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体会

2015-06-18 14:43王军峰
亚太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教务处学籍管理人员

王军峰

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体会

王军峰

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是学院的一项常规性工作,一般归属于教务处。它关系到学生的学籍电子档案、学生的前途,对其十分重要。同时,也是学校基础信息分析的数据来源,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校学籍管理的重要性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籍是指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新生,持录取通知书,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复查合格者予以在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注册,即取得学籍。

学籍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一项具体、细致而又繁杂的工作;它是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培养过程的考核与管理,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资格、学习状态及学习结果的认定。学籍管理工作同时还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秩序,有效的、严肃的学籍管理能够促使学校形成较好的校风、学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近年来,为寻求发展各高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而生源数量不断减小,为争取招生名额,招生门槛有所降低,导致生源结构复杂,在校生主体差异、素质差别增大。同时为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高职院校都在不断的推进教学改革,加上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顶刚实习等,都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和难度。为此适应新形势下的学生状况,高职院校有必要改进、创新学籍管理工作,为学院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保驾护航。

二、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内容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具体、十分繁琐的工作,要求管理者有足够的耐心,并且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数据处理能力。日常的学籍管理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籍资格开展的一系列管理工作。

学籍管理主要内容为:新生入学资格的审查及学籍注册;在校生的学年注册;学籍异动处理(休学、复学、保留学籍、转专业、转学、留级、开除学籍、退学等);学籍信息更改;毕业生图像信息采集与网上校对;毕业生的资格审查及学历注册;毕业证的制作、发放;专接本工作的组织;学院有关在籍学生等一系列的基础数据的统计分析;学院的一些大型考试组织(AB级考试、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学生毕业后的学历信息处理(如毕业证明书的补办等)。

三、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籍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与时俱进

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来,在发展初期一般都制定了相应的学籍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还不完善,甚至有些是照搬其他本科院校的管理制度,没有因地制宜、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制度。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数量的增加,学生素质的多元化,早期的学籍管理制度没有与时俱进,不能满足现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素质层次多元化的要求。

2.校园信息化建设落后,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学籍信息无法共享

当今社会,网络发展很快,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如学校资金配置,学院发展规模等,导致高职院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滞后。学籍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使学籍信息变更及时、准确,以便在学校各部门之间共享,如招生就业处、教学系部、财务处、学生工作部、组织人事部等。由于校园信息化落后,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造成学籍信息无法共享,未能形成准确完善的学籍管理体系,各部门需要的数据、表格都需要教务处提供,增加了教务处学籍管理的工作量,耗费了教务处的人力资源,降低了工作效率。

3.学籍管理理念、手段落后

在很多高职院校发展初期,由于规模较小,教务处承担着学籍管理的工作。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高职院校的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人数增多,就业形势不断严峻,学生的学籍信息异动频繁,学籍信息的审核、成绩的考核、管理、数据的整理、统计等繁杂的工作,消耗着学籍部门的大量人力和物力,在加以学籍管理是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动态过程、学籍管理人员紧张,导致管理工作日趋繁重,容易在管理过程中出现失误和遗漏,造成重复性返工工作。因此急需更新管理理念,管理手段,使学籍管理工作向多元化管理方向发展。

4.学籍管理人员配置不完善,缺乏稳定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操作不够熟练

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时间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对人员的软件、数据库操作、数据分析能力要求较高。所以管理人员时间观念要强,计算机操作能力要好,懂数据库操作,并有较强的数据统计分析能力。而实际很多学校配备的学籍管理人员都非专业人员,既懂计算机、数据库,又懂学籍管理业务,甚至很多院校配备的学籍管理人员学历较低,根本不懂数据库的操作、学籍管理业务;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仅限于简单的操作,对一些管理软件的变通能力较差,严重影响着工作效率。同时随着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教育部新的政策不断出台,学籍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不断规范,要求学籍管理人员不断更新原有的知识,提升管理能力。很多高校学籍管理人员面对这些问题压力巨大,由于业务能力不能适应当前工作,人员更换频繁,导致学籍管理人员对管理平台的功能和业务流程应用不熟练,许多工作重复进行,极大地影响学籍管理质量的提升,使得本来高效的管理手段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也影响现代化管理方法使用的推进速度。

四、提高学籍管理工作水平的建议

由于科学、高效的学籍管理对高职院校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1.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做到与时俱进

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学籍管理制度,做到管理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现学籍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随着高职教育改革、办学规模扩大、学生素质多元化,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在发展中不断制定、完善符合学生特点的管理制度,如严格学籍注册手续、制定学籍预警制度、完善转专业制度等,并加强学籍制度的宣传,使学籍管理制度得到有效的落实。

2.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实现学籍信息跨部门共享

依靠校园信息化建设平台,借助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推进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充分的实现学籍信息跨部门共享。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各尽其职,将归属于自己职能部门的有关信息及时完善、更改,达到信息反馈及时、准确,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不同职能部门通过管理平台可以查询利用共享的信息数据。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根据教育部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使用情况,对原有的学院学籍信息平台进行升级,达到学院学籍管理平台的数据与学信网管理平台的数据对接,学院的学籍数据库可以直接应用于学信网的管理平台,达到优化学籍管理水平的目的。

3.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学籍管理水平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深化改革,专业设置的增加,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多,学籍的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繁重,教务处作为唯一的学籍管理机构的管理模式也表现出了其弱点。此时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借鉴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学籍管理的二级管理机构,通过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系部的管理作用。

在这种处、系二级管理模式下,教务处主要负责制定学籍管理的规章制度,发挥决策、协调、监督的作用,而系部主要按照教务处的规章制度处理日常学籍管理工作。遇有重大的学籍管理问题,由教务处协调处理。

4.加强学籍管理队伍建设,增强队伍稳定性,注重培养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学籍管理队伍建设,将影响学籍管理工作的开展,制约学籍管理效率、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影响整个学校的形象。因此学院应重视学籍管理队伍建设,增强队伍的稳定性,注重培养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首先应重视学籍管理人员的引进,配备充足的管理人员。根据在校生人数配备与之相对应的学籍管理人员,依靠校园信息化建设平台,借助现代化学籍信息管理手段,减轻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使他们有时间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更好地开展学籍管理工作。其次要重视学籍管理工作。提高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制定良性的人员培养计划,使学籍管理工作人员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价值,建立结构合理又相对稳定、具有较强责任心的学籍管理队伍。最后要重视学籍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学籍管理人员既要掌握相关的学籍管理规章制度,又要能够熟练的操作学籍管理平台,增强数据的分析统计能力,同时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强的服务意识。学院要给学籍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省级学籍管理部门、其他高校组织开展的相关业务培训和交流活动,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效率,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工作,学籍管理要与时俱进,探求创新。学籍管理人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以“质量、服务、合作、效率、创新”为宗旨,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琴琴.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对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2 (6):192-193.

[2]施佳丽.新形势下高职云霄学籍管理问题探析[J].职教通讯,2012 (11):33-34.

[3]靖宇,刘博,王瑞.做好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2):110-112.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猜你喜欢
教务处学籍管理人员
服务现代警务新体系 构建“新公科”专业平台(顾国达等摄影 教务处报道)
高校学籍异动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管理系统在学籍管理中的应用与实现
好处费
基于项目化教学法的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教学改革
教育部:不得将学籍作为中小学生入学和转学条件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探讨
更正启事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
招投标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七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