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效率研究

2015-06-17 17:36陈祖海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年6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

陈祖海等

摘要

“资源诅咒”现象是伴随着能源资源开发带来的新问题。本文基于2000-2012年间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探讨民族地区“资源诅咒”效应,讨论“资源诅咒”效应的差异性,分析“资源诅咒”效应的影响因素,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构建经济增长效率模型,探讨“资源诅咒”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民族地区存在“资源诅咒”现象,从单个变量看,能源产业依赖度抑制了云南、广西、贵州、青海、新疆的“资源诅咒”效应,但却加剧了内蒙古和宁夏的“资源诅咒”效应,而能源产业丰裕度和能源开发强度能够缓解青海、宁夏、新疆的“资源诅咒”效应,但加剧了内蒙古、云南、广西、贵州的“资源诅咒”效应;从省际层面看,内蒙古“资源诅咒”效应明显,其他省区表现相对较弱。由面板模型的结果可知,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的变量是技术创新投入、能源开发强度、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的变量是能源产业依赖度和能源产业丰裕度。从各省区煤炭、天然气、石油产量变化情况看,“资源诅咒”现象的来源主要是煤炭,除了煤炭之外,青海对石油、宁夏对天然气、新疆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度也很大。从2000-2012年间经济增长效率值的动态变化来看,内蒙古、云南、广西、青海、宁夏“资源诅咒”现象明显,时间拐点分别出现在2004年、2006年、2003年、2001年、2003年;新疆的经济增长效率值离散情况虽然比较严重,但总体来看呈现下降趋势;贵州的“资源诅咒”现象前期表现明显,但在2006年以后“资源诅咒”效应得以消除。民族地区要摆脱“资源诅咒”效应应当优化产业结构,降低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度,由资源依赖型产业向非资源型经济转移,扩大就业及经济增长空间;从技术创新投入入手,加强科技和教育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能源开发效率。

关键词资源诅咒;能源产业依赖度;经济增长效率;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5)06-0098-09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6.014

我国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能源,据统计,民族地区的铁矿占全国11.4%,其中富铁矿40.6%,煤矿占39.3%,稀土、钾盐、镁、铬等矿产储量占全国90%以上,云母、盐矿储量占全国80%以上,汞、锡、锰、石棉、砷矿储量占全国60%以上,铜、铝、铅、锌占35%以上,石油、天然气资源也占重要地位[1]。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能源开发得到快速发展,但经济增长仍落后东部地区,其中有些省区资源型产业依赖程度很高。本文运用面板模型,试图分析民族地区“资源诅咒”效应,探讨“资源诅咒”效应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为破解资源诅咒现象提供决策参考。

1文献综述

资源诅咒指的是自然资源丰裕的区域往往伴随着经济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现象。最先开始探究这种资源对经济的负效应的人是英国学者Auty[2],他在研究玻利维亚矿产资源出口导向型国家时,首次提出“资源诅咒”这一概念。他认为,丰裕的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

Auty提出的“资源诅咒”理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开展:第一,通过实证或者案例研究,判断某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存在“资源诅咒”现象;第二,研究“资源诅咒”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传导机制;第三,从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地区层面等不同层面研究“资源诅咒”现象。

关于“资源诅咒”现象有两种观点。第一,大多数学者认为“资源诅咒”现象存在,许多资源丰裕的国家存在“资源诅咒”现象。邵帅、齐中英[3]基于1991-200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验证了我国西部地区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地负相关性。第二,“资源诅咒”不存在说。目前国内外仍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不存在“资源诅咒”现象,例如,Davis[4]最早发现矿产资源经济体作为一个整体并不存在“资源诅咒”现象。国内学者崔学峰[5]认为目前关于“资源诅咒”的研究,由于指标问题、样本偏差、概念混淆等原因,存在严重的缺陷。

研究发现,关于判断某个区域是否存在“资源诅咒”现象,关键在于指标的选择和研究方法的确定。Ding and Field[6]运用人均自然资源资本指标,采用单方程回归模型检验,得到资源丰裕程度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的结论,但采用自然资源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作为研究指标,却发现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存在负效应。Sachs and Warner[7]通过计量分析发现,对贸易条件进行控制,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速度呈反比关系。而国内也有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因为人均资源拥有量低,所以在国家层面不存在“资源诅咒”现象,但是在自然资源丰裕的地区(省级层面)存在“资源诅咒”现象。因此,关于自然资源丰裕度指标确定和度量也是现阶段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方向。

除了“资源诅咒”存在性问题,许多学者更侧重研究“资源诅咒”传导机制问题。大量的文献认为,“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经济学传导机制和政治学传导机制两大类[8]。其中,较为主要的传导机制包括贸易条件长期恶化、收入波动、荷兰病、制度质量、政府决策失误。大多数学者关于“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的研究都是通过逐步增加不同方面的影响变量进行研究。例如,龚秀国、邓秋菊[9]研究了劳动力资源大规模开发产生的中国式“荷兰病”对区域经济增长,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

国内外关于“资源诅咒”的研究方法,主要运用面板模型和逐步回归模型。例如,刘红梅、李国军、王克强[10]运用时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递归面板数据模型对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进行研究。但在运用逐步回归模型时,并没有考虑交叉关系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变量先后顺序的影响,因此,这种方式是否有效,仍然值得商榷。此外,还有部分学者通过其他方法,验证了“资源诅咒”效应。齐义军,付桂军[11]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内蒙古、山西、黑龙江进行“资源诅咒”效应研判。王世进[12]基于1995-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Hausman检验方式,判断出我国省际层面存在“资源诅咒”现象。周晓唯,宋慧美[1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Johansen多变量协整检验法判断了新疆地区存在“资源诅咒”现象。孙大超,司明[14]基于中国省级截面数据,构建联立方程模型,认为资源丰裕度与区域经济增长并无显著相关性,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在中国区域经济层面不存在“资源诅咒”现象。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民族地区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连片贫困地区高校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研究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