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空间集聚与中国地区工资水平差异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实证研究

2015-06-09 20:13蒋含明
财经论丛 2015年9期
关键词:工资水平面板工资

蒋含明

(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企业空间集聚与中国地区工资水平差异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的实证研究

蒋含明

(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通过将区域产品需求分为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构建包含企业集聚变量在内的工资方程,在省际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借助空间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资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在中国省域层面较为显著,地区工资水平对企业集聚的弹性系数均显著为正且在东部地区更大,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通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等举措将有助于缓解工资水平在我国省域间的趋异。

企业集聚;新经济地理学;空间计量

一、引 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间的工资差距越来越大。据图1可知,在1998-2008年间,东部地区名义工资水平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长2229.47元;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575元和1737.2元。1998年,我国东部地区平均工资高于中西部地区2826.96元和2367.44元。到了2008年,这一数字上升为10025.8元和7782.2元(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地区工资差距的日益扩大对转变我国非均衡发展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

关于地区工资差距的研究,较早前的一些学者主要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从劳动力流动、外商直接投资、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及政策导向等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3][4][5]。尽管如此,空间因素可能对经济活动造成的重大影响,在完全竞争及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下,已被古典增长理论全部忽略[6],导致其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工资的不平衡地理分布很难提供严谨合理的解释。在此背景下,大量文献开始尝试构建以新经济地理学的工资方程为依托的理论模型,从空间外部性的视角研究经济活动的集聚对劳动所得水平差异及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冲击。Mion and Naticchioni(2005)构建密集经济活动影响区域工资水平的理论模型[7],基于INPS(The Italian Social Security Institute)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就业密度对区域工资水平具有统计上显著为正的影响。王海宁和陈媛媛(2010)深入考察不同类型的产业聚集对工资所得差异造成的影响[8],指出尽管产业内集聚在提升工资水平方面比较显著,但产业间集聚并不能对工资水平的变动产生任何显著影响。

图1 1998-2008年地区间工资差距变动及趋势

虽然密集经济活动对促进地区工资水平的重要影响得到了众多经济学家的关注,但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研究相关问题的现有文献均是在工资方程的基础上通过将区域代表性厂商的边际生产成本直接假设为当地经济活动密度的减函数来设定和处理理论与计量模型。此外,张建红和Elhorst(2006)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显示我国区域的工资水平呈现较强的空间依赖与空间相关[9]。一个区域的工资水平往往与相邻区域工资水平紧密相连,这表明由于无法对空间相关性进行量化,单纯运用传统的计量分析工具将导致与客观事实有偏误的回归结果。

基于此,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首先通过将产品需求分为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构建含有企业集聚变量的工资方程。在此基础上,我们采用1998-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首次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企业集聚对区域工资水平的影响,最后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

二、理论分析模型

首先,我们将整个经济看成是由面积相同的有限区域组成的。在虚拟的经济体中,两类产品始终存在:差异化的工业品M和无差异化的农产品A。农产品A被假定为边际收益恒定,制成品的生产存在规模经济且仅投入劳动一种要素。

(一)需求角度

假设该经济体中某个特定区域k的典型消费者偏好符合D-S偏好特征,其面临的效用函数是一个CES函数嵌套在Cobb-Douglas函数内的效用函数,即

(1)

其中,消费者在农产品消费支出中的比例用(1-u)来表达,制成品消费支出比例为u。参数ρ越大,表明消费者对工业品呈现更为强烈的多样性偏好。简单推导后可得σ=1/(1-ρ),它描述了工业品的相互替代弹性。可被消费者消费的工业品类别用n表达。与传统生产函数的假定不同,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中存在不同的工业品,并且消费者对工业品的异质性有较强的偏好。接下来,我们将某个特定区域k的某一小类制成品i的需求分为两部分。假定在区域k的消费者将他们收入中的一个固定比重τ用于购买外地产品,那么在该特定区域k对某一小类制成品i的内部需求为

(2)

与此相应,为方便分析,我们假定运输成本为零,并将外部市场的制成品价格指数G和制成品消费量M标准化为1和外生变量Q。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区域k的某一小类制成品i的外部需求为

(3)

(二)供给角度

假定经济体中地区k有N单位的劳动力。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中规模报酬递增适用于所有厂商的前提,利润函数形式可推导为

πk=pkxk-wk(α+ckxk) (α>0,ck>0)

(4)

其中,代表性厂商的边际劳动投入用ck表达,而固定劳动投入则用α表示。引入劳动力市场出清的条件后,我们可以得到

E(α+ckxk)=Nγ(γ>0)

(5)

其中,代表性厂商的产出表示为xk,系数γ表征地区劳动力的流动情况。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时,则γ>1,表明此时劳动力正在进入;而γ<1时,情形恰好相反,此时劳动力正在流出。进一步地,根据垄断竞争厂商的定价方程,我们可以得出

(6)

(7)

(8)

(9)

对(9)式两边取对数,我们可得到实证方程中的工资表达式为

(10)

现在对方程(10)的意义进行简要阐述。与标准的工资方程不同,(10)式揭示了工资水平与企业空间集聚的正相关性。从模型中反映出来的机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鉴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如果一个地区制造业企业数目较多,将使制造业产品种类n增加、制成品价格指数下降,从而增强该地区的吸引力。在Head and Mayer(2004)的“产业结构的数量调节”的作用机制下[10],该地区各类产品的产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当消费者在制成品消费支出中的份额μ一定时,产出份额的增加意味着可用于分配给制造业工人的劳动报酬增加,工资水平由此得到提升。第二,由于模型中区域单类产品的外部需求Q被假定为外生,我们认为市场潜力与该地区提供的产品种类密切相关。除此以外,与现有文献不同,该模型还表明即使在忽略“技术外部性”存在的分析框架下,仅依靠基于价格(货币)的“空间外部性”仍能得出密集经济活动促进工资上涨的结论。

三、变量选择与计量研究模型

(一)变量说明

本文使用的数据全部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首先,采用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职工年平均工资W作为因变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统计年鉴中的工资的涵义相对广泛,除各种津贴、奖金和补贴外,还包括计件工资等其他内容。因此,总体上说,我们认为职工年平均工资与本文因变量的要求基本相符。接下来,我们给出其他解释变量:

1.企业集聚

通过对特定地区的经济活动活跃情况及该地区自身的市场规模水平,非市场关联效应是否显著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集聚效应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可用这一指标来加以衡量。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运用各省每平方公里的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单位数E来衡量该省的企业集聚水平。

2.资本和劳动数量

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是传统生产函数中的基本变量。关于劳动,本文采用历年各省就业人数L表达;而关于资本K,我们遵循通常的做法,选用统计年鉴中各省固定资产投资这一指标作为资本投入流量,根据历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平减指数,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估算。

3.人力资本

较高的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也影响企业的劳动力使用成本,这说明工资水平与人力资本紧密相关。我们借鉴国内学者在面临数据约束下的通常做法,采用一个区域拥有的大专学历以上人口占比作为人力资本H的代理变量。

4.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往往与市场化改革进程密切联系,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力常通过发达的私营经济表征,对微观企业中在岗职工的薪酬同样有密切关联。参照现有文献的做法,本文采用一个地区非公企业从业人员数占该地区城镇就业总人数的比重S来表征这一指标。

5.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

技术外溢会影响一个地区的工资水平,该影响的大小通常与FDI紧密联系。本文采用中国各个地区历年的实际外商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F来表征外商直接投资水平。

6.城市化率

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率对该地区的工资水平也存在重要的影响。在当前中国以非农产业为主导和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的情况下,城市化率越高的地区,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也越高[11]。根据现有文献的做法,我们选用各区域城镇人口比率C作为城市化率的度量指标。

(二)计量模型

为更准确地检验企业空间集聚对我国地区工资水平的影响,在前述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到对区域工资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及相互依赖性的忽略将导致与客观事实有偏误的回归结果,我们建立如下的空间滞后面板模型及空间误差面板模型:

(11)

(12)

其中,i、t是下标,分别表征特定的区域和时间,因变量W是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平均工资,主要解释变量是企业集聚E,X表示包含外商直接投资在内的其他控制变量;与传统面板模型不同,我们分别引入空间自回归系数δ和空间自相关系数ρ;wij表征空间权重矩阵中的各个元素;针对不可观测效应μi,类似于传统的面板模型,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分类同样被应用于空间面板模型中,固定效应空间面板模型将μi处理成关于每一个截面观测值i所要估计的参数,随机效应空间面板模型则把μi处理成一个随机变量。

四、空间分析结果

(一)全局Moran I指数的核算

图2 1998-2008年我国省域工资水平Moran I指数

(二)空间面板回归分析结果

本文空间面板回归的相应操作是在Mathlab软件中实现的,使用的编程代码参考Elhorst和Lesage等提供的相关信息*参考网站:http;//www.spatial-econometrics.com及http;//www.rug.nl/staff/j.p.elhorst/projects>。。作为参照,我们还将忽略空间相关因素时的普通面板回归结果一并列入。此外,针对SAR面板及SEM面板,我们还要考虑空间效应和时间效应的问题。有别于传统的面板模型简单划分为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两种,我们在实际分析中将地区效应、时间效应及双固定效应三种模型都作为选择的参考,再根据检验的结果加以综合判断。综上所述,本文共涉及到六个空间面板模型,即SAR的地区固定效应模型、SAR的时间固定效应模型、SAR的时间地区双固定效应模型、SEM的地区固定效应模型、SEM的时间固定效应模型及SEM的时间地区双固定效应模型。首先,我们采用包括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内的全部样本进行整体研究。

表1给出了全局的计量回归结果。不难看出,诸如修正R2、LogL、AIC和SIC等指标相较于普通面板模型,空间面板模型均存在优势。另外,SEM面板模型的空间相关系数ρ为0.611,SAR面板模型的空间相关系数δ为0.169,二者均非常显著,说明我国地区间工资水平的正向空间相关效应非常显著,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地理位置相邻对区域间资源要素的共享和优化起到了推动作用。根据相应的判别准则及拉格朗日乘数,我们发现LMERR较之LMLAG在统计上更加显著,且R-LMLAG不显著、而R-LMERR显著,说明适合的模型应是空间误差模型。从调整后的R2、LogL、AIC和SIC等指数来看,地区固定效应模型都是最好的,可能的原因是现实中不同省份之间工资水平的差异效应相对于时间序列变化引起的差异效应而言更为突出。鉴于此,关于企业空间集聚对我国省域工资水平的影响,我们主要通过选择地区固定的SEM面板来进行分析。

表1 全国样本的空间计量分析结果

注:括号内代表标准差;“* ”、“** ”和“*** ”分别代表在1%、5%和10%概率下的显著性水平。

由该模型的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空间集聚的上升会提高地区的工资水平。在对地区工资的回归模型中,工资对企业集聚的弹性系数为0.26且在5%的检验水平下显著,表明在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当一个地区的企业集聚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将带来地区人均工资提高26%左右。计量结果表明,某个地区就业人数越多,表明该区域劳动力要素供给比较充足。如果假定其他因素都保持不变,工资也随之偏低。与前文所述一致,涵盖物质资本、FDI等全部解释变量的方向和显著性都符合我们的预期,这也与现有的多数研究结果类似。

接下来,为更清楚地了解我国不同区域内企业集聚对各省份工资水平的影响差异进而便于比较分析,本文将分别对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样本进行回归检验。

表2、3、4给出了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的回归结果。根据前述的判别准则,我们发现空间误差模型在三个样本区间均具有较好的拟合水平。通过观察空间相关系数及调整后的R2、LogL、AIC和SIC等指数,与全国31个省份分析得出的结果类似,引入空间效应的模型相较于传统面板模型而言解释力更强。从各个解释变量的系数及其显著性来看,我们发现东中西部地区企业集聚每增长1%,相应地区的工资水平分别增加0.43%、0.21%和0.13%。将划分地区层面的计量结果与表1中全局层面的回归结果进行对比后不难看出,该效应在东部地区显然更强。

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为探求中国地区工资差异形成的微观机制提供更深层次的解释。从本文的理论模型来看,一个地区市场潜力的大小不仅由外部需求决定,该地区的企业是否有能力提供大量差异化且富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同样也是问题的关键。尽管如此,这种转移导致的中国各省份企业空间分布差距的结果便是地区工资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它不只源于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流出对落后地区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对缓解中国地区工资水平趋异、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协调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表2 东部地区的空间计量分析结果*限于篇幅,反映中西部地区的表3、4的分析结果未能在文中列出,作者备索。

注:东部地区含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含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含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经典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基础上,本文构建表征区域劳动力流动情形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发现,地区工资水平对企业集聚的弹性系数均显著为正且在东部地区更大,这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制造业的分布转移对我国地区工资差距的扩大起着推动作用。与现有研究成果不同,本文认为单纯地鼓励区域间劳动力迁移会带来地区间工资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据此,我们提出的相应政策含义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通过加强城市一体化建设等举措来提高中西部地区需求,进而引导东部地区产业转向中西部地区。通过有效提高我国落后地区的工业企业集聚及工资水平,推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其次,欠发达地区要充分利用人口流动和现代化信息流通加快的有利条件,积极鼓励外出劳动力将先进技术带回本地区创业,这对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借助于调整现有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方向,中西部地区通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和雇佣本地劳动力来提高当地的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这对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工资差距将产生显著的效果。

[1] 范剑勇,张雁.经济地理与地区间工资差异[J].经济研究,2009,(5):58-69.

[2] Fleisher B.,Chen J. The coast-non-coastal income gap, productivity and regional economic policy in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7,25(2),pp.220-236.

[3] Raiser M. Subsidizing inequality economic geography in economic theory: Increasing return and pecuniary externaliti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8,34(3),pp.1-26.

[4] 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3):55-61.

[5] 万广华.中国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变化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8,(7):78-85.

[6] Krugman.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 99(3),pp.483-499.

[7] Mion G.,Naticchioni P. Urbanization externalities, market potential and spatial sorting of skills and firms[R].CEPR Discussion Paper,2005,No.5172.

[8] 王海宁,陈媛媛.产业集聚效应与地区工资差异研究[J].经济评论,2010,(9):103-112.

[9] 张建红,J.Paul Elhorst,Arjen van Witteloostuijn.中国地区工资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6,(10):123-135.

[10] Head K.,Mayer T. The Empirics of Agglomeration and Trade[M].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momics,2004.

[11] 高连水.什么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居民地区收入差距水平?[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 (1):2-11.

(责任编辑:化 木)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Wage Differentials——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New Geographic Economy

JIANG Han-mi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330013, China)

By dividing the demand to inner demand and outer demand,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new wage equation including the company concent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geographic economy.And then we use the panel data during 1998-2008 and the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to make empirical stud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ities in China have strong spatial interaction, the concentration parameter is positive to the wage level and more classical in the east of China,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middle and western regions, by enhancing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nd attractng industry transfer, can narrow the wage gap in different parts of China.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new geographic economics; spatial econometrics

2014-12-30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4YJC790052)

蒋含明(1984-),男,江西南昌人,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讲师,博士。

F713.55

A

1004-4892(2015)09-0003-08

猜你喜欢
工资水平面板工资
这种情况下未续订劳动合同是否应当支付二倍工资
石材家具台面板划分方法
MasterCAM在面板类零件造型及加工中的应用
人口红利、经济增长与工资水平
Photoshop CC图库面板的正确打开方法
不用干活,照领工资
HAIR AND NOW
生意太差
图解:数说2014年平均工资
高世代TFT-LCD面板生产线的产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