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象似性与英语多义词教学

2015-06-11 17:26何丹
校园英语·中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隐喻教学

何丹

【摘要】英语多义词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一直是个难题,同样的也是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难题。本文以认知语言的学的隐喻象似性理论为指导,观察英语词汇中多义词的义项间隐喻象似性关系,并对提出在英语教学中重视学生隐喻思维的培养和对词义的象似性的认识,以期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语言规则背后的认知机制,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隐喻 象似性 英语多义词 教学

受到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传统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词汇含义的赋予,包括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之间的关系也被认为是无根据的和缺乏系统性和同一性的。对于多义词的教学,最常见的方法就是罗列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并以不同的例句加以不同的语境进行讲解。而学生的学习策略大多也是死记硬背多义词的各个义项,并在不同的语境中揣测其相应的义项。这种机械式记忆不仅耗时,且在语境中揣测词义也只能是作为义项记忆的补充,对词汇的本身以及其各个义项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和长期记忆并没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认为多义词义项的发展和衍生与人的隐喻认知思维有关,义项在衍生过程中呈现出象似性特征。笔者认为,用隐喻象似性来解释多义词的义项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为英语词汇教学中多义词的教学提供新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隐喻与隐喻相象似性

1.隐喻。隐喻研究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期,从那时候开始隐喻作为修辞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被认为是一种修辞现象,它关注词句本身意义和语言使用中说话者的话语意义。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从人类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现象。

王寅指出,“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可以通过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合作用到另一个概念域,使得语句具有隐喻性,从而可获得隐喻义”。Lakoff & Johnson 基于英语中大龄的隐喻现象的统计和分析,得出语言的本质是隐喻,而隐喻的意义又远远大于语言现象的结论。他们发现人类的思维构建于隐喻之上,我们的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日常概念系统的本质就是隐喻性的,隐喻使得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的、对应地映合到另一个概念域。也就是说隐喻其实可以看做是人类认识和表述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人类的语言是对客观世界的隐喻投射。

2.隐喻象似性。“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话题,自希腊时间就存在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语言与现实、形式与意义之间是否存在理据性从古希腊时代起就一直存在两种观点的争议,柏拉图支持唯实论,柏拉图认为语言活动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是唯名论的代表人物,唯名论认为语言形式与客观外界的关系是任意的,不可论证的。

唯名论与唯实论的相持阶段从古希腊时代持续到了19世纪末,到了20世纪上半叶,随着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与盛行,语言学中的唯名论,即语言的任意说逐渐占了上风;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言学中的唯实论,即语言的象似说得到承认,并且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形式与其所指意义之间,象似性与任意性并存。人类的认知模式是一个隐喻概念系统,与人们生活的体验有关,因此,语言表达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认知有着隐喻概念的对应关系,体现出象似性特征。

二、隐喻象似性与多义词教学

语言学研究中对任意性和象似性的分歧反映到教学中便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前者主要关注语言形式,对语言的解释容易忽略语言形式与客观所指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的解释不能深刻总结语言规律,而且使得学生也难免在困惑中过度依赖机械记忆。

多义词是一个词的两个或者多个义项表征的象似性现象,隐喻作为人类认识和表述世界的方式,隐喻语言中的多义词义项是隐喻认知的载体亦是产物,并具有象似性特征。Saeed认为,多义词的词义的延伸通常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思维完成,所以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任意的,而且具有理据性和系统性特征。

因此,基于隐喻象似性理论的教学法尝试描述用隐喻思维来解释词义的发展和衍生以及多义词词项间的象似性关系,即我们的词汇教学应当引导学生从词汇的核心义项开始,到由其衍生的概念化的义项,善于总结义项间的象似性关系,即用一个熟悉的概念域的已知信息投射映合到另外一个新的概念域,从而为提高学生掌握词义隐喻机制提供基本思路,提高英语词汇的教学水平。

1.多义词中的义项与核心义项。Austin 指出,多义词的多个义项是一个范畴,其中一个是核心义项,且义项与义项之间具有象似性关系。Dirven和Verspoor 认为确定多义词的核心义项通常有三种方法:(1)经验法,即当提及某一个词时,首先想到的那个义项;(2)统计法:使用频率最高的义项;(3)拓展法:作为拓展其它义项的基础的义项。

2.隐喻象似性理论指导下的多义词教学。隐喻象似性理论认为多义词的语义范畴中,核心义项只有一个,其余义项从核心义项中衍生,而衍生义项还可以进一步衍生出其它义项。Taylor 基于多义词的核心义项的象似性分析了“climb”的义项间的相互关系:(1) The boy climbed the tree.(2) The locomotive climbed the mountain.(3) The plane climbed to 3,000 feet.(4) The temperature climbed into the 90s.(5) Prices are climbing day by day.(6) The boy climbed down the tree and over the wall.(7) We climbed along the cliff edge.

Taylor 指出(1)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义项,为人“从低往高、使用四肢和向上攀爬”之意。我们从余下的(2)、(3)、(4)、(5)、(6)和(7)的含义中也不难看出,余下的各个义项都与1)有相似之处。例如2)中火车“向上”,(3)中有飞机“向上”飞、(4)有温度刻度“往上”增长以及(5)有价格“向上”涨之意,这四个义项表示计量数据“往上”增长,没有涉及到“人”的概念,此处可以理解成为核心义项通过隐喻衍生; 虽然(6)和(7)中的climb 没有“往上”的意思,但它们都与1)有“使用四肢”的象似性。

隐喻象似性解释了词义衍生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深刻反思客观外界、人的认知体验以及语言表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注意培养学生的在多义词学习中隐喻思维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隐喻衍生义项习得能力和语言运用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象似性理论为英语多义词的教学提供了新思维,我们在词汇的教学中不仅要有对词汇义项的解释,更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形式以及客观外界和认知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让学生深刻理解到词义演变和发展的规律,从而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Apresjan,J.D.Regular Plysemy[J].Linguistics,1993.

[2]Austin.J.The Meaning of a Words[A].In J.O.Urmson & G.J.Warnock (eds.).Philosophical Papers[C].Oxford: Clarendon.

[3]Taylor,J.Som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In R.A.Geiger and B.Rudzka-Ostyn(eds.),Conceptualization and Mental Processing in Language.Berlin: Mouton de Gruyter,1993.

[4]Taylor,J.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5.

[5]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猜你喜欢
隐喻教学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