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有效的奖励

2015-06-05 07:03沈丽新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优秀学生奖品后进生

沈丽新

在我的英语课或者英语自习课上,孩子们经常会得到一个明确的奖励:如果完成作业,就可以得到“自由时间”。这个时间,只要不影响他人,喜欢做什么都可以:阅读、写其他科目的作业、画画、折纸等。孩子们非常在意自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时间,并会为得到这份奖励而更加认真听课、高效完成作业。

在批改默写本的时候,如果发现有孩子进步很大或者连续多次全对时,我会选择在教室里当着全班孩子的面(一般是在自习课上的自由时间段)给家长打电话,让他们一起分享这个好消息。这种奖励,比单纯的表扬更能激励孩子们。

在我留意到学生有进步行为或者优异表现时,我会选择在家校联系本上写下几句赞美的话。很显然,这些赞美会让学生和他们的父母都看到。这种悄然无声的赞美也是一种动人的奖励。

平时我会经常用“免考生政策”鼓励学生在每次阶段性练习中争取优秀成绩。在期末考试之前,我把每次阶段性练习考前两名的学生名字写在纸条上,然后把纸条放进盒子里。最后,在这些可能有重复的姓名纸条中抽出两名学生,推荐他们成为学校的免考生,由学校颁发正式的“免考生证书”。校级证书对孩子们来说,显然是个真实的大奖励。

我始终认为,对于一个孩子而言,知识的获得本身就是一种奖励。而行为举止得当,也本该是婴儿以外的人都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要求,根本无须奖励。可是,现在的很多公开课尤其是评优课上,给学生发各种零食、学具或者小玩具,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至于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用零食、学具或者小玩具作为奖品,甚至用更加烦琐的“积分兑奖”制度来刺激学生好好听课或者遵守某种规则,也已经很常见。这种看似奖励的行为,不仅物化了孩子追求成长的意义,而且放低了对孩子心智健康成长的期待与要求。长此以往,孩子有可能失去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而沉湎于追逐奖品的乐趣。

作为班主任,我也常常自费给孩子们买各种东西。比如,给每个孩子买一顶圣诞帽,让他们在圣诞节的时候出出风头。比如,运动会开幕式上,给每个孩子买两个橙色的气球,让他们的入场方阵显得格外别致。比如,新学期开始,给每个孩子买一个文件袋,贴好姓名贴,便于他们整理学习资料。比如,给每个孩子买一本可爱的“家校联系本”,便于记载作业及家校联系情况。比如,买来沙包、橡皮筋以及铁环,让孩子们在课间有玩具可玩儿……所有这些物品的出现,不是作为学生“达到某项标准”后的奖赏,它们只是单纯的装饰品或者玩具,没有被赋予“奋斗成功”的意义。

对学生进行奖励,这是教育的必要方法。但是,对学生进行奖励的目标是帮助他们完成良好行为的内化,最终过渡到不需要奖励。在进行奖励的同时,我会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用食品作为奖励

教师不仅应该教会孩子如何作出健康的选择,根据自己的营养需要安排饮食,还要营造一个鼓励健康饮食的环境。根据学生的行为和成绩来提供食品,会使食品跟情绪之间形成联系。这会导致孩子在不饿的情况下进食,并可能会使他们养成用食品来奖励或安慰自己的习惯。用食品奖励,还有可能使学生患上肥胖症等病症。

在我们学校,大多数班主任中午都是跟孩子们一起进餐。班主任可以把坐在自己对面的那个位置设为“荣誉席位”,每天邀请一个孩子坐在“荣誉席位”上,跟班主任共进午餐。这个邀请,我想会是全班孩子梦寐以求的。

二、尽量避免积分兑奖的形式

在班上采取超市里常用的那种积分兑奖的做法,未必能让学生产生认真学习、好好表现的内在动力,反而,学习的目的——追寻学习的乐趣和遵守自己认同的行为准则,有可能被置换成对累计积分和兑换奖品的渴望。

《今天怎样“管”学生》中提到:很多心理学家如今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如果诸如金钱、取胜、获奖、赞誉等奖励成为一个人做某事的原因,那么,这件事本身就变得不那么令人愉快了。简而言之,奖励会在无意中压制兴趣。长期用积分或者奖品来“诱惑”学生认真学习或者遵守规则,在一段时间内或许有效。但长此以往,学生会感受到认真学习和遵守规则是他们要获得奖励“必须”做的。一般情况下,“必须”要做的事情,都会让人慢慢失去兴趣。

另外,积分兑奖会花费教师巨大的时间与精力。教师要经常统计积分,在统计过程中很有可能因为疏漏或者出错被学生投诉,教师不得不再花时间去确认。而且,积分兑奖也有可能走入一个难解的困局:最终能用大量积分兑换到各类奖品的孩子,其实本身学业优秀并自觉遵守各种规则;而教师更渴望被积分兑奖调动起来的那些孩子,有可能慢慢成为这个活动的旁观者。这就失去了教师设置积分兑奖制度的最初意义了。

三、不对优秀学生流露出偏爱

优秀学生总是可能得到较多次数的表扬与奖励。教师要注意,不要过多当众表扬或者奖励优秀学生,那会流露出你对优秀学生的偏爱。一个教师,在全班学生面前明显表达出对个别学生的喜欢与欣赏,这对其他孩子而言是一种伤害。

我曾亲历:班上几个孩子围着我,讨论一个校级活动开幕式现场观礼的名单——因为报告厅的座位有限,每班只有几个名额,其他孩子留在教室看现场直播。彤对我说:“这个名单肯定是数学老师推荐的,对吗?”我觉得很奇怪,事实上这个名单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各方面表现拟定的。彤继续说:“因为数学老师最喜欢我,凡是有好事,她都会想到我的。”当时边上有其他孩子在。彤的这种结论,来自她的自信——数学老师很偏爱自己。但是这份自信,对别的孩子而言,是否是一种伤害?

我读过美国资深教师雷内·罗森布拉姆·洛登的著作《你必须去学校,因为你是教师》,她建议教师跟学生可以友好相处,但不要成为亲密伙伴。她还提示,教师要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与学生的关系过于亲密了,要懂得掌控。教师可以在公开场合表现出对某个学生的某种具体行为的赞美,甚至奖励这种行为,但是注意不要流露出对其整个人的偏爱。

四、对后进生的奖励要注意尺度

很多教师容易把对后进生的奖励标准放低,不仅不觉得有问题,还觉得自己胸怀宽广、愿意激励后进生。比如,让学生当堂默写10个英语单词,后进生默写正确了5个,教师就当众表扬并奖励:“今天某某同学单词默写全对了5个,老师奖励他一支铅笔,以后要更努力学习啊!”

这种奖励带给孩子的压力其实非常巨大,不少孩子甚至会视之为羞辱。接受这样的奖励,孩子可能会不情愿甚至委屈。

有一件事我印象极其深刻:多年前的一名学生,因为班主任当众对他说了句“我对你的要求已经放到最低”而在我面前痛哭失声。他告诉我:“这个星期开始,我天天不开心,天天想起那句话。每次他上课,我就努力想别的事情,努力不去听他、不去看他。”在这之后,他跟班主任之间的关系变得很糟,甚至出现自暴自弃行为。

即使孩子是后进生,即使教师真的对某个同学的要求比别的孩子低,也不应该让孩子本人和他的同学们知道。对后进生的鼓励与奖励,要注意措辞,注意尺度,尽力地保护他们。比如,当堂默写10个英语单词,后进生默写正确了5个,教师可以这样表扬与奖励:“今天某某同学单词默写的正确率比昨天高,看来他付出了更多努力。老师奖励他自由安排时间5分钟,然后再复习英语单词。”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建立合理、有效的奖励机制,是重要的教育方法。很多时候,年龄小的学生会为了奖励才表现好或者争取好成绩。孩子往往会根据短期的、可预见的结果——有可能得到的各种奖励,来调整自己的行为。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表现好”和“争取好成绩”本身的内在价值,并养成好习惯,使奖励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

(责 编 卢丽君)

猜你喜欢
优秀学生奖品后进生
浅谈转变“后进生”
转化后进生的策略
为取消“省级优秀学生保送”叫好
优秀学生榜样作用对于“问题学生”教育工作的思考
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四个途径
有心与无意
发奖品巧算账
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