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历史:知道,感悟,思考

2015-06-17 04:50陶校华
新课程·上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学案导学自主探究

陶校华

摘 要:小学高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包含着不少历史内容。这与学生所拥有的知识情感产生了不小的撞击。而“学案导学”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是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的要求的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习得,更注重学生独立的思考。鉴于教学新范式改革和品德教学的思考,通过明确目标、布置任务、课堂调整、巧用评价等方面的实际操作,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学案导学;自主;探究

《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丰富。尤其是到了高段年级,《从四大发明说起》《悲愤的吼声》《春天的故事》《不平静的世界》等历史类内容穿插其中。使得品德课不再是纯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而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品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的教育有机融合。

一、从一节家常课说起

《品德与社会》历史类教学内容年代久远、内容抽象而且远离学生生活。课前没能做到充分的准备,必然难以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同时,学习准备的过程,既是一个课堂学习的提前介入,又是一个独立自主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不平静的世界》一课时,正是中日“钓鱼岛”事件最为敏感的时期。孩子们不自觉地能从电视、广播或者身边大人口中听说一些有关的信息。晨间说话中偶然的提及,更激起了孩子们对于此事的极大兴趣。课前我布置了一些“导学”性的问题。

①了解“钓鱼岛”的相关资料。

②思考“钓鱼岛”问题的始末。

③你觉得中国现在应该怎么做?

④为“钓鱼岛”设想一下未来。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前两个问题他们可以通过媒体知道,而后两个才是关键,是我们课堂上应该要努力解决的。事实印证,课堂上学生对于前者的问题聊了许多,而对于后两个问题就有些肤浅。但课堂上的气氛却异样的活跃。比以往我们找资料给他们看,让他们读,有效得多。于是,我想历史类的课型,由于它的特殊性,我们必须先带孩子走进它、了解它,才能从中有所收获,从中取得成效。

1.时空距离遥远

课标指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要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然而这些历史性的课文远离了学生生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角去了解审视,这显然有悖常理,不符合教育的一般规律。如何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就是我们要努力克服的课题。

2.认识距离遥远

历史毕竟是历史,那个年代,那个时候,孩子们对历史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对历史背景的认识基础是局限的。这种认识距离上的遥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同时,认识的距离也同样制约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取向。容易造成孩子对学习内容的误解。

3.情感距离遥远

人的情感突出表现在与自身生活相关联的人、事、物上,而历史与我们的生活又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这就使我们的情感受到制约很难企及,情感的激发就必须借助某种媒介。通过一些图片及介绍让孩子了解始末谈谈感受,没有通过具体的情景或资源的拓展,不但情感迸发不出来,更不可能有深入的思考。

因此,在学习历史类品德课时,我们必须首先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才能真正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而“学案导学”所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正好满足这一要求。为此,我们进行了大胆尝试,努力寻找一般的课堂教学规律,以提升我们的历史类品德课堂教学实效。

二、从尝试中谈收获:大胆尝试,实践出真知

(一)确定目标,把握学生的价值取向

品德课堂应是学生学习的活动场,以促进学生发展存在,绝非教师的秀场和舞台。从确定目标起,我们就应当弄清学生的认知起点,站在孩子的视角,确定正确的学习目标。(1)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习总量。(2)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4)要有全面性,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布置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品德课程中的历史类课文最终是要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的。要把教材学习的历史与学生今天的生活相联系,准确把握历史与今天的交织点,让学习的内容与话题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才能使教学富有生活和现实的价值。

1.贴近儿童的生活资源

虽然历史与孩子有着巨大的时空差,但历史有遗留,有延续,可追寻。在儿童的生活资源中也能发现历史的踪影,收集得到历史的痕迹。在教学历史类题材的课文时,我们要努力设计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积极开发儿童现在生活中的资源。让孩子们在自己的现在生活中感悟历史的存在,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今天也能变成明天的历史。

2.对接儿童的时事资源

历史虽然已经逝去,但它还可以通过一些时事的引入而丰满灵动起来。品德历史类题材的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现实,加强历史与时事的相遇关联与渗透,以赋予历史旺盛的生命感与时代感。因为,历史与现实并不遥远。培养学生从时事中寻找历史,发现历史,思考历史。感受历史的无处不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不平静的世界》一课,通过时事的渗透,让学生在“钓鱼岛”事件中,了解事件的昨天即历史,了解事件的今天即现在,展望事件的明天即未来。追溯时事始末,培养学生思考历史的能力。

3.开发儿童的本土资源

要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关注社会新的发展与变化。教材的编写有着开阔的视野,关注了本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教学中,应该把与学生生活较近的本土化资源补充到课堂中来,引导学生挖掘本土生活的资源,努力在品德历史类课程中拓展德育的空间,使情感目标的实现更加厚重,更加饱满。如,《愤怒的吼声》一课,我让学生收集、调查抗日战争时,萧山人民遭受的灾难。通过图片、资料、数据等方式,让孩子深深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萧山人民遭受的苦难。

(三)讨论交流,了解学习的知识起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需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达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及时调整方案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课堂调整,寻找学习的突破关口

“学案导学”的意义在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只教学生不懂的,只学需要理解的。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此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语言、内容要精。其次,要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次,要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整合练习,巩固学习的知识要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练习方式多种多样,并贯穿于课堂的每个环节。而历史类题材“学案导学”的练习有所不同,它的训练旨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整合后,教师针对学习内容设计灵动的训练习题,用以巩固知识,检测目标的达成。这是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在练习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多设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

《品德与社会》历史类题材“学案导学”课堂练习设计要求:

时间设定:课堂训练时间安排在课堂结束后的5~8分钟。

内容选择:学生运用刚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思考为主,不死记硬背知识点。

完成形式:独立思考完成,不辅导,不交流。

评价方式:注重分析思考,原则上不判定对错,以鼓励为主。

三、从收获中谈体会:要让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

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历史类题材课文,我们要让学生走进历史,并对所了解到的历史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历史只是过去式,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历史的进程中,思考现在与未来。建构起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有自己的主见与原则,不一味附和别人,人云亦云。能对别人的看法做出理性的思考与判断。从小培养他们善于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不盲从的习惯。这是品德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基础教育的重大使命。

(一)给孩子一个情境,让他们自己去说话

历史,在孩子们的心里一定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迷茫,因为它实在离我们太远太远。在教学历史类题材的课文时,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看不到真实,缺乏现实感。因此,孩子们在表达时也就往往带有自我感情色彩,缺少思考的空间。这时候,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个空间,知道的空间、感悟的空间、思考的空间。“学案导学”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留给孩子们充足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保障下,孩子们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以成人所期望的道德价值为旨,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感悟说话。

(二)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习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简单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补充丰富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课标指出: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善于发掘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资源,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组织教学活动。“学案导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机会,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去体验思考领悟。

(三)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能遵守多少规则,最为重要的应该是要他形成一定的待人做事的观点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培养学生的道德宗旨已经不仅局限于他们接受哪些价值标准,更要培养学生自己去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确立自我的价值能力。在“学案导学”的实践操作中,我们感觉把孩子的选择权交还给了他们自己,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明白历史的发生是带有偶然性的,但也有必然的因素。他们明白历史是让我们回眸和汲取经验的,是为我们思考现在与未来的。

虽然高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关的历史类课文对老师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因为这些历史文化的融合,使得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愈加丰富多彩。因为教学文本的独特性,它更是智慧生成的课堂,更需要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力与精彩的课堂语言。相信只要我们在课堂中倾听学生的声音,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人文素养,在实践中不断去反思,去习得经验。

·编辑 董慧红

猜你喜欢
学案导学自主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化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
初中英语“自主、合作”学习探究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