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序 明径 共赢

2015-06-10 19:21陆一平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成员语文课堂

陆一平

2012年10月,以我名字命名的工作室终于成立了。一群勇于追梦的年轻人来到了我的工作室,他们中有五位来自农村学校,四位来自城镇或是区属学校;他们中已获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共两位,小学高级教师职称的共六位,小学一级教师职称一位;他们都已获得市、区“五级阶梯”称号。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甚至略显稚嫩的团队开始了探索、实践、反思的成长之旅。

立序:工作室“启航”的文化诠释

作为常州市第三批新成立的名师工作室,如何打开工作室的工作局面,实现工作室的良性运转?如何整合有效资源,实现研究管理与人才培养的深度探索?这一系列的探问成为了工作室“启航”绕不开的命题。最终,我们决定从团队建设与管理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要义出发,围绕着“理念先行、制度保障、平台跟进”的准则,就工作室的规范管理与良性运行作出了我们“室本化”的探索。

1.构建了工作室的理念系统

(1)工作室文化:同行中同进,共享中共赢

工作室基于成员与成员之间“学术水平有高低、学术能力有强弱、学术经验有参差”的现状,倡导“差异发展,共同进步”的文化法则,我们认为进步与提升一定不是同步的,也一定不是同等的,但一定可以是同时的。所以,我们要求每个成员进行自我成长规划,制定可行目标,实现原有基础上的同步提升。我们还着力营造一种“分享”的文化氛围,鼓励每个成员将自己管理中的案例与他人分享,以求相互借鉴、相互启迪,最终实现共赢。

(2)工作室功能:聚焦研究主题,集结实践智慧,诊断专业现状,促进共同成长

秉持着“在研究中成事,在成事中成人”的理念,我们将工作室的功能进行了细化分解与实践定位。

聚焦研究主题——工作室紧紧围绕着“主题学习”这一研究方向,进行聚焦、突破、生长、收获。

集结实践智慧——在研究主题的关照下,工作室帮助与指导成员提炼实践智慧,做实践的思考着,思考的实践者。

诊断专业现状——充分利用本工作室成员团队以及我们外聘的专家团队,深入每个成员的课堂,并对其专业现状进行把脉与诊断,以期更有针对性地帮助成员制定发展与成长规划。

促进共同成长——我们期待在工作室的一个周期内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自身的专业提升,我们也期待着我们的研究成果真正实现辐射,能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语文教学生态。

工作室愿景:群体追梦的聚缘雅居

(3)所有成员因为对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因为志同道合,也因为缘分,所以来到了同一个工作室。我们期冀着工作室能给大家一种归属感、幸福感,真正传递一种正能量。

2.创建了工作室的制度机制

制度与机制是工作室维持良性运作的重要保障,工作室成立伊始,我们就着力创建了以下的制度与机制。

(1)我们制订了工作室的管理章程。章程对于工作室性质、目的、人员、活动、考评等很多方面进行了约束与规范。

(2)我们完成了工作室的组织架构。在领衔人的主持引领下,我们确立了工作室主任1名,工作室网络管理1名,工作室外宣2名,其余成员均有明确的组织分工和职责规定。

(3)我们创生了四项机制:活动机制、学习机制、考评机制、联动培养机制。

3.搭建了工作室的活动平台

(1)完成了工作室博客的创建。工作室根据市教育局的具体要求,积极地做好工作博客的创建工作,努力让它成为交流学习的平台、成员展示的平台、成果辐射的平台。

(2)充分运用“苏派名校联盟”这一平台。工作室领衔人运用自身的人脉与资源,向更加高位、更加广阔的平台借力,促进成员的进步与成长。

明径:工作室“两翼”的实践探索

主题研究与人才培养是工作室存在与发展的旨归,更是工作室运作与提升的抓手。如何发展好工作室的“两翼”?如何找寻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策略?工作室在两年的行走中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1.主题研究:从概念走向实践

我们认为“语文主题学习”的意义在于向语文学习的本质靠拢。在研究中,我们逐步清晰地认识到语文最突出的本质是言语,2011版修订版课标也给予了较有力的佐证。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语文学习的两端,那就是言语输入和言语输出。而长时期囿于应试怪圈的语文学习并没有打通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的通道。我们需要改变长期以来用理科学习的方式学习语文的现状。我们应当倡导反三归一的语文学习方式,即通过大量的阅读,最终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

我们所提出的“语文主题学习”是围绕某一主题,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主题材料建构的语文学习活动。它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阅读兴趣为基本目标,以多个文本间的交互体悟解读为基本途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学习形式,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最终价值取向的合乎语文学科学习规律的课堂教学实验改革。

针对当下的语文教学现状,我们工作室提出了“1/2课堂”的研究,一方面是将教材课程的教学时间节省出来;另一方面是我们开始尝试着将教材内容进行的主题化的整合。

当我们通过“1/2课堂”研究实践对课堂进行提速之后,我们开始要做的就是从“课堂”走向“课程”。走向课程并不意味着抛却课堂这个主阵地,我们所追求的是课程视野下的课堂教学变革。我们提出了工作室所倡导的主题学习的课程观:为了课堂,在课堂中,超越课堂。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提出了“窗口”的教材观:尊重教材,但不拘泥教材;通过教材这个窗口,引领学生走向语文的美好境地。我们又确立了主题学习课程架构的原则:以教学勾连听说读写;以能力统领知识、技能;以课程联结生活、学习;以意义来关照语文活动。

2.人才培养:从同步走向差异

我们始终认为,工作室成员的全体发展绝不是“同步发展”,也不是“等同发展”。只有尊重差异才是真正地尊重人性的培养策略。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开始探索工作室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工作室针对各个成员专业成长的现状以及个人规划,对每个成员做出了全面而客观地评估和诊断,从而架构了“入格教师、升格教师、风格教师”三级成长梯队。工作室九名成员中,有两名成员作为入格教师,有四名作为升格教师,有三名作为风格教师进行培养和专业提升。每个梯队的教师培养,均有侧重点与聚焦点,更有切入点与生长点。工作室领衔人更是每学期多次走进各成员的常态课堂,进行定性地观察与及时地指导。

入格教师,我们立足学校和工作室的联动平台,借助工作室的团队研磨力量多上校级或是协作片的公开课。升格教师,我们为他们创造开放、大气的互动平台,如与其他工作室联合教研,承担常州市级公开课等。风格教师,引导他们走出去,进行成果的辐射与分享。

共赢:工作室“生长”的意义追问

两年的行走,我们一路收获,一路芬芳。清晰的工作思路,让大家看到了自身专业精进的轨迹;和谐的工作氛围,让大家感受到了彼此协作共进的温暖;深入的工作研究,让大家收获了智慧同生共长的喜悦。

1.课堂展现“底气”

两年间,工作室共开设了43节公开课,无论是国家级的教学观摩还是校级的教学研讨,各位成员均能很好地体现“语文主题学习”的思想与理念。

2.科研书写“灵气”

各位成员遵循着“实践的思考者,思考的实践者”这一成长定位,将“主题学习”与教学实践、教学思考进行主动对接,主动思考、主动提炼,两年中工作室共有18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3.分享滋养“大气”

两年来,工作室率领成员先后到区域内学校义务送教十多次。工作室的金磊、杨丽被聘为“江苏省名师送培团”名师,并多次随团赴泰州市、射阳县、盐城亭湖区等地作教学展示并作专题报告,金磊老师还应邀在区内外作教学展示和专题讲座达10多场,他们将“主题学习”进行了很好的辐射与推广。工作室周美华老师被武进区教育局聘为“送培下乡”导师,将工作室的“主题学习”进行了很好的理念分享与实践指导。梁云老师到贵州送教,将“主题学习”带到了山区。华丽老师主动请缨,带着工作室的研究成果到新市民小学支教一年,让新市民的师生看到了“主题学习”指导下语文学习的变革与转身。2014暑假,借助常州市“名师大学堂”这一高端平台,工作室把研究成果《主题学习——语文学习转型的应然选择》与常州市近400位语文教师进行了分享,赢得了较大反响。

两年的行走,我们踏实而从容;两年的行走,我们温暖而阳光。在“立序”中我们起航,在“明径”中我们探索,在“共赢”中我们收获。在行走的激情中,我们追逐着专业的梦想;在安然的付出中,我们积蓄着成长的力量;在默默的坚守中,我们期许着未来的馨香。?

猜你喜欢
成员语文课堂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