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5-06-11 12:18王厚兵,钱治磊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素质职业高职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53(2015)02-0008-04

收稿日期:2015-03-02

作者简介:王厚兵(1980-),男,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党支副书记、讲师;钱治磊(1984-),男,湖北工业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助教。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测评是以量化考核为主,评议为辅,以系团总支学生会、班委会日常记载为重要依据,对全班同学德、智、体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综合测评的成绩和名次,是评选国家奖助学金、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的重要依据。开展综合测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深入贯彻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然而现行的测评系统还不系统化、不规范,没有形成体系,笔者认为现行测评办法存在诸多问题。

一、综合测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测评完全量化缺乏科学性

德育综合测评包括思想表现、学习态度、遵纪守法、劳动观念、团队意识和服务精神等方面。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系部将思想素质综合量化为50分,其中基本分为30分,奖罚分为20分,基本分里有些评审内容显得较为笼统,比如要求“学生追求上进,在各项活动中有突出表现”就很难作出准确的量化评定;奖罚分中将“义务劳动”作为加分、减分的项目之一也显得较为功利化,毕竟“义务劳动”应该是学生应当履行的纯粹的“义务”,不应当单独列出作为奖惩的依据之一。这样,极易激发学生对综合测评的不满情绪。简单地将思想品德测评完全量化,不但不能很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反倒会诱发学生的功利之心进而迷失了人生目标。

德育完全量化在现实执行中存在着很多缺陷,不利于学生成长。德育测评的量化结果是由各班级综合测评小组民主评议出来的,有的学生为了获得高分,不惜拉帮结派;有的学生为了多加分,抢着当学生干部却不愿为同学们服务,很多班级出现了干部挂空职、不做实事的不良现象;有的班干部还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多加分,本来是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却出现了反复加分,在同学中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综合测评系统中,除智育外,德育分也占了较大比重,这样,有的人即使智育成绩一般,但只要平时多参加活动,作为学生干部,获得奖助学金的机率就比其他的同学机率大。学生的综合测评在操作上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除了学习成绩是固定不变的,德育、体育等项目的测评内容,都是根据每位同学近一年来所参加的活动及现实表现情况来进行评定的。在评定过程中,由于每位同学参加的活动不尽相同,测评小组难以对其真实性进行甄别,因此在评定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些出入和疏漏。

综合上述,笔者认为“德育测评不可以全部用分数来进行衡量”。一个人的思想是很难量化的,应避免把一切东西都数量化,不能用分数界定的就尽量不要用,可以用描述性、评价性的语言进行界定。

(二)定性评价不够,重结果轻过程

目前高职院校执行的测评制度并未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测评标准,综合素质测评定量评价的内容过多,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度远远不够,在实际操作中并不能卓有成效的满足大学生对综合素质测评的需要。由于综合素质测评所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是客观化,将测评的结果作为评定学生奖助学金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该思想的指引下,综合素质测评开始由定性向定量方向发展,以至于重视评定结果轻视过程。在测评时,为了使测评更客观,综合素质的每项内容都被量化,但综合测评实质上也是心理测评,涉及到人的情感情绪、态度观念等方面,要实现这些方面的完全量化是不可能的 [1]。

在综合素质测评中,测评的终极结果与“奖助学金”、“评优评先”等荣誉挂钩,极易引发学生的功利化思想,不能很好地发挥综合测评的目标导向作用。最终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将综合测评和评优、评奖划上等号,容易滋生功利之心——参加院系组织的活动仅仅为了“优秀学生、奖助学金”的获取,为了提升综合测评的分数,迷失了自我、误导了他人。结果,很多同学是为了加分而加分,无加分的活动就没有人响应,有的学生还嫉妒、诽谤、诋毁获奖的同学。这样的测评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素质,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测评导向不清晰,项目设置不合理

早在2004年3月,《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明确提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即“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2]因此,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提高其职业能力、拓展其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又好又快的高质量就业。要充分发挥测评的目标导向性,鞭策和鼓励学生知道自己的目标和差距,从而实现又好又快的职业生涯发展。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他们实行的是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综合量化评价体系,我们高职院校不能简单地照搬过来,应该将学生的测评体系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彰显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拓展性综合素质等指标。测评结果与学生就业联系不够紧密的话,不易充分发挥出综合测评的导向性、实效性,不能成为指引、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素质拓展的指向灯。当前,学生拿到的测评结果仅仅是评估内容量化后的分数,对自身的能力素质到底怎样缺乏明确的认识,忽视了提升和锻炼自己的能力、职业素养,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而惨遭淘汰。

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合格毕业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的设定要能体现学生的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现有的指标体系虽然比较全面,也有比较详尽的二级三级指标,但内容偏重于理论,对未来职业发展非常重要的能力、素质评价,如: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操作技能等分支较低,不能完全体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诉求。对于那些基础知识差,动手能力强有特长的学生在测评中较吃亏,会理论学习的学生反而占有优势。以这种传统的标准来评价学生是不太合理的,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解决综合测评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引入企业测评机制,着重考察学生实践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对实际岗位的操作能力的评价,比如一名合格的施工员能读图识图、会制图。要客观的评价学生的素质,要多角度、多途径、全方位地评价。除基础知识外,要着重考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表现。系部可以通过参与施工项目、工地现场操作的熟练程度,来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通过项目教学法,考察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综合协调、团队合作、风险责任意识、为人处事等;通过校内认知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来衡量和评价学生是否爱岗敬业、协调能力、自主决策能力等。

当前就业市场存在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一方面,企业渴求动手实践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与市场需求脱轨,而且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充分证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有出入,不对等。当前,评价方式差不多都采取自评、互评、他评,并没第三方评价。而实际上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才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素质上有什么具体要求。所以,应将学生实际表现与企业、学校自我评价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增强职业素养、提高对职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提升职业技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 [3]。

测评本身并不是目的,重在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测评结果的科学使用才是最关键的。根据测评结果,分析、发现和掌握每个学生具体存在的问题,以此鞭策学生不断评估调整,从而增强个人综合素质。根据测评结果反馈,院系可以对教育目标、教育手段进行动态调整,逐步完善育人方式,达到增强教育和管理的育人效果。

总之,高职院校应该重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必须建立在教育目标和企业实际用工需要基础上,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真正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管、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与时俱进,根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征求意见,动态调整,不断完善测评方案

(二)正确引导,定量与定性、自评和他评相结合

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和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既要关心过程,又要关心结果。所以,对待职业院校的学生,不能采用完全统一的评价手段来评价千变万化的对象,更不能完全采用定量评价来量化所有指标。针对评价对象的千差万别,决定了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测评手段。故不能采用统一的评价指标,也不能全靠定量评价来对待千变万化的评价对象。根据原有的测评标准,对照测评指标进行评价,用评价性、描述性语言,给出评价结果。这样做会比直接给学生出个分数更有意义。

综合测评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态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鞭策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若为了测评而测评,纯粹拿奖而测评的话,就失去了测评应有价值。高职院校要做好测评实施前的宣传教育工作,正确使用测评结果,对存在争议、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的修改完善。一是测评前召开动员大会,让学生对综合测评的目的和意义有正确的认识,不能让班内同学认为那只是评奖评优同学的事,与己无关,使所有学生都认识到测评的重要性,进而能明确差距,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改变和提高自己,而不是纯粹的被评判 [4];二是测评后,将测评结果及时地告知每个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测评结果。争取做到测评导向正确,测评有效果,让学生在测评过程中受教育、受启发。及时、客观地反馈测评结果,让学生更多地把视线和精力放到综合测评指标上,学生通过自查自评,进行自查自纠,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鞭策。

具体步骤如下:首先,让学生认真回顾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表现,形成书面小结;其次,召开测评为主体的班会,每个学生当着全班学生面进行口头汇报;再次,将辅导员、班级导师、课任教师三者意见综合,形成意见,重要的是肯定成绩,明确自身的不足和努力的目标及方向。通过三者联合评价,形成360度全方位评估,使学生最终明确不只是距离“优秀”还差多少分,更重要的是看清自己的不足,从而唤醒自我进取意识,自觉的进行自我约束,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自我全面发展。

(三)实现综合测评网络化,健全测评反馈机制

打造综合素质测评的网络化建设。凭借网络平台的优势,综合测评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的便捷化、信息化、动态化,及时、有效地输入每个学生综合表现的信息,以便对学生信息的增加、修改、删除、分析、统计、综合,便于长期化、动态化的存储、快速检索、及时查看学生的各类信息,使辅导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技术操作能力培训的及时性。

健全测评后的反馈支持服务机制。当综合测评结束之时,系部应当重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及时地反馈意见,二是为学生生涯发展、素质提高提供载体支持。反馈意见主要包括对学生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成绩的分析说明,存在的不足、发展目标、完善措施等提供人性化指导意见。健全的评价机制可以保证对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具体的内容、指标、方法等的设计和把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评价行为形成对学生的过程教育,使测评结果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激励鞭策,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保证学生获得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的双证率,顺利就业,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

总之,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必须立足于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科学、合理、有效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将有利于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我们要与时俱进的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动态调整,不能一成不变,实践中及时总结和反思,力争使综合测评体系不断完善、科学有效,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素质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