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合用吲哒帕胺治疗轻中度高血压30例疗效分析

2015-06-08 11:18李永平张润红姚德涛王文慰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1期
关键词:颍上县人民卫生出版社脑血管病

李永平 张润红 姚德涛 王文慰

(1 安徽省颍上县红星镇卫生院,安徽 颍上 236215;2 颍上县南照中心卫生院,安徽 颍上 236214;3 颍上县润河镇卫生院,安徽 颍上 236200)

尽管高血压病已为更多的人重视,但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在基层依然不容乐观。如何在临床工作中选用易于为患者接受的方案是当务之急。我院近年选用缬沙坦联合小剂量吲哒帕胺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门诊初诊初治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中抽取60人,均符合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1、2级高血压诊断标准,血压水平140 mm Hg≤收缩压(SBP)<180 mm Hg且90 mm Hg≤舒张压(DBP)<110 mm 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合并其他心脏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慢性肝脏不全、对缬沙坦及吲哒帕胺过敏者。分为两组:其中缬沙坦组(1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0~73(51±10.3)岁,1级高血压9例,2级高血压21例。缬沙坦合用小剂量吲哒帕胺组(2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24~75(52±9.4)岁,1级高血压11例,2级高血压1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高血压程度、治疗前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表1)。

1.2 方法:以上午8:00~9:00测量的坐位SBP和DBP为患者的基线血压,随即分为两组,1组开始服缬沙坦80 mg/d,如4周后,坐位DBP≥90 mm Hg则加倍用量:2组在1组的基础上加服吲哒帕胺1.25 mg/d,如4周后,坐位DBP≥90 mm Hg则吲哒帕胺改为2.5 mg/d,缬沙坦不加量。8周结束后以上午8:00~9:00测量的坐位血压为治疗后压值。

1.3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坐位DBP下降≥10 mm Hg并降至正常(<90 mm Hg)或下降≥20 mm Hg。有效:坐位DBP下降10~20 mm Hg,或未达10 mm Hg,但已降至正常范围。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2 结 果

2.1 在治疗8周后,已DBP判定疗效,在1组中显效7例,有效1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7%;2组中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两组疗效比较2组优于组(P<0.05),见表2。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下降有明显差异:见表3。

2.3 生化检查和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前后查学、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均无明显改变。两组不良反应均少:1组头痛1例,头晕1例,心悸2例,咳嗽1例;2组头痛2例,心悸3例,腹部不适1例,均不影响治疗,两组间比较无差异。

表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s)

注:经统计学处理P>0.05

组别 例数 男/女 年龄(岁) 基线SBP(mm Hg) 基线DBP(mm Hg) 心率(次/分)1组 30 21/9 51±10.3 156.2±10.1 96.8±5.2 74±10.5 2组 30 19/11 52±9.4 155.4±9.8 98.3±5.7 75±11.2

表2 两组降压疗效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观察结果(±s,mm Hg)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观察结果(±s,mm Hg)

注:每组治疗前后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但两组治疗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血压指标(坐位mm Hg) 1组 2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SBP 156.2±10.1132.3±9.1155.4±9.8130.1±8.8 DBP 96.8±5.2 83.8±6.3 98.3±5.7 82.5±5.9

3 讨 论

高血压是一种由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影响相互作用产生的长期逐渐进展的慢性疾病。大量纵向资料证实高血压最终将导致心、脑、肾和血管病变,在我们高血压的主要直接并发症是脑血管病,同时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在随访资料中高血压患者发生脑血管病约占整个人群脑血管病发生数的70%,其中确诊高血压患者脑血管病的相对危险性是正常血压者的32倍,临界高血压也达9倍,而高血压患者心肌梗死患病率与冠心病发生率是正常血压这的2.8倍与3.5倍[2]。而近年也证实降压治疗可降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3]。可以减少患者35%~40%的脑卒中事件,20%~25%的心肌梗死事件,超过50%的心力衰竭事件[4]。使用单一的降压药很难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缬沙坦是一种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At)受体拮抗剂,它对Ⅰ型受体(At1)有高度选择性,可竞争性地拮抗而无激动作用,还可抑制AT所介导的肾上腺球细胞释放醛固酮[5];吲哒帕胺是一种具有钙拮抗作用和利尿作用的强效、长效降压药,可减轻心脏前后负荷达到降压目的。临床上运用二药合用,可以从多种机制上阻断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达到协同降压的目的。临床也证实二药合用服务方便、不良反应少,易于患者规律服用,且降压效果明显、平稳,值得推广。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高血压杂志,2004,12(6):483.

[2] 吴兆苏.心血管系统疾病流行病学及防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 许玉韵,胡大一.心血管疾病诊疗素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6.

[4]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62-1527.

[5]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01.

猜你喜欢
颍上县人民卫生出版社脑血管病
贺颍上县诗词学会成立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人民卫生出版社
“颍上张家”倒台,牵出“保护伞”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
中学附近摆出老虎机 构成开设赌场罪
临床运用中药治疗脑血管病常见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