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须走向灵魂境界

2015-06-18 14:43刘彭芝
亚太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弘一法师境界办法

刘彭芝

孔子是全人类的伟大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思想,是世界教育史上最宝贵的财富。中国的科举制度,被誉为指南针、造纸、印刷、火药之后改变历史进程的第五大发明,欧洲的考试制度乃至文官制度,就是从借鉴科举制而来。而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学校制度,则是从欧美传过来。一直到现在,中国学校的教学体系和管理体制,仍然深受欧美影响。因此,一部世界教育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中国教育和欧美教育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历史。今天,我们要推动世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还要坚持这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当代中国的教育,既要顺应世界潮流,也要坚持中国特色。习近平主席有句话说得极好,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我们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中国教育这双脚做出最合适的鞋。怎样才算最合适?我的理解,一方面,正确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有因有革,返本开新;另一方面,科学处理好中与外的关系,取长补短,洋为中用。

办任何事情,都既要有具体操作,也要有顶层设计,既要有现实目标,又要有远大抱负。超越阶段,激进冒进,只会欲速则不达,甚至适得其反。中国有两三千年崇文重教的传统,独生子女政策让崇文重教火上浇油,雪上加霜,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急切。但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还不充裕,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十分稀缺,教育条件与老百姓的预期之间,有很大反差。中国的优质学校承担的压力,空前绝后、无与伦比,恨不得把吃奶的劲都使出来,能多招一个学生就多招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很多科学的教学方法,我们明明知道很好,但不能实施。比如小班制,一个班的学生最多不能超过24人,好不好?当然好!可目前我们能实施吗?肯定不能!这就是我们最大的苦闷。如何化解这种苦闷?最有效的办法,是司马迁讲孔子的那句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心向往之,至关重要。有些理念和办法,我们一时做不到没关系,关键是我们知道它是好理念好办法,我们目前的工作要尽最大努力向这种好理念好办法靠拢,要为将来实施这种好理念好办法创造条件。仰望天空,脚踏实地,这就是我们应有的状态。坚持理想不动摇,直面现实不盲目,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徘徊,我们要做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者,

教育,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凡事要立其大、取其上。我们说教育,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关于这个问题,已讨论多年,我也讲过无数次。但这样的话题就应该时时讲、处处讲、反复讲。丰子恺先生在纪念他的老师弘一法师李叔同时说,人活在世上,有三种生活:物质的生活、精神的生活、灵魂的生活。物质的生活就是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精神的生活主要指科学技术、文学艺术; 灵魂的生活则是超越,是终极关怀,是心灵的净化和美化。弘一法师的一生,生动地体现了这三个境界的递进和提升,因此,他的一生是完美的一生,是了不起的一生。今天,我们培养人,一定不能局限于只教给学生谋生的技能,停留于物质的境界,一定不能局限于只教给学生欣赏文艺的法门,停留在精神的境界。我们培养人,一定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灵魂境界,让他们有美丽的心灵和高尚的灵魂。心态决定生态,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没有心理的和谐,哪来社会的和谐?我们要建设美丽中国,没有美丽心灵,又哪来美丽中国?说到底,教育事业就是灵魂事业,教师是灵魂工程师,我们在这一点上,必须头脑清醒、立场坚定。

猜你喜欢
弘一法师境界办法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品“境界”
最好的办法
弘一法师李叔同(上)
因为那是属于你的东西
慎独的境界
我们有办法
弘一法师的慈悲心
想办法抓住水
弘一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