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阈中受助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研究

2015-06-18 15:11夏青
亚太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感恩意识培养研究

夏青

摘  要:随着资助体系在我国各个院校中不断的普及和应用的过程中,我国大部分被资助的学生也因此而被怀感恩之心。但是,在众多的被资助学生的大军之中,也有一些学生,他们缺乏相应的感恩意识,对于国家给予他们的帮助、教师的教诲和亲人的养育之恩不懂回报。面对此种情况,本文以新媒体视阈为视角,就当前如何培养受助学生拥有感恩意识进行研究。

关键词:受助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研究

引言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在我国各个学校中,家庭经济相对比较困难的学生人数,占据了在校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左右,这就使得贫困生逐渐成为了我国各个院校中的一个比较特殊和庞大的群体。虽然,自2007年以来,我国便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上学而建立起资助体系,并不断地提高资助力度,并且,各个高校也通过各种措施来减免或者是为贫困生提供相应的资助,使得其学业得以顺利的完成。但是,同国家和学校在资助贫困生方面的力度和投入相比,其对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力度相对薄弱,导致学生不懂感恩、将社会和他人的帮助当作理所当然的事件频频发生。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感恩教育体系,便成为了本文所要探讨的话题。

一、当前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政策建设存在漏洞

目前,从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与各高校针对贫困生实际情况制定的资助政策上来看,其遵循的是无偿提供的原则,无论是奖励、资助、贷款、减免还是补贴,都带有明显的“给”的概念蕴含的其中。此种政策的存在,就会导致受助者的权利与义务被分离开来,从而使得其形成一种“我只需要接受,而不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这样的一个观念,进而导致受助者享受的权利与应该承担的义务二者之间出现了不对等的情况。长此以往,就会让此部分学生的心理朝着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虽然部分学生在物质上享受到了资助,但是他们的精神由于感觉像是接受了别人的施舍而受到了一定的伤害;另一方面,一些学生长期的受到资助,就会在内心形成一种依赖性的心理,认为贫困生就应该被资助,从而使得其感恩意识缺失。

(二)受助生对感恩意识的认识不足

感恩,是中华民族流传了上千年的一种传统美德,作为受助生,他们也会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而受到了此种传统文化的熏陶,也具有一定的感恩之心。但是,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受助生在选择感恩的对象时,往往会带有十分鲜明的功利性与现实性,即大多数的学生会选择感恩父母、亲朋,只有少部分的受助生才会去选择感恩国家和社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受助生们往往会由于受到了自身所处的环境、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自己在感恩对象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此外,还有部分的受助生还会存在“当自己有能力了,能力强的时候再感恩”这种错误的感恩意识。因此,面对此种情况,学校和社会一定要加强引导,做好对受助生的感恩意识教育,这也是我国各学校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

二、做好感恩意识教育的措施

(一)做好制度层面的建设,明确受助生应尽的义务

首先,我国各学校要从国家政策上入手,针对当前资助政策中存在的权责分离的现状,在制定校内相关资助政策时,明确学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需要承担的义务,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感恩意识,并将之付诸于行动。对此,高校可以规定学生每学期或者是每学年必须要参加的公益活动的数量和时间,并将自己每学年的生活、学习和公益服务的情况做一份总结报告上交到学生工作部门;制定手册,将学校对受助生的感恩要求记录在册,保证受助生人手一份;注册微信公众平台账号,并要求所有的受助生要对其进行关注,定期的在公众账号内分享受助学生的感恩心得体会,扩大交流面。

(二)构建长效的感恩教育机制

各学校要想保证感恩教育可以在校内有效的开展,首先就一定要全面的抛弃掉当前自身对于感恩教育的那种碎片化的教育手法,通过有效部署信息化新媒体平台,充分利用当前资助工作中涉及到的申请、审核与获得等不同的工作阶段的内容,对感恩教育的具体方案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其能够融入到各个环节之中,让每一个受助生都能够对感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有所明确,从而构建起一个长效的感恩教育机制。例如,在学生进行申请的阶段,利用信息化新媒体平台对学生是否有过公益服务进行量化考核,以及承诺要如何回报社会和学校这一环节进行重点考察,在获得阶段,组织全体受助生参加感恩教育讲座,并在学生获得到资助之后,定期召开相关的讲座和论坛,将一些受助生所做出的感恩事迹作为典型事例发布在新媒体平台,对受助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将感恩教育同德育教育相融合

要想为感恩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全面的保障,就一定要建立一套针对受助生的系统化、序列化的感恩教育体系,而要想使该体系可以被顺利的建设完成,将其同德育教育相融合,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式。对此,学校的相关责任人在日常的资助育人工作中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一是,通过校内广播、网络新媒体平台、电视和宣传栏等具有传播作用的平台来广泛的宣传感恩的重要意义,并树立典型人物,在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感恩氛围;二是,全面整个各个部分的力量和资源,推进各项感恩活动的进行,并为受助生提供有效的感恩平台和路径。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当今社会,由于学校的感恩教育缺失而导致学生感恩意识薄弱,进而引发一系列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时间频频发生。面对此种社会现状,要想有效的防止此类事件的出现,建立起一个文明、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出健康的社会氛围,我国各学校就应该要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力度,培养其形成感恩意识与回报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意识,从而推动建设美好社会的目标得以顺利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宝平.中职学生感恩意识养成的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3.

[2]王娇,蒋志强.新资助政策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04):97-98.

[3]赵敏.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2.

[4]黄江华.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感恩意识培养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高中班主任提升学生感恩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浅谈幼儿实施感恩教育的几种途径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