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生课外阅读多元评价方案

2015-06-08 13:55张丽贞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葵花课外阅读读书

张丽贞

[摘 要]

适当的评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外阅读评价方案既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又重视阅读行为活动记录和表现反馈;既有量化评价保证阅读数量,又有质性评价深化阅读效果,帮助学生形成自主的阅读动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效果。

[关键词]

课外阅读;多元;评价方案

朱永新先生说过,如果我们的孩子在10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们离开校园就将书永远地丢弃在一边,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但是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身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目的不止是为了应对考试或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希望孩子们能通过阅读“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界定了课外阅读的定量指标:高段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然而,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很清楚,由于课程安排量大、课业负担重、娱乐方式多等原因,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基本是无法达到的目标。尽管老师和家长想方设法去扩大孩子的阅读量,但孩子自主阅读的热情不高,缺少阅读兴趣,阅读总量没办法有效落实。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适当的评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自主的阅读动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效果。

课外阅读是开放式的语文学习方式,它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如何才能对这一过程进行有效评价?笔者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探索采用“量化”“深化”评价的方式,循序渐进,注重课外阅读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构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体系,引导孩子们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形成和巩固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一、用记录卡跟踪量化评价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高段学生每天课外阅读(包括做笔记)时间不少于30分钟,阅读量不少于2000字。为了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管理,尽可能使学生完成规定的阅读量,笔者设计了《课外阅读记录卡》,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和班级阅读要求分阶段、有计划地记录阅读过程。《课外阅读记录卡》采用表格式填写,要求学生读一本书做一个简单记录,教师根据《课外阅读记录卡》跟踪学生的阅读量,并渗透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简单评价。在“留下足迹:读完这本书,你想说点什么呢?”这一栏里,学生可以简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也可以评价人物形象,描述读后感。内容不拘一格,长短随意,学生自由发挥,没有压力,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课外阅读记录卡》平时跟踪,学期结束收缴。家长和教师主要从阅读数量进行正面鼓励性评价,如部分学生阅读量比较大,甚至超出老师推荐的数目,教师便可以在展示课上或其他场合夸一夸——“你一个学期读了这么多的书,好棒哦,真是我们的偶像!……”等,也可以将做得比较好的记录卡在班级展示,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培养阅读兴趣。

用《课外阅读记录卡》跟踪“量化评价”,避免课外阅读“放任自流”,从一定程度上构建家长和教师的“监控”机制,使学生课外阅读数量有了保证。

二、在活动中实施质性评价

读书贵精,与其匆匆浏览许多本,不如彻底消化几本。对于处在知识积累阶段的学生,除了要保证一定的阅读量,还要通读、精读经典名著、优秀作品,更要读与思同步,读有所得,读有所悟。因此,课外阅读光有量化评价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质性评价。

笔者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检验课外阅读效果,实施质性评价。学生阅读动机进一步得到强化,阅读便成了一种渴望。

(一)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

活动中,师生共读同评名家作品。共同走进书的世界,一起探讨解疑答惑,一起分享阅读收获。学生通过《走近作家读书笔记》对自己的阅读收获作出自我评价,老师进行引导、鼓励性评价。师生读书交流,要求学生敢于表达,提出看法,做出判断,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片面的感受、体会和理解。

如开展读“曹文轩”活动。通过阅读作家的《草房子》《青铜葵花》等作品,开展“了解曹文轩”“走近曹文轩”“畅谈曹文轩作品”等系列课堂读书活动,包括读书指导课、读书交流课。读书指导课主要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目录了解文章大概,根据目录提出问题、预设答案。然后运用泛读、浏览、速读、精读等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了解故事情节,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书交流课上对阅读过程和体会做出适度的自我评价。活动中,学生通过《走近作家读书笔记》一步步记录读书过程并进行自我评价,分享读书收获;老师针对学生阅读交流内容适时给予引导性和鼓励性的评价,同时也和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最为在意的。对表现出理解还不到位的学生,教师也要带着放大镜找到闪光点,尽量用欣赏呵护他们的自尊,增强自信;对于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老师不仅仅是赞许,更要积极引导他们提升阅读能力,表达独特感受,避免“低效阅读、低水平徘徊”现象的出现。例如,《青铜葵花》里关于葵花人物的评价,不止是善良乖巧。我站在我的角度,以文本为例读出孤独的葵花、渴望爱的葵花、懂得感恩的葵花……并以此为契机引导“这是我读出来的葵花。你们还可以读出一个不同的葵花,你心中的葵花。让我们现在就来试试吧!”

(二)开展评选“特色小组”活动

让学生自行“招兵买马”组成阅读小组,自主挑选喜爱的书籍同读。要求小组成员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然后小组合作以各种方式汇报读书心得,分享反馈小组共读成果,评选出特色小组。

“特色小组”的评价方式,能够鼓励、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独特的阅读视角,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化阅读能力,从而强化阅读效果。

(三)开展读书竞赛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进一步鼓起追求成功的勇气。竞赛带来的成就感能最大程度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潜能。以竞赛作为阅读的一种评价方式,让学生在激烈而又友好的氛围中展示其阅读方面的能力;竞赛中取得好成绩、获奖,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赞美和鼓励,可以让他们真切地体验到阅读带来的成就感。竞赛评价,让学生既能和同伴交流学习,也能正确了解自己的阅读状况,认识到自己的差距,从而让热爱读书的学生动力更足,同时激励更多的学生也能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来。

开展“积累大赛”,比比谁积累的成语、谚语、好词佳句多。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如结合六年级上学期《与诗同行》单元,进行诗歌知识与运用比赛。在竞赛活动结束时评选“知识小博士”“知识小硕士”“知识小学士”。开展“读书征文比赛”,比比谁的感悟最深刻。评选“小小藏书家”,比比谁家的藏书又多又好,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好书,懂得珍惜读过的每一本书。

三、用读书卡展示深化评价

阅读是一种学习中的自我享受、自我陶醉,是需要用心去感受文中的“美”——美词、美句、美文,美好的情感,美妙的节奏韵律。在这种欣赏的快乐和惬意中,还需养成记忆、整理所获信息的好习惯,这不仅能增强自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对于习作的帮助也是极其重要的。《读书卡》的制作,要求从赏析精彩语段、仿写、创造性改写、读后感、插图设计等方面进行互相评价,之后集中展示,互相观摩学习。通过展示、观摩,让学生扩展知识储备。有一个学生把重点关注放在“嘎鱼”的身上,有感于“嘎鱼”前后的表现,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只要坚持善良,爱的光芒就会击溃邪恶”,并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写了一篇文章。只要把自己融入小说里的人物、情境中,每一次的阅读都是极具个性的,都是心灵与学识的成长。

四、星级评定反馈阅读成效

学期结束后,通过《学生课外阅读星级评价表》反馈本学期阅读成效,实施总结性,针对性地进行评价。总结性评价分为“材料评价”和“谈话评价”。材料评价以材料作为依据,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根据本学期阅读过程所积累的材料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自我评价。谈话评价采用师生谈话了解的方式,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习惯和方法能力,标准不容易量化,由老师确定依据谈话所反馈的情况评定星级和实施总评。

对学生的阅读评价是为了帮助其养成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例如,“书的来源”评价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多渠道获得喜欢的图书——不仅可以自购图书,同学互换……还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式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阅读活动是充溢着情感的活动,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时,不仅要重视学生的阅读的知识和技能,也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这本书中的故事有何见解或对某人物有何评价”则主要看学生的独特体验是否吻合文本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课外阅读星级评价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有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使他们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收获与成长,获得阅读的成就感,进一步巩固兴趣、方法和策略,成为课外阅读的加油站和助推器。

本文的阅读评价方案,既有学生自评,也有同伴互评;既有老师的多角度评价,也有家长的点赞评价;既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又重视阅读行为活动记录和表现反馈;既有量化评价保证阅读数量,又有质性评价深化阅读效果。林清玄说:“读书的目的就是使我们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今天比昨天更慈悲,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爱,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宽容,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生活的美好。”阅读评价帮助学生形成自主的阅读动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效果,使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葵花课外阅读读书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葵花田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葵花加油站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葵花点穴手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