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及孕三烯酮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

2015-06-08 11:18杜大千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1期
关键词:司酮烯酮异位症

杜大千

(北京怀柔医院妇产科,北京 10140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疾病,其主要症状为经期疼痛、不孕及术后较高的复发率。目前孕三烯酮及米非司酮均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近年来,临床用药多首选孕三烯酮。本研究拟探讨米非司酮及孕三烯酮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方面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对内分泌的影响方面有何差异。

表2 两组用药前后内分泌变化(±s)

表2 两组用药前后内分泌变化(±s)

FSH(IU/L) LH(IU/L) PRL(μg/L) E2(pmol/L) P(nmol/L)米非司酮组 (n=30)用药前 4.59±1.12 6.60±2.07 364±87 565.0±91.84 20.73±9.64用药3个月 4.33±1.25 6.38±2.67 370±66 521.41±116.18 13.72±7.73用药6个月 4.73±1.07 6.45±1.88 340±68 534.52±128.06 12.98±7.34孕三烯酮组(n=30)用药前 4.25±2.01 6.54±2.62 378±80 558.44±90.01 20.10±8.12用药3个月 4.07±1.48 6.34±2.36 349±69 529.89±114.24 12.76±7.53用药6个月 4.16±1.44 6.53±2.50 358±50 522.45±125.51 11.98±7.31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我院住院的患者,行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性手术后应用米非司酮及孕三烯酮治疗各30例。两组患者随机分组,手术方式均为腹腔镜下剥除卵巢巧克力囊肿,盆腔异位灶的剥除或电烧术。米非司酮组术前有痛经或性交痛10例,双侧巧克力囊肿12例,单侧18例,盆腔痛性结节8例。孕三烯酮组术前有痛经或性交痛12例,双侧巧克力囊肿10例,单侧20例,盆腔痛性结节13例。所有病例3个月内未服过任何激素类药物,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无合并症。两组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20.6±1.4)和(12.6±1.6)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米非司酮组给予米非司酮12.5 mg口服,每日1次;孕三烯酮组2.5 mg口服,3天1次;均于手术后第1次月经来潮1~3 d内开始,疗程为6个月。用药期间每月复诊1次,主要观察痛经症状是否缓解及有无异常子宫出血,妇科检查了解盆腔结节及附件包块有无复发;同时了解有无恶心、呕吐、腹泻,有无潮热、盗汗、情绪变化及体质量变化情况等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用药结束后每3个月复查1次。于用药前及用药后每3个月共3次测定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雌二醇(E2)、孕酮(P)。并进行血常规、肝功及超声等检查。

1.3 疗效判定。临床完全缓解:原疼痛症状缓解,盆腔触痛结节消失。临床部分缓解:疼痛症状减轻,触痛结节变小,触痛减轻。复发:疼痛症状复发,盆腔结节触痛加重。或超声提示卵巢出现囊性肿块,并持续2个月以上。术后每个月随访1次,3个月进行1次疗效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χ2和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症状及不良反应监测:两组患者痛经症状均得到缓解,观察两组之间的完全缓解率和累计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米非司酮组患者服药期间均闭经,16例(53.3%)有恶心症状。而孕三烯酮组有3例未闭经,药量加倍后闭经(5 mg),3天1次。5例有恶心症状(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皮肤色素沉着及肝功能异常。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激素水平测定:于用药前的月经第5~10天及用药后每3个月共3次测定血清FSH、LH、PRL、E2、P水平。两组血清P水平明显降低,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检测无明显变化。见表2。

2.3 子宫内膜形态学变化:米非司酮组30例,6个月后,19例行诊断性刮宫,其中18例子宫内膜为增生期变化,1例发生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占5.3%;孕三烯酮组6个月后15例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全部为增生期变化。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米非司酮通过降调异位内膜的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使异位内膜退化而达到治疗目的[2]。有研究发现,米非司酮能够明显抑制异位内膜的体外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孕三烯酮是19-去甲睾酮甾类药物,有抗孕激素、抗雌激素和抗性腺效应。其多重效应最终形成了高雄激素和低雌激素环境而不利于异位内膜的生长。用药后的闭经又可预防盆腔腹膜形成新的种植病灶。可见这两种药物均是通过多环节多渠道抑制异位子宫内膜的生长而达到治疗目的。

自1991年以来,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方面的疗效有多篇报道[3],马成斌[4]等对小剂量米非司酮(12.5 mg/d)用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性手术后的巩固治疗疗效与GnRH-a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表明,小剂量米非司酮和常规剂量的孕三烯酮用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性手术后的巩固治疗,其完全缓解率及累积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对于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本研究表明两组患者服药后FSH、LH、PRL、E2均处于卵泡期水平,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潮热等雌激素低落症状,不需反向添加,而孕酮则明显下降。

相比于目前常用的孕三烯酮及GnRH-a,米非司酮价廉、高效的优点明显,尤其利于广大的基层医师选择。米非司酮可导致胃肠道反应,但本研究中出现恶心症状的患者继续服药后,症状可缓解。长期服用有抗孕酮作用的米非司酮,可能使子宫内膜暴露于无孕酮对抗的雌激素环境中,导致子宫内膜增生过长[5]。本研究中,米非司酮组有1例发生了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占5.3%,均未发生细胞不典型增生。因此,临床应用即使小剂量米非司酮也要警惕子宫内膜的变化。

[1] 江静,卢静,吴瑞芳,等.手术后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近期疗效和副反应的初步观察[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12): 717-720.

[2] 江静,吴瑞芳,王振海,等.米非司酮对离体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含量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4):218-221.

[3] Kettel LM,Murphy AA,Morales AJ,et al.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treatment of endometriosis with low-dose mifepristone(RU486)[J].Am J Obster Gynecol,1998,178(6):1151-1156.

[4] 马成斌,刘平,谢晖亮,等.米非司酮对保守性手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治疗效果的观察[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6,14(2): 138-141.

[5] Newfield RS,Spitz IM,Isacson C,et al.Long-term mifepristone(RU486) therapy resulting in massive benign endometrial hyperplasia[J].Clin Endocrinol(Oxf) ,2001,54(3): 399-404.

猜你喜欢
司酮烯酮异位症
腰椎椎管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中药联合米非司酮及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护理干预
复合免疫亲和柱净化-UPLC-MS/MS测定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和T-2毒素
食品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结果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miRNA-145负向调控子宫内膜异位症中OCT4的表达
COX-2、NFP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证候的表达研究
长链烯酮的组合特征及其对盐度和母源种属指示意义的研究进展*
米非司酮在妇产科的临床应用分析
喹烯酮分子毒性机制研究进展
腹腔镜联合GnRH-a治疗Ⅰ期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