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开放运行体系的建构及实践

2015-06-07 11:59王璟瑶金炳尧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年8期
关键词: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

王璟瑶, 金炳尧

(浙江师范大学 信息传播实验教学中心, 浙江 金华 321004)



实验室开放运行体系的建构及实践

王璟瑶, 金炳尧

(浙江师范大学 信息传播实验教学中心, 浙江 金华 321004)

实验室开放运行体系的建构是提高实验室开放效率,提升实验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为开展高等学校实验室开放管理及运行机制的研究,信息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室运行的开放理念、开放类型、开放内容及开放配套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经过几年实践, 逐步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与机制, 充分利用了实验教学与科研资源, 构建良好的实验室开放环境, 鼓励师生参与创新实践, 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实验室开放; 运行体系; 实验教学

0 引 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1]。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是现代大学的心脏[2]。在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大力推开的当前,研究实验室全面开放机制是新时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信息传播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信息实验中心)作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几年来,针对实验室开放的各项工作进行了颇多探索与努力。秉承信息实验中心“实验教学、创新实践、开放共建”的实验室开放理念,构建了一个覆盖开放类型、开放内容及其配套体系的实验室开放运行体系,着力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搭建一体化的实践、实验平台,进一步发挥示范中心的示范和辐射作用[3]。

1 实验室开放

实验室开放是指各类教学实验室在完成正常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 利用现有师资力量、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对学生进行开放, 包括时间、空间的开放及实验内容的开放等[4]。实验室开放是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前沿阵地, 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开放性实验室,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严谨科学态度和协调发展素质具有重要意义[5]。

然而,当前的实验室开放模式并未做到真正的开放,从开放范围仅限于学院或者教研室,开放对象仅限于单纯的教师或者学生,开放内容亦限于传统的课程设置,开放时间仅限于教师的工作时间[6]。因此改变目前的实验室开放运行模式,实现开放共享能充分发挥实验室在育人环境中综合效益。

鉴于此,信息传播实验教学中心意在建构一种新的实验室开放模式,探索可行的实验室开放运行体系,并加以实践和检验,探索出更加合理、高效的实验室开放方式,改变当前实验室开放的现状[7]。

2 实验室开放运行体系

信息实验中心坚持以“实验教学、创新实践、联合共建”为实验室开放理念,根据“服务教学、兼顾科研、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原则,将中心所有实验室分阶段、分角色、分层次的对全校开放,并制定了相关的配套体系,从资金、设备、制度、人员、场地等各方面保障实验室开放的安全稳定运行。图1为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开放运行体系。

图1 实验室开放运行体系

2.1 开放理念

实验教学中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传播技能为目标,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互通,课内与课外互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兼容, 以最大限度开放共享为己任,秉承实验教学、创新实践、联合共建的实验室开放理念。“实验教学”着力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联合共建”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搭建一体化的实验、实践平台[8]。让那些愿意学习、有想法、肯钻研的学生有机会进实验室从事研究实践活动。因此,实验场地、实验设备、实验内容面向全校师生、面向合作单位开放。

2.2 开放类型

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全面开放实验室[9]。在保证中心所承担教学任务的需要外,所有仪器设备向校内开放,并向兄弟院校及社会各界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激活人才和设备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实验教学资源共享[10]。

为满足各种不同需求,中心实验室实行分层次、分阶段、分角色开放。要求做到:时间开放(全天候或预约)、内容及过程开放(提供可选择的项目或学生自拟实验项目,并提供条件满足一些学生研究创新型实验)、范围开放(实验室面向全校学生的相关实验、毕业设计及科学研究,包括校外合作单位)。

(1) 预约开放、全开放。在实验教学计划内、外实验室使用时间段以外,尽量腾出时间供开放实验使用。中心根据每周实验教学具体情况安排4~5个实验室全天开放,学生可随时进入开放实验室进行实验。此外,学生还可根据教学情况及个体的不同需求提前预约使用某一实验室。

中心自主研发了实验室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与实验教学设备管理系统,实现实验室数字化管理,师生可随时登录中心网站,查看实验室使用状况及实验教学设备借用情况,并进行实验室及教学设备使用预约[11]。中心在实验教学管理系统中特别增加了实验室开放模块,实现了开放实验网上预约和审批,并在每周课表中增加了开放实验栏目。在没有实验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显示为开放实验时段,中心允许学生借用便携式设备,并建立了通畅的借用渠道,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和实验室使用率。

(2) 科研开放。相关专业教师科研能力强,科研项目多,中心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为教师科研建立专门的工作室,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12]。这种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科研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自然融合,使学生“能力更强、专业更专、业务更实、技能更高”[13]。

(3) 项目开放。中心推行“课内与课外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优生优培”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实施项目准入式实验室开放,即为有科研项目的学生提供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及仪器设备。

工作室采用项目申报准入制度,进入工作室的师生必须向中心提交项目申报书(申报书包括:项目内容与目标、项目必须的实验室与实验设备、完成项目的时间及项目成果形式等)。项目采用专家评审方法筛选,对于入选工作室的项目组成员,使用实验室或借用媒体设备时享受“优先”待遇,简化借用手续。同时对项目进行过程化管理,对占用资源而没有开展工作的项目人进行提醒、警告直至取消项目,过程化管理信息公开。整个过程的运行采用专人负责的信息化过程管理制度,日常管理由工作室学生自身管理[14]。

(4) 社会开放。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同时间外面教学、研究、新闻单位开放;加强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合作承接科研课题,同时演播厅在教学之余向社会开放,与金华电视台、金华文广局等单位合作制作电视节目,并在2011年与金华电视台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2.3 配套体系

良好的实验室开放运行状态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系列制度来支撑。中心从资金、设备、制度、人员、场地等方面为实验室的开放运行提供了完备的保障制度。

中心建设经费主要来自实验室建设项目和教学科研设备费,用于实验室建设(包括实验室设备更新及新建实验室)和教学科研设备采购,学校、中心每年投入一定量的经费以支持教师的教学改革研究;教学实验材料费每年约6万元,用于购置本年度在各项实验教学中所消耗的教学实验材料;为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学校根据中心设备仪器实际情况下拨教学实验维修费。

中心制定“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和“实验室设备借用制度”,学生在课余课后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实验内容,按照实验室制度借用实验室和实验室设备。此外,中心还制定了“工作室管理制度”,给学生创设了在课余课后自主选择的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实验室开放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心人员由专兼职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组成,年龄结构合理,符合中心实际,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核心骨干相对稳定,形成动态平衡的实验教学队伍,为实验室开放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中心设备品质精良,组合优化,配置合理,数量充足,实验室面积、空间、布局科学合理,为实验室开放运行提供了硬件保障。

3 开放成效

中心现有教学设备4 936台(套)件,固定资产总值2 780.06万元,其中大型仪器设备17台(套)件。建有电视演播、线性、非线性编辑、音频、常规媒体、电声与电子、摄影、计算机媒体、网络、平面设计、动画等实验室,以及学科竞赛基地、多媒体教学实践基地和9个工作室。目前,中心每学期提供开放实验8万余人时数,极大地满足了学校师生参与开放实验的需求,中心通过实验室开放运行取得了显著成效。

3.1 实现资源的校内、外整合与共享

中心建立以来,积极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校内与信息传播相关实验资源进行统一建设,集中管理,共享使用,实现师资与资源的充分共享,大大提高使用效益。创建了一批具有鲜明信息传播特色的工作室,实现了中心与学院的全方位融合,形成了实验室与工作室互补,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并举的创新实践平台。整合了校内、外各种资源,满足相关专业信息传播实验教学与研究需求,服务校园媒体宣传需要,打造教育技术、信息传播技术的实验教学与研究基地和校内新闻宣传阵地。

例如,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工作室从2003年开始协助成教院完成了6期共114门网络课程的视频拍摄、制作平台维护、教师技术培训及咨询。从2004年开始协助教务处开始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应用,负责全校200多门网络课程平台的技术支持、数据维护及技术咨询及保障工作。“教育软件开发工作室”完成了校内多个在线测试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干部考核管理系统的开发,促进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该工作室团队还承担了省普通高校招生技术科目上机考试软件的开发工作,为我校乃至浙江省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此外,专业媒体类工作室也在服务学校和服务社会两个层面取得了成效。艺术设计工作室近2年承担的项目经费达300多万元,如义乌市图书馆大厅和义乌市档案馆大厅浮雕创作及制作、金西经济开发区景观文化环境策划等项目,为地方景观文化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服务,有力地带动了艺术设计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新媒体工作室与数字影像工作室承接了龙泉市申报国遗项目影像制作、龙游宣纸申报国遗项目影像制作等项目,为我省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实验室开放项目的开展极大地整合了校内、外资源,提高了产学研项目的合作层次,在更好服务学校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有力地带动了传媒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3.2 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中心立足优化课内,强化课外,以开放实验为支撑,以创新项目为依托,以学科竞赛为延伸,三者有机联动,交叉互动,搭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新平台[15]。通过开放实验,坚持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提供设备与环境。通过组织学生申报各类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中心立项资助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近年来,中心共承担了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立项、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100余项,并连续11年承办“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无条件提供方便。中心指导和支持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平面设计大赛、环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DV大赛中获各级奖项130余,在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38项、二等奖55项、三等奖33项。通过各类竞赛,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竞争意识和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对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传播技能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3.3 增强示范中心的辐射力和示范力

近年来,中心不断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形成了校校、校企、校政合作的多元长效合作机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中心影响力、辐射力与示范力进一步增强。据此,创建了一批具有鲜明信息传播特色工作室,实现了中心与学院的全方位融合,形成了实验室与工作室互补,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并举的创新实践平台。

通过教育软件开发,服务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共开发教育软件10余项,尤其是2009年承接的我国第一个正式用于高考的在线测试系统——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技术科目的上机考试系统,得到好评,社会影响广泛。到目前为止,中心所开发的信息技术考试系统已在全省几百所大、中、小学采用,并获得了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几年来完成了50多项文化景观及整体规划设计,在浙中地区独树一帜,受到了《浙江日报》等媒体关注,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4 结 语

综上所述,中心实验室开放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步走出了一条开放发展之路。它在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拓展社会服务面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地作用,为高校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将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深化实验室开放运行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形成更为高效的实验室开放运行系统。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09).http://www.gov.cn.

[2] 黄晓玫,李鸿飞,黄 涛.强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2):1-4.

[3] Hurtig Juliet,Yoder John-David,Rider Michael. Sharing laboratory resources across departments for a control systems curriculum. ASSE Annual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 Conference Proceedings, 2006.

[4] 施 瑞,于晓勇, 柳 英, 等. 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的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4):165-166.

[5] 郑家茂,熊宏齐.开放·创新:实验教学新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0-22.

[6] 林 卉,胡召玲,赵长胜,等. 高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3):152-155.

[7] 李 勇,付庆玖,柳中海.实验室开放的系统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8):1009-1011.

[8] 许 辉,魏 莹,侯海鸽,等.地方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及运行机制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1,14(2):148-151.

[9] 刘长宏, 张恒庆, 李洪磊, 等.实验室开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188-190.

[10] Opening lab doors to high school students: keys to a successful engagement. Rebecca M Slayton, Keith a Nelson Physics Education, 40(4), 347-354.2005.

[11] 倪 晟.基于Web的实验室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60-163.

[12] 李晓敏,孙连栋.一体化工作室的开发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9):189-191.

[13] 俞伟忠.浅析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2):175-177.

[14] 倪 晟,金炳尧,王璟瑶.实验教学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6):117-120.

[15] 林建军,金炳尧. 基于项目的实验室工作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111-113.

·名人名言·

只有严格的专业化能使学者在某一时刻,大概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时刻,相信自己取得了一项真正能够传至久远的成就。今天,任何真正明确而有价值的成就,肯定也是一项专业成就。

——马克斯·韦伯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Opening Laboratory System

WANGJing-yao,JINBing-yao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China)

Construction of operating laboratory system is a strong guarantee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laboratory opening and the effect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order to study the open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in colleges, the laboratory open concept, open type, open content and open guarantee system are discussed by the na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Through several year's development,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opening laboratory management model and mechanism are gradually established. It makes full use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resources, builds good laboratory environment, encourages th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novation practice and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opening laboratory; operating system; experimental teaching

2014-10-15

王璟瑶(1983-),女,浙江丽水人,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信息化研究。

Tel.:0579-82297318;E-mail:jingyao@zjnu.cn

G 642.0

A

1006-7167(2015)08-0147-04

猜你喜欢
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