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因你而美丽 你因数学而精彩

2015-06-17 13:10张勇
新课程·上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花坛分配儿童

张勇

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中,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学生通过艰辛的努力却学了不少“没有价值的数学”,与此相对应的是,还有许多在相应年龄段应该学的必需的数学却在数学课程中又学不到。

有人奇怪,数学教育中难道还存在无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去耗费精力吗?当然存在!君不见那些在数学课堂上刻意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数学;刻板的重复、堆砌量的训练的数学;无来龙去脉、掐头去尾“烧中段”的数学;靠人为编制追求某种“噱头”的偏题、怪题的数学;追求形式上的字眼不追求实质理解的数学;故意居高临下、让人望而生畏或敬而远之的数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呢?多次成功运用儿童文化教学的实际经验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渗透儿童文化理念,无疑是我们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个好的途径!

一、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努力构建生活的课堂

构建生活的课堂,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且“还学生以儿童”。课堂要实现由知识中心向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转变,就必须切切实实研究、了解、关怀这个“人”。这个“人”首先是儿童,他们是真实的、生活着的、有思想的、有情感的、有需求的,是独立于世的,而不是成人的附庸,任人打造生产的产品;他们是虽不成熟,但并非一无所知,而且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幻想;他们虽禀赋各异,却不乏独到见解。只有让课堂成为他们学习、交往、成长的理想时空,教师在课堂中引领着他们过一种积极有意义的生活,那样才是对儿童真正意义上的关怀。

课例1:《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片段

课一开始,老师便告诉学生本节课是研究分配东西的问题。(板书:分配)

接着教师问:“你们分过东西吗?”

随即,教师出示一手提包,笑眯眯地问:“我请你们分这提包内的东西,你们现在怎么想?”

学生纷纷谈自己的想法:提包内有什么东西?有多少?是分光还是要剩下一点呢?分给哪几个人?分的一样多,还是有多有少呢?

师生共同归纳出分东西的一般思考步骤:分什么?有多少?分给谁?怎样分?

板书结论,使学生明确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引进,通俗易懂,揭示了分配问题的基本条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就在人们的周围。]

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画一长方形,注明它表示一块土地,问题:“谁能分?”学生说:“有多大不知道,没得分。”

教师注明400公顷,“谁能分?”

学生说:“分给谁?怎样分都不知道,没法分。”(在此已反映出学生对解题思路有所感知。)

教师又说:“谁能把它平均分成5份?”

学生操作后,教师:“你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列式解答。

教师:“这是一种什么分法?”教师板书,注明等分。

教师提出新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分配土地?”

进一步引导:“假如这400公顷土地,平均分给5个耕作小组管理,你们说好吗?”

学生说:“不大好,因为可能5个耕作组的人数有多有少,大家都种80公顷有点不公平。”

教师:“那么假如等分成5份后,种5种作物,如第一份种青菜,第二份种葱……这样行吗?”

学生说:“也不太好,好吃的会不够吃的,要合理安排才行。”

教师:“从这个例子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得出结论:等分有时是不合理的,不符实际情况的。所以还得有其他分配方法。

教师予以肯定,进一步要求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应该怎样分配才合理?”

学生纷纷提出:“按耕作组的人数分配任务;如果种各种作物,需要量多的多种几份,需要少的少种几份。”

教师水到渠成引出课题:“按比例分配。”

[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分配问题的一般思考步骤后,教师从分配一块长方形土地入手,引导学生练习解题思路,从中发现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分配方法,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设想出不同的分配方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数学课堂应该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课堂是儿童生活的课堂,它所探索的问题应从儿童生活中来。儿童对现实生活是充满疑问的,学习是为了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践生活中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本着与儿童一起探究的目的结合儿童生活,研究从他们生活中来的问题,用生活来解释数学知识,努力使儿童体味到数学与世界万物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从整体上增强儿童的数学意识,提高数学素质。

二、关注儿童的真实需要,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

儿童的成长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是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体验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历程。以往我们的教育,总是过多地关注儿童的知识学习,而忽略了儿童的情感体验。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人,教育应是一个让儿童精神世界富有和生活品质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关注和丰富儿童内心情感世界的过程,它是智慧的生成,是愉悦的表达和拥有。我们说关注儿童的真实需要,实际上也就是在尊重儿童独特生命的存在,必须了解儿童到底怎么想?他们内心渴求的是什么?

课例2:《圆面积 通过圆周长求直径,再求面积》的教学片段

教师先征求学生意见:“在上一节课,大家通过探究发现了圆面积的求法,今天有一件事要请大家帮忙,行吗?”学生很乐意地接受。

教师:“事情是这样的,百家湖广场上的圆形花坛内杂草蔓延,开发区现在想重新铺成草坪,但不知道花坛面积,究竟该买多少平方米的草皮,同学们能帮上忙吗?”

学生甲:“这好办,算算它的面积就行了。”

学生乙:“没那么简单吧!对了,我们又不知道花坛的半径。”

学生甲:“用尺子量一下不就行了!”

学生丁:“不行,这个花坛的圆心又不会标在那儿,怎么量半径呢!”

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去帮政府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儿童,竟然可以参与社会的建设,在被需要的感觉下极有兴趣地投入问题的解决之中,思维的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起来。]

讨论中,学生甲:“我想到了一个办法,用卷尺一头固定在花坛栏杆上,拉紧卷尺走到对面,量出栏杆间最长的距离就是这个花坛的直径,用直径除以2得到半径,从而算出面积。”

学生乙:“这个办法不行,花坛中有高低不一的小树,卷尺会被拦住,根本拉不直卷尺,量到的数据也不够准确。我想可以在花坛的左边紧靠花坛画一条直线,右边也画一条直线,量出这两条直线间的距离,就是这个花坛的直径了。”

学生点头称是,却又有一生皱着眉头:“那怎么知道你画的这两条直线一定是平行的呢?要知道在圆的两边作出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才是圆的直径呀!”

学生再次投入更为激烈地讨论,学生丙欣喜地叫道:“我知道了,只要拿卷尺量出花坛的周长,圆周长不是直径的π倍吗,用周长除以π就可求出直径了,再除以2就是半径,然后就可以求面积了。”

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以示赞成。教师评价:“同学们为解决这个问题,想了很多办法,这些办法都很好,更可贵的是大家联系了实际情况,选择了合适的方案,真了不起!”

[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轻信,不盲从,敢于怀疑,善于发现,不断激疑,不断解疑,这是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学生在不断地超越与完善自我。]

生活的课堂看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但更重视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情感是心理生活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进行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一切创造都是情感的激励,是情感的抒发。热情所产生的积极力量,是人之向上发展的重要源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沉思着、争辩着、焦虑着、苦恼着、陶醉着,表现出极大的探究热情,而正是这种探究热情,将不断推动着学生走向人生,走向生活。

三、关注儿童的思维特点,积极开展活动课教学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其思维水平、思维方式与思维特征有着显著差异,而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儿童则具有较为明显的一致性,这种匹配性是客观存在的,与此相适应的,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也应经历不同的阶段性,处于每一发展阶段的学生应当有适合他们自己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学习素材,应当经历对他们来说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例如,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如玩具、故事等),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其他学科)和生活中的应用(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重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小学高年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因此对与自己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这就使教师在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除了关注数学的用处之外,也应当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探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现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

对于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来讲,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如果能做到这样,抽象的数就会变得通俗易懂,枯燥的内容也会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会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会不断地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同时也会不断地提出更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促进他们自身数学素养的不断提高,甚至还会迸发一些灵感和创新火花。

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儿童学习的“服务者”,关注儿童的参与热情,关注儿童合作与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关注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数学学习也只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真正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才能让数学的课堂更加美丽!学生也只有走进数学,亲近数学,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中,才会实现自己的精彩!

参考文献:

袁建中.浅谈数学课堂中有效教学的实施[J].学周刊,2012(28).

?誗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花坛分配儿童
感情强烈的叹号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