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勐海县布朗族民居建筑的保护和传承

2015-06-07 10:02王莎莎李慧峰
山西建筑 2015年31期
关键词:勐海县布朗族民居

王莎莎 李慧峰*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051)

云南勐海县布朗族民居建筑的保护和传承

王莎莎 李慧峰*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051)

以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县布朗山乡布朗族民居建筑为例,从建筑的形、色、质三方面着手,挖掘出了布朗族民居建筑的特色,并提出了一些布朗族民居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建议,以充分发挥其深厚的历史文物价值。

布朗族,民居建筑,保护,传承

传统民居所体现的民族的、地域的建筑文化,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对于扑面而来的现代化、全球化的冲击,独具特色的布朗族民居正面临着被现代化浪潮同化甚至湮灭的威胁。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让布朗族人民千百年传统生活的活见证毫不走样地留给子孙后代;如何使那些风味隽永的老房子充分发挥其深厚的历史文物价值,传承浓郁的人文气息,取得可持续利用的资本;如何保障布朗族传统民居的风貌特征和历史文脉不走样,保障布朗族传统民居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的古典风格不被破坏,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布朗族概况

布朗族是中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的土著少数民族。我国的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及思茅地区的澜沧、墨江等县。云南西双版纳的布朗族大多集聚在勐海县布朗山乡,布朗山乡位于勐海县东南部,全乡东北高,西南低,山峦连绵起伏,沟谷纵横交错,地理环境错综复杂,平均海拔达1 216 m。布朗山乡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雨量充足,阳光充沛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布朗山乡植物茂盛,环境清幽古朴的地理环境特征。

2 布朗族民居建筑特征

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境内的布朗族,村寨多建于海拔2 000余米的山间。为方便耕作,大多数布朗族村寨的房舍都依山就势而建,村寨道路蜿蜒曲折,环境清幽古朴,村民聚寨群居。丰富的物质资源,为民居建筑提供了大量的天然建筑材料。布朗族人的住宅基本上都是沿着等高线呈台阶状分布,巧妙的利用踏步、楼梯、空廊、平台取得与地形环境协调一致的效果。特殊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布朗族村寨民居建筑轻盈玲珑,与周围幽静的环境相互共生的特点(见图1)。

2.1 建筑形式

勐海县地区传统的布朗族民居为干阑式建筑。房屋为竹木结构,有上下两层。底层不设围墙较通透,仅用于堆放杂物或饲养家禽,楼上供人居住。楼上居室用竹篱或木板进行隔离,楼室分为卧室、堂屋、火塘三部分。火塘设于楼中央,火塘底部敷上泥土,上面安置三脚架,可用于做饭、取暖、照明、接待客人(见图2)。堂屋与卧室用竹篱笆或木板隔开,卧室内不搭床架,按性别分别于左右两边席地而卧,室内光线较暗。竹楼屋顶为歇山式,分为四面,脊短坡陡,下有坡屋面,呈重檐式,下檐伸至离地面1.5处,屋顶用茅草或瓦片覆盖。楼室门口一侧架着一架木梯。一侧设有阳台,阳台上可晒衣物,晒谷子,晒茶叶等。阳台还是人们闲聊的地方,也是妇女洗衣,做针线活,梳妆打扮的地方。“干阑”式建筑主要为防潮湿而建,短脊长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多布朗族人已改变以前的居住方式,开始盖起了水泥浇灌的新房,家里人住楼上,待客在楼下,而牲畜棚早已经远离人住的房屋。

2.2 建筑色彩

勐海县的布朗族村寨民居建筑大多都保留了天然材质的原色,屋顶是由茅草或瓦片铺盖,呈灰褐色。墙壁由竹篱或木板围成,为黄褐色。村寨民房周围都错落的点缀着几棵芭蕉树和竹子,绿树环荫,清风拂面。纯天然的建筑色彩与周围幽静的环境协调一致,形成一幅幽静,古朴的画面(见图3)。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人开始建盖新房,之前的建筑形式跟色彩被打破。大多新建房子的屋顶开始用颜色鲜艳的蓝色琉璃瓦取代了灰色的土瓦,墙壁也涂上了鲜艳的颜色。新建的房屋在郁郁葱葱的环境中稍显突兀,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2.3 建筑材质

布朗族居住的坝区,河谷纵横,土地肥沃,森林密布,丰富的物质资源为民居提供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勐海县境内气候湿热,山林里竹子很多。生活在竹林里的布朗族人就地取材,利用竹子作建房的主要材料,如竹柱、竹梁、竹椽子、竹楼板、竹围墙、竹楼梯等,除了房顶是用茅草铺盖,其余都是用竹子。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布朗族人开始运用木料来取代竹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屋顶则用当地烧制的土瓦进行铺盖,虽然建筑材料不一样了,但建筑形式仍然保持了“干阑式”的特征。这样的更替延长了住房的使用寿命。现今,交通便利,布朗族人开始学习汉族盖起了砖混结构的新房。现在大部分的房子开始用砖,琉璃瓦等材料作为建房的主要材料。建筑形式大多已被汉化,失去了当地比较有特色的“干阑式”建筑风格。

3 保护和传承

现代文明的冲击,改变了布朗族人的生活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追求开始不断提高。电影、电视、网络等传媒把世界的建筑信息传到全国各地。由于对传统民居建筑特有价值认识不足,加上各种攀比的负面心理,布朗族人开始盖起明亮干净,光鲜亮丽的现代建筑。当然,许多布朗族居民都认识到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价值,但随着森林树木被大量砍伐,建房木材资源紧缺,价格昂贵制约了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干阑式民居的发展。相对于昂贵的木料,物美价廉的现代建材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可以说,布朗人对于保护传统民居建筑心有余而力不足。

随着时代的进步,布朗族民居建筑的发展革新是必然的,但如何在发展中既保障布朗族传统民居的风貌和历史文脉不走样,又保障布朗族传统民居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的古典风格不被破坏,是我们面临的挑战。想要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布朗族民居的建筑风貌,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从建筑形式来看,应遵循整体框架不变,允许局部有所创新的原则。传统民居建筑不仅是民族精神的物质化体现,也是人们物质生活的载体。布朗族民居选择的建筑形式和艺术风格,不仅是布朗族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体现,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沉淀着布朗族社会历史文化的记忆。竹楼向现代砖混楼变迁,标志着现代与传统有机结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布朗族群众一定要坚持保护和传承传统民居的建筑风貌和历史文脉不走样。传承布朗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原则是:总体的建筑框架结构和建筑形式一定要继承传统,既保留“干阑式”的建筑形式;内部结构、建材等为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可以有所更改和创新。

2)从建筑色彩来看,应遵循简洁、素净,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的原则。在未来世界的发展中,人们向往的是简单、纯朴有自然气息的地方。传统的布朗族民居充分结合了当地的环境、气候和风土人情等因素,使其建筑形象自然纯朴,丰富多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它的美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造型、装饰、色彩等,其中建筑色彩作为最为直观的视觉语言,对布朗族民居的形象具有重大影响。传统的布朗族民居建筑都保留了建筑材质的原始颜色,即灰白色和黄褐色。自然简洁的建筑色彩恰如其分的和当地自然景观融合到了一起,显示出一种朴素大方、平和自然的乡土气息。远远望去,那些古朴的民居如树木一样拔地而起。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民居建筑色彩被打破,许多刚建起的民居颜色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从整体环境来看,素净的建筑色彩才能与周边的环境相互协调,布朗族民居建筑色彩还是应该以自然、简洁为主,它可以在黑、白、灰、浅黄四种色系中组合,这样才能体现出布朗族民居古朴的特色。

3)从建筑材质来看,应遵循生态环保,可持续性的原则。 木材是布朗族传统民居的主要建筑材料。现今,木材稀缺,价格昂贵,它已经不能适应布朗民居的发展。在布朗民居的发展过程中,木材必将被生态环保的现代建材所取代。但是,西双版纳是世人眼中自然气息很浓厚的地方,如果布朗民居过多地运用现代建材,楼房表面看起来流光溢彩,实质却失去了那份古朴的特色。所以要合理运用现代建材,比如木材难求,用水泥浇灌柱子后可以考虑用木材纹理的涂料来涂刷柱子表层,达到仿真效果,地板砖颜色要与木柱子协调,不要太花哨,因为古朴的楼房在绿树红花的衬托下,才具有和谐美。总之,在布朗族民居更新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对民居的形成及发展的影响,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运用到民居的更新保护中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使其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4 结语

传统的乡土民居建筑是承载历史文化的象征,是记录民族情感的符号,亦是我国建筑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朵奇花,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布朗族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而古老的少数民族,其建筑文化应该被保护和传承。然而保护布朗族传统民居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实践过程。如何把布朗族的传统民居特色和现代建筑的优点相互融合,既保障传统的民族特色,又具有现代建筑的敞亮干净,是当今每个建筑师的使命。

[1] 杨金枝.北京传统古建筑保护探讨[J].城市建筑,2013(18):198.

[2] 许 娟,刘加平.秦巴山地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发展[J].华中建筑,2011(18):124-126.

[3] 唐超龙,谢文珊,周 娜.广西龙胜壮族民居的研究及保护建议——以龙脊古壮寨为例[J].价值工程,2011,32(30):11-13.

[4] 高徽南.傣族传统民居的变异与保护和创新[J].云南电大学报,2011,2(13):81-85.

[5] 王 纪.长白山满族木屋保护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21-29.

[6] 赵新良.诗意栖居——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解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36-141.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Yunnan Menghai Blang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Wang Shasha Li Huifeng*

(SouthwestForestryUniversity,Kunming650051,China)

Taking the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in Yunnan Xishuangbanna Menghai Blang county as an examp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shape, color, quality” three aspects, dig up the features of Blang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and put forward som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suggestions of Blang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its profound historical cultural value.

Blang,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2015-08-26

王莎莎(1989- ),女,在读硕士

李慧峰(1970- ),男,副教授

1009-6825(2015)31-0014-02

TU-87

A

猜你喜欢
勐海县布朗族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作品研讨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成功举行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文明上山”之后——《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读后感
勐海县总工会:开展“六一”节慰问活动
勐海县总工会: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
保山市布朗族音乐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