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经济损失评估:生态文明的视角
——以陕北资源富集区为例

2015-06-09 20:13胡留所Melnyk
财经论丛 2015年9期
关键词:经济损失陕北环境污染

李 瑞, 胡留所, L·G·Melnyk

(1.西安财经学院陕西省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100;2.乌克兰国立苏梅大学,Ukraine Sumy 40007)



生态环境经济损失评估:生态文明的视角
——以陕北资源富集区为例

李 瑞1, 胡留所1, L·G·Melnyk2

(1.西安财经学院陕西省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100;2.乌克兰国立苏梅大学,Ukraine Sumy 40007)

本文分析陕北资源富集区特殊的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现状,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CVM法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程度进行货币化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陕北地区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94亿元;环境污染损失占据主要份额,生态破坏损失在2004年后开始逐渐降低,虽然生态环境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其绝对值仍偏高;区域工业污染严重,生活和养殖等分布式污染逐渐上升,使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较大压力,区域经济运行质量亟待提高。

生态文明;资源富集区;经济损失;生态补偿

一、引 言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趋国际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十八大则进一步将生态文明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如何在实践中探索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的新热点。研究表明,全面系统地做好生态环境经济损失评估,将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指标,也是科学开展生态补偿的重要前提条件。近年来,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资源富集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引擎作用,素有中国科威特之称的陕北地区已成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陕北地区(包括延安市和榆林市)的生态环境脆弱,但能源资源储藏丰富。其中,石油储量为19.8亿吨,居全国第五;天然气储量为7000多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三;煤炭储量为1505亿吨,居全国第三。粗放式的资源开采给该地区带来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加之当地气候干旱、植被稀少,环境承载力较弱,导致生态环境治理成本加大,恢复困难。现阶段较低水平的环境规制会刺激到资源开采与土地财政的扩张,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当地的环境污染效应[1]。巨大的生态环境治理代价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更为严重的是,污染物的扩散转移给陕北周边区域乃至黄河中下游地区造成生态环境污染溢出效应[2]。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评估与监管体系,不但能有效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也为绿色GDP的科学核算提供参考依据,更有利于架起陕北从“黑色经济”转向“绿色经济”的“金色桥梁”,推动区域经济逐步迈向生态文明的“新常态”。

二、相关文献回顾

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无法通过市场调节其损益,所以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关键在于外部成本内部化,其理论基础源于环境价值理论。环境经济损失的早期研究始于1852年,英国化学家Robert Angus Smith在其专著《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的开端》中研究了酸雨造成的金属腐蚀和纺织品褪色。20世纪初的西方学者基于市场法对生态环境价值评估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比利时学者Drumarx(1925)和美国学者Gsfdon(1941)利用费用支出法核算了森林和野生生物价值。美国经济学家Freeman(2002)对环境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并划分为直接和间接市场法两大类,使环境价值的具体评估方法逐步走向规范化[3]。作为非市场方法的补充,Davis提出CVM法用于对缅因州林地宿营、狩猎等娱乐价值的评价。美国生态学家Odum则利用能值理论从能量流动变化角度对生态系统展开研究[4]。随着工业污染的加剧,生态环境损失的评估工作逐渐提升到国家与国际层面。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原联邦德国、美国、荷兰和欧盟都尝试对本国或本地区的生态环境污染损失进行经济评估,以便更清晰地了解实际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1993年,联合国统计署发布了《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开启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新篇章[5]。

国内对生态环境经济损失的评价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理论探索、方法创新和政策实践三个阶段。理论探索源于1981年,全国第一次环境经济学术讨论会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国内学者开始利用市场法测算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损失,进而评估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杨友孝(2000)等运用SEEA方法对我国部分农村地区1990-1996年间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开展了可持续性评估[6]。近年来,该研究由局部地区扩大到全国范围。过孝民和张慧勤(2004)对我国“六五”期间的环境污染经济损失首次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测度,该成果成为我国环境损失评估研究的里程碑[7]。此外,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1996)和世界银行(2002)等国际组织也对我国的环境损失进行了相应的估算。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针对非市场评估方法创新的理论难题,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成熟理论的同时,结合本国具体情况进行创新。例如,李国平(2013)等利用CVM法对资源富集区经济损失进行评估[8][9][10],张思锋(2010)等则基于HEA方法对神府煤炭开采区受损植被生态补偿进行测算[11]。在政策实践方面,我国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退耕还林工程、三江源保护、太湖流域治理等工作的开展),对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经济损失评估的发展具有重大实践意义。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生态环境经济损失的研究意义已突破生态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局限,逐步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与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评估方法与模型建立

(一)评估步骤与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徐嵩龄(1997)提出对环境损失的测度要分为四个步骤:第一,确定环境状况;第二,对环境破坏的实物进行测算;第三,将实物型损失货币化;第四,进行环境账户的栏目调整[12]。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进行综合测算并将其损失货币化,再对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最后对环境账户进行技术调整。

(二)模型建立与说明

本文对生态环境的经济损失测度分为三个部分:(1)环境污染损失,分别对水、大气与固体废弃物三个部分进行核算;(2)生态破坏损失,分别对耕地、林地与草地进行核算;(3)将前两个部分的数据进行加总,计算得出陕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损失总量(如表1所示)。

表1 指标选择及评估方法

1.环境污染损失

环境污染是一个地区在生产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向自然环境中排放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并危及人类生存环境的现象。陕北地区作为典型的资源富集区与农牧交错带,主要的环境污染因素包括资源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工业“三废”及居民生活和养殖过程中向自然环境排放的污染物。按环境污染的类型可将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划分为大气污染损失、水污染损失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损失:

L1=LA+LW+LS

(1)

其中,L1为环境污染损失,LA为大气污染损失,LW为水污染损失,LS为固体废弃物损失。

2018年11月22日,京东物流配送机器人智能配送站启用仪式在长沙举行,随着载有用户包裹的配送机器人编队从站内依次发出,全球首个由机器人完成配送任务的智能配送站正式投入使用。首个京东配送机器人智能配送站位于长沙市科技新城,占地面积600平米,设有自动化分拣区,配送机器人停靠区、充电区、装载区等多个区域,可同时容纳20台配送机器人,完成货物分拣、机器人停靠、充电等一系列环节。当包裹从物流仓储中心运输至配送站后,在物流分拣线按照配送地点对货物进行分发,分发完成后,站内装载人员按照地址将包裹装入配送机器人,再由配送机器人配送至消费者手中。

(1)水污染损失

(2)

其中,La为畜禽排泄造成的水污染损失,Ai为不同畜禽的出栏量,βi为畜禽排放系数,Cj为污染物单位治理成本,i为畜禽类别,j为污染物类别;Li为工业废水污染损失,OE为工业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费用,VT为工业污水处理量,TV为工业污水排放总量;Ll为生活废水污染损失,P为陕北地区人口,βk为人均污染物排放系数,Ck为污染物单位治理成本,k为污染物类型;Lh为水污染造成的人体健康损失,P为陕北地区农村人口,ω为陕北地区自来水普及率,π为人均安全饮用水改造成本,Ped为现状条件下的因恶性肿瘤过早死亡人数,CG为农村人均GDP,Y为平均剩余寿命。

(2)大气污染损失

(3)

其中,Li、Ll为工业和生活大气污染损失,Vi、Vj为工业和生活大气污染物排放量,Ci、Cj为工业和生活大气污染单位治理成本,i、j为工业和生活大气污染物类别,S为供暖面积,C为单位供暖成本;Lh为人体健康损失,G为人均GDP,N为死亡人数,Y为平均剩余寿命,Ek为人均治疗费用,Nk为患病人数,k指疾病类别,D为误工天数,R为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固体废弃物污染

(4)

其中,Si为工业固体废弃物造成的经济损失,Vi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Ci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成本,i为工业固体废弃物类别(包括一般和危险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贮存);Sl为生活固体废弃物造成的经济损失,βj为生活固体废弃物的排放系数,Cj为生活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成本,j为生活固体废弃物类别,P为陕西延安和榆林地区人口。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而使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恶化的一种现象。陕北地区的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矿区建立和资源开发过程中对原有植被的直接破坏及排放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进而造成生态环境价值减损等。生态破坏损失可分为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和恢复费用损失[16]。破坏植被、水源等生态环境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运用市场价值法进行测算;耕地、林地和草地等被占用导致的生产、生活停滞等间接经济损失,可运用机会成本法进行测度;为恢复生态功能而投入的成本即为恢复成本,主要运用影子工程法来衡量。结合实地调研,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核算方法如下:

(5)

其中,L2为生态破坏损失,LD为直接生态破坏损失,LI为间接生态破坏损失,LR为生态恢复费用,i为耕地、林地和草地。

四、经济损失测算结果及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说明

本文涉及货币化的成本都以2003年为基期进行技术处理,以保证其可比性(如表2所示)。《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技术指南》简称为“指南”,《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榆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简称为“延安统计公报”和“榆林统计公报”。

表2 数据来源

(二)模型测算结果及分析

在环境污染损失方面,图1显示延安市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据较大份额,达到环境污染总损失的七成以上,主要包括石油和煤炭的开采加工造成的水污染及其危害人体健康引致的经济损失。林地损失自2003年的16亿元快速下降至2007年的2亿元后略有上升并企稳,该损失主要是退耕还林工程产生的恢复费用,而这部分费用算作经济损失的同时也起到了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根据图2所示,榆林市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部环境污染损失的一半左右,且自2007年以来榆林市水污染损失增幅较大(年均达到20%)。该市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较为明显,达到总损失的三成左右。

在生态破坏损失方面,图1、2显示延安和榆林两市由于生态破坏造成的主要经济损失源自林地与草地,这反映了陕北地区由于资源开发造成的植被破坏较为严重。2003-2005年延安和榆林两市林地损失由高位快速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该工程有效地修复并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在2000-2004年间,陕北地区新增林地面积达到609803公顷,2005年以后政府投入持续平稳增长,生态恢复成本较高但效果明显。

据图3可知,延安市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十年间增幅明显(仅2007、2011年有小幅的回落),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在生态破坏损失方面,自2005年开始下降之后逐年趋于平稳,并低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榆林市的情况与延安市类似,但环境污染损失部分在近三年的增幅明显(达到13%),使近十年来的环境污染经济损失高达273亿元。而该市生态破坏损失自2005以来也降至低位并企稳,但其绝对量依然高于延安市。从陕北地区生态环境经济损失的总构成来看,延安和榆林两市比较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榆林市的各个子项目均高于延安市,说明榆林市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更为严重。整个陕北地区生态环境经济损失年均增长率达到9%,年均损失量高达84亿元,这一结果反映出近年来陕北区域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巨大生态环境代价。

图2 榆林市生态环境经济损失构成

图3 陕北地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损失趋势

(三)调整后的国民经济账户

根据生态环境经济损失的核算结果,我们对陕北地区以2003年为基期的实际GDP进行调整,扣除经济损失的GDP即为绿色GDP。由表3可见,2003-2012年延安市生态环境经济损失总量为190.97亿元,占GDP的比例年均为5.39%,2010年之后稳步下降。2003-2012年榆林市生态环境经济损失总量高达403.3亿元,占GDP的比例年均达到11.47%,且近年来仍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陕北地区十年间的生态环境损失总额高达594亿元,且从2007年以来逐年递增,其占区域GDP的比例年均为8.33%。由此可见,虽然近十年陕北地区的经济损失总量存在波动,但总体呈上涨且榆林市的上涨趋势更为明显。在此期间,榆林市生态环境经济损失总量及其占GDP的比例分别高出延安市111%和113%,但该市GDP总量仅高出后者5.4%。因此,延安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好且逐步得到改善,而榆林市近年来的生态环境质量则持续恶化。虽然陕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损失总量较大,但其占实际GDP的比重整体呈下降特征,说明该区域生态经济发展质量表现出稳步提高的趋势,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对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的影响力逐步加强。

表3 调整后的国民经济账户及经济损失占比

五、结 语

近年来,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但生态环境经济损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副作用却不容忽视。根据调整后的国民经济账户可知,该地区近十年的经济损失总量高达594亿元。随着陕北经济的快速增长,虽然生态环境经济损失占当地实际GDP的比例有所下降,但该比例依然较高。从这一趋势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陕北资源富集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依旧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在污染损失的结构分析中可以看出,环境污染中工业污染部分逐渐走平,而居民生活污染却逐年提高。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生活污染呈逐年扩大的趋势,生活、养殖等分布式污染源的增加加大了污染处理的难度。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中要加强对循环经济的重视,综合利用废弃物,在减轻环境压力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率。

在“资源富集区+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经济损失评估研究中,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仍面临相关数据缺失的制约。因此,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统计工作,参照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设立更加完善的指标体系,为测度环境污染量及其造成的损失值提供详细的依据,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提供更高质量的技术支撑。

[1] 李斌,李拓.环境规制、土地财政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式分权的博弈分析与实证检验[J].财经论丛,2015,(1):99-106.

[2] 李国平,郭江.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7):42-48.

[3] [美]迈里克·弗里曼著,曾贤刚译.环境与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美]欧登著,蓝盛芳译.能量环境与经济系统分析导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5] 欧洲经济委员会著,杨文朴译.2000年全面经济展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24.

[6] 杨友孝,蔡运龙.中国农村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估——SEEA方法及其应用[J].地理学报,2000,(5):596-606.

[7] 过孝民,王金南,於方,蒋洪强.生态环境损失计量的问题与前景[J].环境经济,2004,(8):34-40.

[8] 李国平,刘治国.陕北地区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破坏与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1):47-50.

[9] 李国平,郭江.基于CVM的榆林煤炭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价值损失研究——以神木县、府谷县和榆阳区为调研区域[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3):17-22.

[10] 屈小娥,李国平.陕北煤炭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价值损失评估研究——基于CVM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4):73-80.

[11] 张思锋,权希,唐远志.基于HEA方法的神府煤炭开采区受损植被生态补偿评估[J].资源科学,2010,(3):492-498.

[12] 徐嵩龄.中国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研究:它的意义、方法、成果及研究建议(上)[J].中国软科学,1997,(11):115-127.

[13] 张倩,杨仁远,李志学.陕北地区能源开发生态环境损失估算[J].中国水土保持,2012,(4):51-54.

[14] 王建洪,李晶,任志远.陕北农牧交错带草地面积时空演变与趋势预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3):209-212,264.

[15] 刘某承,李文华,谢高地.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中国生态足迹产量因子测算[J].生态学杂志,2010,(3):592-597.

[16] 吴文洁,常志风.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标准模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5):26-30.

(责任编辑:化 木)

Economic Loss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erspective ——A Case Study of the Resources-rich Regions in North Shaanxi Province

LI Rui1, HU Liu-suo1, L·G·Melnyk2

(1. Shaanxi Province Research Center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es,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71010, China; 2. Sumy State University, Ukraine Sumy 40007, Ukraine)

This paper analyzes he speci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resources-rich regions in north Shaanxi province, and uses direct market method, the alternative market method and the CVM Method to evaluate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at reg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North Shaanxi has incurred an economic loss of 59.4 billion yuan, among which the loss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akes the lion’s share, and although the proportion of economic losses to GDP has declined over the years, the absolute value is still very high.With seirous industrial pollution and the gradual increase of other pullution caused by daily living,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and others, the region’s ecological enrionment construction is faced with great pressurs and it still has a long way to go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oper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esources enrichment regions; economic loss; eco-compensation

2015-01-05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4XJC790006);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13JZ022);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教外司留【2013】693)

李瑞(1982-),男,湖北十堰人,西安财经学院陕西省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胡留所(1990-),男,河南驻马店人,西安财经学院陕西省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硕士生;L·G·Melnyk(1948-),男,乌克兰国籍,乌克兰国立苏梅大学教授,博士。

F062.1

A

1004-4892(2015)09-0011-07

猜你喜欢
经济损失陕北环境污染
美国供水与清洁基础设施不足造成每年85.8亿美元经济损失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刘文西陕北过大年
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策略
党建地图·陕北
烧伤创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病例对照研究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应坚持三个原则
黄明表示:对环境污染犯罪,绝不能以罚代刑
治理城市环境污染的建议
毛泽东转战陕北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