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行为”:妈妈和孩子内心都有一个小小孩

2015-06-12 18:55
齐鲁周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不良行为打人豆豆

养育是一段富有诗意的修行,养的是孩子,修的却是我们自己。父母只有不断地自我成长,才能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才能真正做到“你在我面前,而我真的看见了你!”

做父母的,时刻都要想着孩子所谓的“不当行为”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需求。

孩子之所以可怜,就在于他没有办法明确地告诉你他的需要。如果他能说得出,那他就不是一个孩子了。身为孩子,他所想到的办法只有那几种:哭、闹、打人、摔东西,等等;而在大人眼里,这些无疑都是“不良行为”,遗憾的是,家长看到了所谓的“不良行为”,却没有看到这个“不良行为”背后孩子的真正需求。忽略这个真正需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忽略了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

孩子的问题行为往往都是这样发展的:

给父母发信号得不到回应或者被否定,反复发了很多次信号以后,孩子变得烦躁易怒,经常大喊大叫;愤怒的表达方式经常被父母打压,无法向外求助,只能向内压制,变得冷漠,不喜交流,开始逃避;逃避的行为被禁止以后,开始自暴自弃,暴戾厌世;进一步被父母打压后,开始选择自残;继续被父母“教育”,最后无路可走,自杀。

每天,我们都看到孩子在我们面前晃悠,我们确实看到孩子了,但又有几个父母看见孩子了呢?

因为豆豆打妹妹,我第一次打了孩子。

后来参加了P.E.T.父母效能训练、完形心理学、家庭系统排列等培训,学了更多心灵成长类课程,知道豆豆当时打妹妹纯粹是为了引起妈妈的关注,以便验证妈妈对他的爱,确定自己是妈妈最重要的孩子这个事实。当时,我没有发现这一点,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纠正孩子的行为上,而完全忽略了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怪不得豆豆会变本加厉地打妹妹。

在孩子打架的问题上,我通常的做法是不干涉,我相信孩子们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到合适的相处模式,但是像豆豆这种因情绪问题引发的频繁打人,却是需要大人帮助的。

豆豆刚上幼儿园约半个月后,忽然开始频繁地打小朋友,争抢玩具时会打,没有任何征兆时也打,不管老师在与不在,他都照打不误。

当时老师建议我给豆豆讲故事,她们推荐了苏珊·佩罗的《故事知道怎么办》中的一个治疗孩子打人的故事《张牙舞爪的小螃蟹》,让我讲两个星期试试,看孩子的状态有没有改变。故事讲完了以后,豆豆打人的情况明显好转,几天后,老师又打来电话,说豆豆故态复萌,还是经常性地打小朋友,尤其是在老师看不见的时候!老师说:“故事应该是有用的,只是这个故事不是您自己编的,可能不适合您的孩子,我建议您自己给孩子编个故事疗愈一下孩子的这个行为。”

那时,我正在参加“小巫艺术养育课程”的培训,有一天的课程是教我们编故事,小巫老师说,治疗性故事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针对孩子的某个行为编故事,比如孩子打人,我们就针对孩子打人这个行为,编一个故事,将孩子的行为和解决方案全部编进去(比如《张牙舞爪的小螃蟹》抓人是行为,解决方案是戴手套)。这是头痛医头的做法,对五岁以下的孩子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但对五岁以上的孩子往往起不到作用。

第二个层次是针对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编故事,比如孩子打人,他为什么打人呢?是因为嫉妒妹妹,对吧,那就编一个不要嫉妒妹妹,兄弟姐妹和平友爱的故事。

第三个层次是我不管你的行为是什么,我就看你行为背后有什么样的心理需求,根据心理需求来编故事。

就比如豆豆在幼儿园打人这件事,他打人背后的心理需求是什么?豆豆为什么在入园半个月后开始打人呢?

一种可能是他想赢得关注。不管老师在不在,他都会打人,老师不在的时候,甚至打得更厉害,因此,他不应该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关注而打人的。

另一种可能是环境的变化,给孩子带来了心理压力。孩子不知道自己在这个集体中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位置,也不知道老师和小朋友们是否真正接纳自己,他很想试探一下,看看大家到底对他怎么样,而对于一个三岁多的男孩,他能想到的试探手段就是打人。

我想到的第三种可能是,豆豆此时恰好三岁多,这时正是男孩子稍微有点力量的时候,这时的男孩子经常会像公鸡一样骄傲,仿佛自己就是国王,就是大力士,因此他很想试验一下自己的力量,更想让别人承认自己的力量。可是他又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把这个力量展示出来,于是他就开始打人了。

弄清楚孩子打人背后的心理需求后,编故事就容易了。

故事我给豆豆讲了两个晚上,从第三天开始,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豆豆不再主动打人了!

猜你喜欢
不良行为打人豆豆
自由自在的豆豆
豆豆过夏
孩子总打人怎么办
打人的年纪
宝宝“打人”,就是不友好吗?
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农村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