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高校考勤机与学生到课情况及其改进对策的研究

2015-06-18 14:53陈玉婷欧烨李莹
亚太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高校

陈玉婷++欧烨++李莹

摘  要:当前,高校内缺勤现象已成为不利于营造大学课堂有序性的主要症结。本文对上海六所高校进行调查,分析导致高校缺勤现象的原因,得出其主观原因是源自学生自身,而当下盛行的考勤机与学生到课情况并不存在直接联系。我们基于对高校考勤机的内容优化,在提高学生满意度的同时实现大学课堂的有序性,并以期为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期望值。

关键词:考勤机;高校;到课率

一、背景介绍

高校考勤制度,作为监督学生到课率的一项管理制度,毋庸置疑,常年来在高校的管理体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高校考勤制度中的不良行为已在渐渐影响积极的学术氛围与学习环境。伴随科技发展,电子化产品陆续走进人们视线,考勤机作为高校考勤制度的一个载体也逐渐被应用于各大高校,但其问世时间较短,诸多缺点在使用中为人诟病。

二、研究综述

考勤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用以考核员工及学生出勤状态的工具。中国大学应用考勤机作为判断课堂到课情况源于2006年10月,湖南大学美雅国际教育学院设置指纹考勤机作为授课老师考察学生到课状况的依据。[1]此后,云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安装考勤机来督促学生到课。

在过去的研究中,有学者对于考勤软件的实际应用提出了以下构想,李迎认为考勤机的内部系统中应包括两部分,即门禁考勤系统和考勤处理软件。[2]学者认为当前高校内指纹识别考勤机较其他考勤机具有优越性,基于学生不同指纹的细节特征进行鉴别,具有唯一性,[3]更为客观反映学生到课情况。

对于学生缺课情况这一问题,有学者指出是学生受互联网的影响,导致其从思想上并未对学习予以重视。就教学秩序管理上而言,教师监督不到位,导致管理的宽松性给学生创造了逃课机会[5]在论述解决方案时,学者指出这所有原因的根治点应从课程改革入手,配套学生教育及职业规划,在两方面达到实现。哈特福德大学研究学者詹森斯奈德(Jason Snyder)表示,学生的到课情况是与其学习成绩具有正向关联,学校会根据到课采取相应加分以激励学生。[6]

就以上二者的关系,李硕曾表示高校采用课前打卡课后指纹识别来抑制缺课对强化学校教学管理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这仅短暂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并不能从根本上将学生带回大学课堂。[7]事实上,要想从根本上改善这一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考勤机的出现,在技术上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便利,通过电子网络、校方后台系统自动化考察学生到课。

对以往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他们无疑提出了很好的系统设置构想来达到监测学生到课的目的。考勤机的作用除了体现在实现学生考勤之外,还应当不断优化,去适应受众人群需求。上述学者的研究有两点局限,其一是仅从考勤机的物理原理提出构想,未考虑到考勤机作为考勤制度的载体所体现的思想价值,应当依靠设计解决缺课。其二是仅研究逃课原因和解决对策,但对策大都拘泥于依靠学生、老师、学校三者的行为,忽略了考勤机可能带给我们的受益点。我们认为,考勤机不该单纯作为一个手段,更需体现它的内在意义。为了能够得出考勤机潜在的利用价值,研究将从缺勤原因切入,对照原因制定考勤机的改进方案,利用功能增设改善当前的缺勤现象。

三、学生缺勤的主要原因提出

我们假设造成缺勤现象的原因主要涉及四个层面,分别为学生、教师、学校制度及考勤机本身。

(一)学生层面

1.主观责任意识薄弱,缺乏上课积极性。

学生在大学内对自身时间的掌控远高于中学时代,学生不会束缚于高校课程规范,而会按照主观意识去选择参与感兴趣的活动。

2.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

在学生间较普及的一个观点是学习无用派,专业内容更新速度并不能与时下社会发展相一致,造成了学生学习的知识过时。依靠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动力越来越小,成本反之增高,渠道变窄的趋势越发明显。[8]上课与否不再成为获取美好未来的必要途径。社会经验渐趋成为衡量学生工作表现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专业学习也就可有可无了。

3.厌学心理膨胀,主观拒绝上课。

厌学主要是指学生对待在校期间各类学习感到厌倦的心理态度。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对于“态度”一词的解释是,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张军曾采用Likert五点量表对500名大学生进行厌学心理的研究得出,造成大学生的厌学心理的原因可以分为动力型、学障型、身心型、人际关系型和外因型。在分析中指出,难以理解教师授课内容,不满教师的课程安排和厌倦教师授课方式都是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因素,在主观行为上,因为对于课程、教师、学校等方面的不满而拒绝上课。[9]

4.上课时间与个人活动冲突,放弃上课。

美国著名的成人思维研究学者拉伯维维夫认为,成年期思维中的形式逻辑性逐渐减退,而以现实为导向的实用性成分逐渐增多。[10]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在其思维过程中,他们会更多的考虑自身未来的发展与展望。基于未来选择,他们自然大多会选择以自身活动为重点,而放弃上课,也就造成了时下大量缺勤的现象。

5.周边同学缺勤,自身盲目从众。

法国著名大众心理学大师勒庞认为,从众心理是指个体被群体所淹没,表现普遍的无意识。[11]每个人作为个体,在群体中生活,易于被群体思想所影响从而导致错误行为的选择。连续学号学生的集体缺勤恰恰反映了这一观点,为了达到一个群体的步调一致,个体的行为就会盲目跟随群体的行为。

(二)教师层面:课程设计不合理,内容陈旧,授课方式沉闷,无法引起学生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选择的授课方式以教本宣科为主,教学方法创新程度不够,造成了学生反感的负面情绪。授课内容的陈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2]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也就对课程产生了心理排斥,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到课率存在正相关关系。

(三)学校制度层面:监管力度不适当,忽视学生出勤与课程质量直接的双向关系。

上海大多数高校中都设有监管出勤的检查小组,但是监管时间有限,当学生洞悉学校抽查规律,则会导致了缺勤现象的蔓延。而且在学校政策上,有研究证明强制性的政策有利于降低学生的缺课行为。[13]

(四)考勤机层面:机器高校应用有待加强,多有局限,缺勤现象难以遏制。

当前上海高校普遍采用的学生考勤制度有两类,一类是以上课点名和签到为代表的传统考勤方式。这类考勤方式在大学中应用的时间最为久远,把控严格。另一类是以磁卡考勤机为代表的电子化考勤机制。其代表磁卡考勤机相对于前者拥有省时省力的优点,但在这个过程中,代刷考勤现象并不能被有效遏制,导致了学生利用考勤机的这个缺陷来达到出勤但不上课的目的。

四、考勤情况与到课率关系研究

针对“考勤机与学生到课情况的相关性”研究,我们在上海高校中随机采样,共计回收有效问卷203份,其中大一104份,大二47份,大三45份,大四7份。

经调查,考勤机与学生到课情况不存在直接关联。其中,导致缺勤现象严重的主要原因源自学生自身。学生作为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在选择到课这一问题上受自身意识主导。

(一)缺课情况的主要原因

我们认为,造成当前缺勤现象泛滥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意识主导、行为选择、心理因素及家庭原因。

针对学生“主观责任意识薄弱,缺乏上课积极性”这一原因,约有35.96%的学生同意这一观点,他们受到自身主观意识影响,对课程懈怠心理。其中7名学生表示他们会因为感到疲劳而不去上课,而6名学生表示他们并不在乎是否上课。大多数学生(82.76%)认为逃课在大学课堂中是允许的,仅17.24%学生认为缺勤是错误行为。因此,培养当下大学生的主观责任感,建立正确的社会态度尤为重要,要提倡积极向上的思想。

针对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约有31.03%的学生认同这一观点。学生更倾向于在课余时间参加文娱活动,约28%的学生选择待在宿舍上网、玩游戏,约16%的学生则会选择参加学生会社团的活动,除却33%的学生不会选择逃课以外,24%的学生则会选择自己去图书馆进行自习。这个现象的发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忽视考勤,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游戏、网络是两大易让学生上瘾的媒介,当下娱乐形式不断更新换代,若学生长期沉溺于此势必会对未来有所危害。

级 平均

缺课次数 平均

课程数 缺课率

(平均缺课次数/平均课程数)(%)

大一 2.65 7.48 35.42

大二 3.63 11.57 31.37

大三 4.71 8.02 58.72

大四 3.57 3.71 96.22

表1各年级缺课率分布

针对学生“厌学心理膨胀,主观拒绝上课”,学生表示他们大多在校期间对各类学习感到厌倦,不能满足自身需求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使他们对于大学课堂排斥。经调查,约有9.85%的学生表示这是造成他们选择缺课的原因之一。学生的厌学心理大多来源于自身心理的不成熟,又未对未来有深度思考,所以此类大学生缺乏的是对自身正确的定位。仅因为讨厌学习而选择缺课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更正错误的行为,才能在课堂学习中树立正确的态度。

针对学生“上课时间与个人活动冲突,放弃上课”而选择缺课。经调查,约有51.23%的学生表示这一行为是造成他们选择缺课的原因之一。如表1所示,对比各年级学生的缺课率,其中大四学生的缺课率高于其余三个年级。其中大三与大四倾向于把时间用于实习,而大一与大二倾向于课外实践和社团活动。这一现象说明了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外学习的价值胜于课堂学习。对想就业的学生来说,在大学期间积累工作经验是很重要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大三大四的同学倾向于用实习来取代课堂时间。对于大一大二学生来说,社团活动能给他们带来比课堂学习更多的活力。针对从众缺课这个原因,约11.82%的学生表示赞同。这个缺课原因大多是基于学生的心理情绪主导,学生缺乏自主意识,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

基于考勤机,我们发现,学生针对其的看法存在不同且接受程度各异,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其一,学生认为考勤机合理性有待提升。约48.77%的学生认为上海高校中设考勤机考察学生是合理的。由此可见,考勤机在上海高校学生中的支持率并不高,它在课堂考勤中的应用是否有效仍受到考验。

节约上课时间 促进学生自觉出勤 提高上课质量 无/其他

合理 49.49% 81.82% 37.37% 4.04%

不合理 56.73% 47.12% 19.23% 8.65%

表2不同学生不同观点分布

其二,学生对于考勤机的态度各异,考勤机的内容应根据学生需求进行改善。在支持考勤机的同学中,约53.2%的学生认为考勤机为课堂教学节省了大量用于上课点名的时间,约64.04%的学生表示考勤机的应用促进学生自觉出勤,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在否定考勤机的同学中,仅19.23%认为考勤机能提高上课质量。学生对于理论学习类课程热情不高,这类课程的缺课率很高,这说明了学生缺课是他们的主观问题。

其三,学生对考勤方式的偏好不同,考勤机的认可程度有待提高。尽管“上课点名”这一考勤方式仍然在高校大学生中受到普遍的认可,但50.50%的学生表示她们愿意接受利用“考勤机”作为考察到课情况的手段之一。约71.43%的学生表示在高校中考勤机的设置,尤其是校园卡考勤机容易造成代为考勤现象,不利于学生责任心的建立。

(二)缺课情况的次要原因

对于教师层面,其一,教师使用考勤机频率低,并不能利用考勤机对学生到课做出准确反馈。约60%的学生认为若是学校和老师一学期只抽查一次考勤或不考勤,他们倾向于缺课,可见教师考勤频率越高,学生缺课频率越低。其二,约65.51%的学生认为,课程设计不合理,无法引起学习兴趣,这主要反映了教师备课的不足造成了学生缺课。

对于学校制度层面,约29.06%的学生认为若学校不采取考勤监督到课率,也就不存在上课必要。经调查,约62.04%的学生认为上海高校内设有考勤制度是必要的。可见考勤制度在大学中不可或缺,对于学校方面,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学校需要针对旷课的学生制定惩罚措施,约有81.77%的学生表示若学校加大对缺勤现象的处罚,他们将不再选择缺课。

综上所述,造成学生到课情况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源于学生自身,与考勤机并不存在直接关系。

五、结论和建议

考勤机的面世,主要是依靠客观事物来维持学生出勤,但它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仅在学生出勤过程中扮演一个督促者的角色。我们认为,应当以科学手段监督学生的到课情况,从考勤机的内容设置上出发,高校考勤机可以在结合传统考勤的基础上,仿效手机APP来协助高校在考勤机制上得到一个提升,实现考勤机的实效性、及时性和人性化。

(一)建立理想考勤机制,激励学生出勤。

高校理想的考勤机制应该由两部分构成,即硬性考勤方式及软性考勤方式。硬性的考勤方式主要以校方及教师的监督为主,在制度上对学生出勤实现明文规定,确保考勤公平。而在软性考勤方式方面,教师以自身为主体,在丰富上课方式的情况下,淡化正式考勤,在授课形式新颖等层面吸引学生出勤。

(二)机网系统互通,课程时间提醒。

高校考勤机是以高校一卡通中心系统或共享数据中心平台为桥梁,以数据交换为载体,实现考勤系统数据与考勤机同步。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数据的整合,实现学生出勤情况实时同步到校园网数据中心,能够出具系统的考勤记录。我们认为高校考勤机可以参照时下流行的超级课程表的功能,将高校校园网数据加载入考勤系统内部,在学生需要上课的时间段实行提醒机制,帮助学生备忘上课的时间与地点,这也有助于高校提高上课出勤率。

(三)双机系统联合,实现实时公开。

高校考勤机的信息交流不应该单纯局限在高校校园网和考勤机的系统之间,还应该搭建第三方的数据交流平台,即与学生的交流平台。高校考勤机能够尝试开发一个类似于手机端的APP软件,但是主要是以数据提醒为主。在学生利用校园卡签到完毕时,该生的考勤手机端可以显示出“某生已于某时某刻在某处对某项课程进行出勤签到”的字样,实现信息在学生手机端的实时公开。

(四)学生信息接收,缺勤警戒提醒。

学生对于课程的出勤其实大都决策权是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高校考勤机系统我们认为应该增设奖惩版块内容,对学生缺勤次数设定警戒线,若是学生的缺勤次数逼近警戒线,考勤机系统将会发送相关警戒提醒以及缺勤次数高于警戒数将会受到的学校相关部门的惩罚细则。这一项内容的增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学生本职及规范来引导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态度。

(五)学生课程反馈,教师接收意见。

高校考勤机的设置不该局限于对于学生出勤情况的监管,还应当着力于对任课教师授课质量的监督与反馈。在确保搭建高校考勤系统与学生交流平台的基础上,增设反馈意见版块。利用学生的与课感受来实时反馈教师的授课质量,学生是对于教师授课情况最直观的受益者,所以学生对于教师的反馈是教师授课参考最有效的依据。学生利用手机端考勤机系统对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打分与评价,而任课老师在课后直接接收到学生对于该堂课程的意见并在下次课程中进行相关的课程调整来满足学生需求。这样有利于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培养和睦的师生关系,以共进步的目标来达成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龙华.高校设“指纹考勤”制后是否标本兼治[N].现代教育报,2007-04-27

[2]李迎.一卡通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10(18):203.

[3]展镜博,傅广垣,顾鑫艳,林艳青.浅析高校课堂考勤软件设计思路[J].中文信息,2014(5):386-387

[4]谢耘.高校考勤机功能需求分析与研发[J].河南科技,2011(7):15-16.

[5]吴雅君.大学生逃课问题与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1):49-50.

[6]苏欣,张鹏,高海涛.关于高校考勤管理制度的思考[J].才智,2014(11):150.

[7]Jason Snyder,Robert Forbus,MarkCistulli.Attendance Policies,Student Attendance,and In structor Verbal Aggressiveness[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2012(87):145–151.

[8]任卓晋.“知识改变命运”社会拷问[J].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2013(12):184.

[9]张军.大学生厌学心理调查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25-1):86-90.

[10]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11]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2]宋洋.提高大学生考勤管理实效性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4(281):219-220.

[13]JLSnyder,JELee-Partridge,ATJarmoszko.What is the In fluence of a Compulsory Attendance Policyon Absenteeism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2014(89):8.

(作者单位:上海金融学院)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