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城市文化比较优势分析及“太极天下”品牌提炼

2015-06-11 12:20田运科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郧阳武当十堰

田运科

摘 要: 十堰位于我国秦楚文化旅游带(武西高铁旅游带)、中原巴蜀文化旅游带(郑渝高铁旅游带)和汉水文化旅游带的交汇中心,文化资源异常丰富,特色鲜明。其中具有较广泛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是武当太极文化、武当道教文化,具有一定国际交流优势的文化是调水源头文化、东风汽车文化,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是诗经文化、桃源文化、沧浪文化、远古文化、女娲文化、七夕文化等,具有区域影响力文化是郧阳抚治文化、庸国文化、辽瓦店子遗址文化等。武当太极文化因其国内外影响力最大、开发潜力最大、涵盖性最大,因此可提炼为十堰城市文化核心品牌“太极天下”。

关键词: 城市品牌;地理;文化;融汇;旅游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53(2015)02-0017-06

十堰不仅拥有“自然国心”的独特地理位置,而且在元代之前长期与历朝的核心政治、经济区域毗邻,成为东西、南北文化交汇之地,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会长傅广典在《郧阳文化考察报告——关于郧阳文化的解读与认定》一文中指出,“郧阳文化周边联结着关中、南阳、荆襄、三峡和汉中等五大文化板块,郧阳文化板块居其中”。“从大郧阳文化板块上讲,它的周边是羌戎文化、秦晋文化、伊洛文化、吴越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等等”[1]。因此,十堰文化资源异常丰富,是一系列重要汉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可以称之为“汉民文化家园”。

一、十堰位于我国三大文化旅游带的交汇中心

随着近年来交通的发展,尤其是高铁建设,十堰已成为秦楚文化旅游带(武西高铁)、中原巴蜀文化旅游带(郑渝高铁)、汉水文化旅游带这三大文化旅游带的交汇中心和文化高地。遗憾的是争取郑渝铁路过境十堰的希望不大,如果能够得以补偿修建与郑渝铁路相连,经过武当山、神农架和三峡大坝的十宜铁路,加之已列入国务院批复的172个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之一、计划于“十三五”的2019年动工的“引江补汉”工程,那么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干渠也成为一条便捷的世界顶级旅游文化带。

1.秦楚文化旅游带(武西高铁旅游带)。该文化带包括西安、十堰、襄阳、随州、武汉等著名旅游城市。并且武西高铁还延长为福银高铁,直接把西北、华中和华南连接起来。楚学泰斗、著名历史学家张正明教授在其最后一部著作《秦与楚》中认为,华夏民族性格的形成导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与楚,将秦与楚比做“两股交缠的线”,并且“华夏文化是二元耦合的,即北有黄河文化而南有长江文化。”秦楚文化虽不能完全地代表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但她们是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中极其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十堰地处鄂豫陕渝交界地,是秦国和楚国的接触地带,是秦楚文化交汇区,经常打仗,也许早上还是秦国土地,晚上就是楚国的了,因此产生了一个成语“朝秦暮楚”。当时在十堰区域与楚国抗衡的,主要是庸国,后被楚国联合秦国、巴国所灭。

2.中原巴蜀文化旅游带(郑渝高铁旅游带)。包括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武当山—神农架—三峡大坝旅游带、长江三峡旅游带。郑渝高铁还将延长为京昆高铁,把华北、华中和西南连接起来。十堰是中原、巴蜀文化的融合区域,这里重点谈谈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长1 432公里,2012年12月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布了《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规划纲要》,将中线旅游带定位于“世界最大调水工程、国家生态战略屏障,历史文化富集地和国家级一流旅游目的地”;选择确定了丹江口大坝、引江济汉及兴隆枢纽工程、陶岔渠首、沙河渡槽、穿黄工程、焦作城区段、穿漳工程、洺河渡槽、滹沱河倒虹吸、漕河渡槽、团城湖、曹庄泵站及王庆坨水库等12处工程景观节点,融合周边(半小时左右车程)生态旅游文化资源形成的12个各具特色的旅游圈。十堰既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调水源头,还拥有“南水北调第一坝”、“南水北调源头养生游”和武当文化、沧浪文化品牌。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的陶岔渠首枢纽工程虽然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但只是丹江口水库的副坝。

3.汉水文化旅游带。汉水流域是我国自然地理南北差异的过渡带,既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南北两大文化板块的结合部,又是我国西部高原通向中部盆地和东部平原的走廊。郧阳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潘世东教授认为,汉水流域是我国的四大发祥地,即地球古老生命的重要发祥地、人类重要发祥地、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十堰出土了1亿年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龙蛋共生的恐龙蛋化石群,在汉水之滨还出土了距今100万年、保存完好的两个“郧县人”头盖骨化石,距今75万年的梅铺猿人牙齿化石,距今10—20万年的白龙洞猿人,距今5万年的黄龙洞猿人,构成了由猿到人最重要阶段一百万年间的一个完整链条,彻底改写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一元论历史,使汉水流域成了人类当之无愧的摇篮。并且还流传着伏羲画八卦、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牛郎织女等神话传说,尤其是郧阳区辽瓦店子遗址,自新石器时期一直到明清都有人类居住的遗迹,文化没有断层,历史没有缺环,被考古界认定为“地下通史遗址”,世界罕见,在2009年11月于郑州召开的南水北调中线文物考古发现学术会上,被多位专家确认为楚文化的发祥地[2]。并且汉水流域的汉中、安康、十堰、襄阳、荆门,也是三国文化的集中区域。由于汉水文化的丰富内涵、鲜明特色和正在逐步被世人所认识的重要贡献,“山水武当,源头十堰”的宣传语可改为“汉水武当,源头十堰”。

二、十堰拥有异常丰富而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

十堰有一批专家学者和地方文史工作者,多年来默默辛勤耕耘,或风餐露宿开展田野调查,或沙里淘金进行文献爬梳,为发掘、整理、研究、弘扬十堰地方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十堰相继成立了一批以十堰地方特色文化为主题的研究会,如湖北武当文化研究会、十堰市汉水文化研究会、十堰市民俗学会、十堰市武当拳法研究会、十堰市郧阳文化研究会、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竹山县女娲文化研究会、郧西县天河七夕文化研究会、十堰市张三丰历史文化研究会、丹江口市沧浪文化研究会、竹溪县饮食文化研究会等,成果丰硕。十堰市委、市政府也定期开展十堰市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和“车城社科英才”评选。根据笔者手头资料和所了解情况,仅依据著作来看,十堰地方文化研究成果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方面:endprint

1.文物考古研究方面。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青龙泉与大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房县七里河》、《郧西人:黄龙洞遗址发掘报告》,李天元、冯小波的《郧县人》、湖北省博物馆的《郧县人》(长江中游的远古人类),湖北省文物局主编的《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重要考古发现》Ⅰ、Ⅱ、III,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省移民局、湖北省文物局编著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湖北省考古发掘报告》系列,如第1号《郧县老幸福院墓地》、第2号《丹江口牛场墓群》、第3号《丹江口潘家岭墓地》、第4号《郧县上宝盖》,和《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湖北省考古发掘报告集:湖北南水北调工程考古报告集》第1卷、第2卷、第3卷、第4卷等。十堰市文物局编写《十堰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集萃之一——十堰传统民居》、《十堰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集萃之二——十堰古遗址古墓葬》,以及《十堰文物瑰宝——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专辑》,十堰市博物馆编写《鄂西北考古与研究》、《十堰考古文集》,明安生《十堰古寨堡》。

2.方志整理研究方面。一是古志整理校注,如潘彦文主编《郧台志校注本》,潘彦文、郭鹏《万历郧台志校注》、《乾隆湖北下荆南道志校注》,潘彦文、王一军主编《明万历郧阳府志校注》,潘彦文、郭鹏总校注《清同治郧阳府志》,张培玉汇编《郧阳志汇编》(上、中、下),潘彦文主编《郧阳旧志辑录》(一、二、三),还有陈智富主编《郧县志》(康熙版简化字重排),《郧县志》(同治版影印),萧培新主编《均县志》(校注本),《郧西县志》(同治版影印),《郧西县志》(民国版影印),陈程《房县志》(同治版重排),李诗咏校注《竹山县志古志总撰》,竹溪县志办整理、校注《竹溪县志》(上、下),《竹溪县志》(同治版影印),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志二种》,中国武当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武当山历代志书集注》(一)。二是现代志编写,种类非常繁多,有地名志系列,即十堰市、郧县、均县、郧西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神农架林区(时属郧阳地区管辖)地名志;市县综合志系列,如《十堰市志》、《郧县志》、《茅箭区志》、《武当山志》等,专题志系列,如《郧阳地区水运志》、《十堰文物志》、《十堰市交通志》、《十堰市民政志》、《十堰市烟草志》、《竹溪植物志》、《竹溪植物志补编》、《茅箭风物志》、《郧县移民志》、《丹江口市移民志》、《黄龙滩房县库区志》、《竹山商业志》、《郧西县黄姜志》等;企业志系列,如《第二汽车制造厂志》及各分厂、部门志,《汉江集团志》,《东风轮胎厂志》等。

3.文化历史研究方面。一是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发掘和研究,如张华鹏《武当金石录》(一)、《武当早期文明》、《均州水下文明》、《武当官山文明》、《武当之最》等,杨郧生《郧阳民俗文化》,王占北《鄂西北天工开物启示录》,邢方贵《郧县人从哪里来》,孙华凯 朱林《房陵风情》,陈新民《上庸风情》、《炼石补天话竹山》,王一军主编《明清郧阳历史文献笺注稿》(上、下),王学范、严永金主编《十堰古代诗歌集》,王学范主编《王世贞抚郧诗文集》,王学范、赵学国主编《郧阳古代诗歌》,陈程主编《文赋房陵》,郭旭阳《张三丰全集合校》,杨世泉《武当道教文化研究索引》,还有对清人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三省山内风土杂识》等的研究整理。还有李征康发掘的伍家沟民间故事、吕家河民歌、武当神戏等,陶真典等文化工作者对武当山、房县、丹江口、官渡、向坝等地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歌、谚语、民俗的搜集整理,以及竹山华桂赋对武陵桃花源的发掘。二是十堰历史研究。如张培玉《十堰市建制沿革》、《十堰战事》、《郧阳古国》,潘彦文《十堰历史建置考》,匡裕从、屈崇丽、袁绍北主编《十堰通史》,三是十堰特色地域文化研究。如康安宇《十堰方国考》,潘彦文主编《十堰古代方国》,冷遇春、冷小平《郧阳抚治两百年》,张培玉等编著《郧阳行台考略(稿)》,匡裕从《十堰移民史》,潘世东《汉水文化论纲》,潘世东、王道国《汉水文化概论》,潘世东《汉水文化研究论文集》,王光德、杨立志《武当道教史略》,杨立志《武当文化概论》,杨立志主编《自然·历史·道教:武当山研究论文集》,杨立志、李程《道教与长江文化》,江百龙主编《武当拳之研究》,江百龙、胡容娇主编《武当拳发展之研究》,中国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武当武术概论》,陈永强、陈凌《武当丹道修炼》,姚天国主编《武当山碑刻鉴赏》,明安生、王素冰、袁平安《秦巴古盐道》,王永国《沧浪地源考》,曹明权主编《女娲文化研究》,孙希清《房陵史话》,陈程《房陵帝王流放录》,张华田主编《尹吉甫在房县的遗址和影响》,袁正洪《尹吉甫之研究》,黎贵英主编《竹溪茶经》,竹溪县史志办《竹溪饮食文化辑录》,王绪桔主编《七夕文化研究文集》,王太宁主编《千年上津》,《上津古城诗文集》(上津古镇史志),王兴华、王福升《郧西杂史》,江敏、李征康主编《吕家河民歌村民俗与研究》,还有蒋显福、匡裕从、杨立志主编《沧桑与瑰丽——鄂西北历史文化论纲》,曹相进《地名与郧阳》,朱富有《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之文化准备》,柯愈华《汉江之水,汉水之城,汉城之名:关于建设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生态特区的第一手资料》。

近年来还出版了系列地域文化研究丛书,如武当山特区的《武当文化丛书精选》(10册,包括《大岳武当》、《武当山古建筑》、《武当道教史略》、《武当道教音乐》、《武当道教医药》、《武当武术精粹》、《武当神仙大观》、《武当山明代志书集注》、《武当民间文学》、《武当民俗》),房县的《房陵文化丛书》(8册,包括《房县夜锣鼓》、《房县民间故事集》、《房陵夜话》、《房县民歌集》、《房陵帝王流放录》、《房县民间歌曲集》、《房陵文化论坛》、《尹吉甫在房县的遗迹和影响》),郧阳区的《郧阳书库》(6册,包括《郧阳文化论纲》、《郧阳文化研究文集》、《郧阳考古发现》、《郧县八百年》、《郧阳民歌》、《汉江奇石图册》),郧西的天河文化丛书(包括《七夕文化研究文集》、《天河之爱》、《天河民俗》、《郧西县地名情爱故事集》、《郧西民歌·上津卷》、《天河恋》、《天河行》、《美丽的龙潭河》、《天河民间故事集》、《天河民间歌曲集》等),丹江口市文化丛书,还有十堰市政协及各县市区政协编印的系列文史资料。endprint

猜你喜欢
郧阳武当十堰
湖北十堰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全部完成
倾情水利作贡献 深耕水保为民生
——记郧阳区水土保持局局长郑全新
武当佳境
武当还馍录
童迷黑白秀
水源汉江 石聚郧阳——2017中国·郧阳南水北调奇石邀请展
2017中国·郧阳南水北调奇石邀请展
关于在湖北十堰举办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十堰市郧阳区中小学践行“五和”精神
十堰城郊辖区2013年农村低电压治理成效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