也朝着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

2.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提升农业科技水平。集成应用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利用物质链条、能源链、服务链,将种植、养殖、深加工等串联并联起来,形成集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于一体的生产方式,构建农林牧渔多业共生循环产业体系,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

3.生态服务业

发展生态服务业,即第三产业的生态化,就是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到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乡村生态旅游是一个提高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的适宜途径,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同时带动住宿、餐饮等多方位需求,从而促进城乡经济快速发展①袁成达:中国生态城镇化建设研究课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研究中心,http://www.gmc.pku.edu.cn/urbanization/html/zw/index.html#。。

(二)构建生态空间模式

1.工业向园区集聚

建设工业园区,坚持产业集聚,促进各类城市和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可以集约利用土地,吸引投资,形成“集聚——再集聚”的良性循环。为此要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立健全服务体系,营造生态环境优势,形成生态产业链,产生集聚效应,进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城镇化发展。

2.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优化,进而提高农民收入,为城镇化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撑和人力资源。为此,一方面要通过迁村并居,使农村村民逐步向城镇和农村社区集中。另一方面,通过推动乡镇企业和优势产业逐步向工业园区和适宜区域集中,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产业群和产业带。最终达到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进而推动城镇化进程。

3.人口向社区集中

建设生态居住区,构建绿色低碳、宜居宜业的生态人居环境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最主要的就是要推广农村社区建设,将两个或多个村庄,在统一规划和统一要求下,将村庄合并组建为新型农村社区,探索社区化的居住和服务管理模式,让城市中更多的现代文明因素辐射到传统农村中,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均衡化,让农村社区成为城乡一体化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终端”区域,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和农民素质,缩小城乡差距。同时,“农村社区”模式改变了村庄小而分散的弊端,这样将有利于资金和土地的集中合理利用,减少浪费,从而在城镇和农村塑造便捷、舒适、合理的生态人居环境,促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三)构建生态绿化模式

生态绿地是发挥生态平衡的人居绿色空间。生态绿地系统主要包括农业绿地、林业绿地、园林绿地、水域绿地、游憩绿地等。构建生态绿化模式要充分利用城镇和农村中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文物古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模式。点:在居住集中区,集中绿化居住区内部空间,营造点状绿地;线:主要是道路绿化和河道绿化,将城镇和农村用绿树连接在一起;面:主要是郊区生态园地和防护绿地等的建设。新农村绿化要突出乡土特色,可以发展花圃和林地种植,从而与农民致富相结合。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同时,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②闫萍:《西安市生态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五、生态文明视角下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谋划布局,构建生态网络

规划引导着建设,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总体目标和思路,把新型城镇化与新农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空间结构的完整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综合性,对城市和农村的产业分工、人口布局、村庄整治等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引导劳动力流动,减轻“大城市病”。立足各地不同的实际发展情况,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相关先进理念、技术与管理经验,全盘谋划城镇和农村的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有序加大对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①李小建等:《新型城镇化中的协调思想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2期。。构建生态网络,将规划与制度相结合,强调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本着资源高效利用、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原则创新体制机制,在城镇和农村间构建综合性的高效生态规划体系,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从而有效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二)加强宣传教育,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涉及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方方面面,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先从培育生态理念着手,引导企业和居民自觉采取绿色生态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构建善待自然、和谐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改变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消费理念,关键是要形成政府、居民、企业三方联动机制。②于冰:《后危机时代的文化矛盾与价值重构》,《哲学研究》2013年第11期。首先,对于居民而言,要树立生态消费观,积极倡导环境保护意识,让生态理念深入人心,摒弃“面子消费”、“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等不良消费观念,鼓励民众绿色出行。其次,政府要加大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制定有效的生态消费政策并加以监督。最后,企业要积极引进绿色科技促进绿色生产,提供更多的生态环保型产品和服务。

(三)进行制度创新,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制度是保障,要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户籍、财政、金融、土地、环保等方面的制度支撑体系。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财政制度,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投资均衡化,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二要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管理制度,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逐步消除“半城镇化”;三要完善土地制度,建立多元化土地产权制度,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四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强化环境执法监督,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内生动力

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是把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统筹发展,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兼顾经济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新型经济增长方式,可以在一定区域内综合利用城镇和农村的各种资源。一方面,可以将城市大型企业与乡镇企业联合发展,弥补乡镇企业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环境污染严重的缺陷,形成优势互补、城乡统筹的大企业集团。另一方面,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深化农产品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促进资源的循环使用和开发,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地推动城市和农村良性协调循环发展,大力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五)推广绿色科技,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生态保护与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推广新型节能低碳环保材料,改善城镇和农村生态系统状况,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服务。同时,科技兴农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也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四化”目标之一。农村科技要紧跟城市步伐,加大对农村的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力度,只有达到或接近城镇科学技术标准,增强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才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曹守新)

F291.3

A

1003-4145[2015]07-0182-06

2015-01-20

刘国斌(1963—),男,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县域经济理论与实践及低碳经济。杜云昊(1991—),男,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农林经济管理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县域经济。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县城的突出作用与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BJL122)、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吉林省农业低碳化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研究”(项目编号:2012B26)、吉林省教育研究所“县域教育与县域经济的良性互动研究”(项目编号:GH11009)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城镇化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家乡的城镇化
文明歌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