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态之美化作百姓之富

2015-06-13 11:52
当代贵州 2015年34期
关键词:罗甸都匀黔南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李 坤

把生态之美化作百姓之富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李 坤

把生态之美化作百姓之富的绿色实践是黔南回馈大自然的最好表达( 黔南州茶办供图)

“被垄盈坞,小麦青青荞麦熟,粉花翠浪”,“波耕水耨,盈盈其间”。这是300多年前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览黔南的咏叹,道出了黔南令人沉醉的生态之美。

黔南的生态之美远远不止于此。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2014年全州森林覆盖率达54%,高出全省5个百分点,林业总产值达100亿元。全州有世界自然遗产地1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国家湿地公园4个,是全省国家森林公园最多、国家湿地公园第二的州(市)。

如果说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赐予黔南的一份厚礼,那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之美化作百姓之富的绿色实践则是黔南回馈大自然的最好表达。

2011年5月9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贵定县甘溪林场考察时,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今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再次强调这一重要思想,并强调贵州“要正确处理好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共进”。

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黔南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把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优质的自然资源转变为独特的竞争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在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谋篇布局中,黔南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集中打造茶叶、蔬菜水果、刺梨、烤烟和中药材等体现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加快黔南农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黔南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都匀毛尖茶品牌发展的重要指示为契机,不辱都匀毛尖被赋予“引领黔茶出山”的历史使命,举全州之力打造都匀毛尖品牌,目前已成为贵州唯一入选中国前20强的茶叶品牌。和“都匀毛尖”同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殊荣的“罗甸火龙果”“罗甸艾纳香”“龙里刺梨”产业发展同样风生水起,并实现现代农业的“接二连三”,为全省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

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黔南托优质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重点打造荔波、都匀、三都旅游环线,把荔波打造成为国际性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形成众星捧月、嫦娥散花的大旅游格局;借助平塘大射电望远镜(FAST)的国际影响力,整合平塘、罗甸独特的旅游资源,将平塘、罗甸区域打造成为贵州南部差异互补的天文科普、康体休闲旅游目的地;在惠水、龙里、长顺、贵定全面推动乡村生活体验区建设,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推动旅游业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黔南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符合国家“旅游文化创新区”的发展定位和期待,为全省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提供了鲜活经验。

绿水青山生态美,金山银山百姓富。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黔南把生态文明建设化为实实在在的利民行动,坚持求生存与求生态、盼温饱与盼环保一起抓,坚持以民生带发展。特色农业加速了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以文化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正悄然改变农村面貌,一幅“山湖飞白鹭,人人衣食足”的幸福图景在黔南大地徐徐展开,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责任编辑/喻 丹)

猜你喜欢
罗甸都匀黔南
罗甸玉“悬案”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二)
都匀市老干部争当义务宣传员
图解黔南五年 高歌猛进
建成贵州创新型绿色生态区域中心城市都匀变都市
相约红水河
罗甸县委离退局开展“党员在身边·暖冬行动”
都匀 向春节返乡人员送温暖
全域旅游嘉年华我在黔南等你!
滴水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