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鉴赏

2015-06-11 16:47韩亮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4期
关键词:鉴赏情感体验文学作品

韩亮

摘要:高校的语文教育起着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作用,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制约了语文教育功能的实现。文学作品赏析能力的提升是大学阶段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和人格塑造的必要手段。文章从实施文学作品审美鉴赏的教育角度,提出改革高校语文教学的措施,即在高校语文教学中,设置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并且从充分开发文学作品的美学资源、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美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鉴赏生活美等四个方面提出实施文学作品审美鉴赏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语文教学 文学作品 情感体验 鉴赏

引言

语文教育是对中华民族语言——汉语的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高校的语文教育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延伸,是語文教育功能和价值的继续升华,承担着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可是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高校语文教学只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只获得枯燥的知识。缺乏对汉语、对汉语言文化的真正理解,这造成了大学生学不到民族文化的精髓,整体文化素质也下降。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缺乏对生活真、善、美的理解,存在情感缺失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还引发生命悲剧的现象发生。为了解决语文教学的这个弊端,笔者在多年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高校语文教育的尴尬状况,是与审美鉴赏教育的丧失分不开的。所谓审美鉴赏教育,简单来说,是一种发现美、感知美和鉴赏美的教育。只有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才能开启学生的内在情智,培养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以及完美人格的塑造。笔者就从这几个方面提出在高校语文课堂中实施文学作品审美鉴赏的措施。

一、充分开发文学作品的美学资源

语文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文学作品的教学。只有通过文学作品的传授,才能使学生了解母语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大学语文教材汇集了名家的名篇佳作,每一篇佳作都体现了千姿百态的美。如现代作家余秋雨所著《都江堰》,用酣畅淋漓的文字描写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壮观,其中“精神焕发”“力量飞奔”“踊跃喧嚣”这些文字,表达了生命的一种令人震撼的驯顺美;读者在文中欣赏都江堰自然美的同时,也感悟到了一定的生活哲理,因而具有陶冶人的情操的教育功能。再如,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来写,但全部的描写都是为了衬托“月夜”。诗的开头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描写了月的升起,接着描写了月下江流、花甸、沙汀,然后反复抒写月下的思妇,最后用月落来结尾。这种巧妙搭配的诗歌意境,使欣赏者能从中感受到美的艺术意境。鉴于文学作品美学上的价值,作为高校语文课程的教师,应该在课上创造一个鉴赏作品美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在这个教学情境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这样不仅能消除学生听课时候的疲倦感和枯燥感,也能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同时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声情并茂、形声并举、音画同步的方式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一种美的感染和熏陶。如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以先播放音乐和诗歌的朗诵,通过音乐和诗歌的朗诵,让学生在氛围中感悟到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文字美。再比如苏轼的《前赤壁赋》,有着深远的意境美。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从文字中欣赏到一幅优美动人的清风、江水、明月、小舟、箫声的赤壁夜游图,这样能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感受到文章深远的意蕴,感受到当时作者豁达的心胸、欢欣的情绪,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

二、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和人的需要有紧密联系的社会性心理机制,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产生的一种感觉体验。因此。情感既是一种客观事物的表现,又是一种主观上的精神体验。情感往往能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人完美人格的形成。所以,情感体验和美育是分不开的。

文学作品记载作家对人生的思考,是对人生感悟的凝结,和作家的情感体验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文学也就是和人的情感密不可分的人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激发作品中的情感体验,令学生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力量,在情感力量的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培养美的情操和健康的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内心世界丰富、懂得爱、善解人意、有人道主义情感的人。

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在课上展开情感教育,不仅是上好文学课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形象展现教材中作品的情感美,让学生能够在其中得到一种美的熏陶。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学生是主体的教学原则,根据学生需要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地处理。如教师在讲授《诗经·兼葭》一文时,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思念恋人的音乐,通过抒情的音乐,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男主人公对“伊人”的真挚思念的情感,以及执着追求但苦苦不得的惆怅情绪。当学生感受到其中朦胧的情感意境时,教师就因势诱导,进而展示诗歌中的情感因素,让诗歌文字描写的情感,深深打动学生的心;这时,教师可以展开体会,引导学生带着情绪去思考诗歌的艺术表达方式,使诗歌的情感和学生的情绪产生共鸣,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情感教育还包括形成大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正确发挥积极向上的情感,自觉控制消极的情感。

实际上,在文学作品中,往往能体现出崇高的人格美。所谓人格美,就是指在文学作品中描写或塑造出来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和道德情操。如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怀,这些都是教育学生爱国情感的最好作品。魏晋时期的陶渊明,其田园诗的风格,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的道德修养。唐代诗仙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都表现出一种自强不息积极乐观的人生观。这些文学作品都充分表达了崇高的人格美,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感化、培育道德美的最好教材。

三、提高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美的能力

文学是一种艺术,艺术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文学作品的美,首先体现在语言文字美上。可以说,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一旦离开了语言,就不会有文学作品存在了。作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往往会用文质兼美的语言形式来鲜明生动地表达生活。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课上要教会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美,提高美的感受能力。语文教师应该从能够体现语言美的两个方面来进行语言美的教学。

(一) 语言的美是一种凝练的美

高尔基曾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生动。所以,语言的凝练,体现在用最少的字句来准确生动表达人物、画面、思想和深邃的道理。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语言分析,使学生能从中品味到作者对文字千锤百炼的苦工,以及凝练字句所得到的艺术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区区的一个“泻”字,就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荷塘在月光中的情景。除此之外,文章中的“浮、洗、笼”等凝练的动词,准确生动逼真地描绘了月色下荷塘如梦幻一样的朦胧美。再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反复运用“轻轻地”“悄悄地”这几个叠字,给诗歌一种轻盈的节奏美。如同肖邦的小夜曲一样,使读者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总之,文学作品的文字语言或者缠绵悱侧、或者豪放飘逸、或者清新质朴、或者犀利幽默,是一种多姿多彩的美。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感受文字美、欣赏文字美;在教学上应该充分利用课本教材,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文字,仔细揣摩文字和句子的形式美和内涵美。同时,引导学生从中联想到文字使用的具体环境,深入体会到语言的表现力量,从而提高他们鉴赏语言美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鉴赏语言美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上组织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对此,叶圣陶先生把富于感情的朗读,称作“美读”;因为“美读”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美和感染力。学生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可以自觉感知文字节奏美,从节奏美中感觉到文字的情趣、神韵和气势;随着朗读境界的升华,学生领略到整个作品的风格,还会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形成了独自对作品的审美感受。而且,领会到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这是综合的心理体验过程,需要学生展开立体思维;教师绝对不能用自己主观理解的方式对学生强加干涉,只能引导学生们通过朗读去感受,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二) 语言的美是一种音乐美

作品中的文字语言,有音韵的铿锵节奏美,通过节奏所表达出来的,是生活美的体现。作为语文教师,在课上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这一些文字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美的共鸣。如在朱自清的《春》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在这里,朱自清先生用语言的平仄格式变化,还有抑扬顿挫的音调、反复的句式和句末的“了”字,这一种音乐节奏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春天来到的喜悦心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到其中盼望的真切情感。

四、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鉴赏生活美

文学往往是美育和德育相结合。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年少时期,每一个大学生都是有自己的丰富感情;但由于受着知识还有人生阅历的限定,他们的感情往往是矛盾和脆弱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有着很高的情感审美价值。这些优秀的作品往往能以一种强大的人格力量来感染人,对学生的生活情感的疏导和感情的陶冶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往往是复杂的,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往往交织在一起,对于一些尚未涉世的青年来说,通过文学作品这面反映社会的镜子,能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教授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时,引导学生去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假丑恶,从中辨别真善美。并且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感情调节能力和审美能力,净化学生的灵魂,唤醒良知,使学生在受到美育熏陶的同时,还懂得如何去享受生活的美,去追求生活的美。语

参考文献

[1]刘传琴.新编大学语文[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4.

[2]夏中义.大学新语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89

[3]晓雪.诗的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320.

[4]赵敬立.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 [J].现代大学教育,2010:1.

[5]韓世姣.构建大学语文专题教学体系的探讨 [J].教育学术月刊,2008:12.

猜你喜欢
鉴赏情感体验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