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教师的师德修养

2015-06-18 14:43
亚太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仁爱道德品质师德

李 燕

论现代教师的师德修养

李燕

摘要:“德高为师,学高为范”加强教师师德修养是从事教育事业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更应该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加强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和仁爱教育思想,从思想和行为上作到严于律己,以身示范,影响万千学子,塑造具备高尚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师德;道德品质;仁爱

新时代的教师,不仅秉承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多的应是为人师表、以身示范,以良好的道德形象影响万千学子。所谓“德高为师,学高为范”,只有真正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教育效果才是师德的践行。教师应认识到身教远比言教重要,知识的传授不及其人格魅力的影响,才能更加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如果身为教师能够一言一行做到典范,把提倡的事做到以身示范,必然不用处处强调,就会成为学生的楷模,受到学生的尊重。

一、加强师德修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在基石”;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足以说明党和国家把教育事业放在重要的地位,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重要的使命。

作为人民教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提高自身思想认识,注重思想修正,树立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在道德行为上,时刻注意言行,以身作则,率先重范。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教学技能,有效的传授专业知识,作好现代教育工作,达到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二、加强师德修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社会主题不断转变,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教师职业也变的多元化,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冲击着教师师德的修养、颠覆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导致一些教师道德失控,拜金物欲至上的思想驱使下,行为偏离,有背师道尊严,失去为人师表的基本道德品质。而学生良好行为和优秀品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靠教师的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来熏陶的。因此,教师不能单纯的认为上完课,把要传授的知识讲授出来,就是教师的全部的职责,个人的行为和道德与职业无关的思想是完全错误的。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具备高尚的职业操守,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传承人类科学文明,把塑造具有优秀人格的社会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

教师的道德修养的丧失,对于自律学生的影响:一方面会对这类教师产生烦感,逃课或故意作对;另一方面对教师和学校失去信心,无心学业,感觉前途迷茫,失去努力方向。对于盲从学生的影响,则会无底线的效仿,甚至出现很多过激行为,失去约束力,在学校或同学之间带来恶劣的负面影响以及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加强师德修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不同于一般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是衡量教师能否胜任教书育人这一重任的前提和基础,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心灵成长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加强教师师德修养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在学生心灵成长,性格塑造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个人道德修养是师德修养的基础,在经济社会金钱至上的思想冲击下,部分教师放松了对自己道德的把控,追名逐利,利用教师职权,收受学生及家长礼金、礼品、宴请。个人生活道德败坏,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等,将这些社会不正之风,带进校园形成教育腐败。从而在工作中造成不良影响,在处理学生事务中出现不公平现象,不能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面对评优评先,干部的选择,就会以教师个人利益作为选择的首要条件,使大部分学生失去公平竞争的机会,社会不正之风在校园内滋生,教师本身失去在学生中应有的尊严和信任。

四、加强师德修养,具有宽容仁爱之心

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主要涵义有两个方面即:“忠”、“恕”,在不同背景下得到继承和发扬。在现代教育工作中,仍然应遵循仁爱思想。

作为一名教师,要“忠”于自己的职业,具备相应的职业品质,对每位学生的态度要保持一致,怀着仁爱之心,一视同仁,不以自己的感情好恶及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出现偏袒、庇护、鄙视和冷淡部分学生现象。尊重学生的人格,批评与表扬恰到好处,作到有理有据。容忍学生个体差异存在的人性弱点,给学生以宽容宽松的教育环境中自由呼吸、自主探索、追求真理,允许学生有创新思想和个性发展,从而真正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通过宽容和尊重他人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从情感上体验宽容,从而能够珍视、认同并培养学生的宽恕与容忍精神。通过教师的宽容仁爱唤起学生的宽容意识,从而带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结语

教师的师德修养,是从事教育事业必须的品质与职业素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工作中,可以从思想、行为上影响万千学子,具备高尚品质的教师是学生人生中的指路明灯,会激励和影响学生在学习、工作中积极奋进,挖掘无限潜能;在生活中充满阳光,活力四射。因此,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不仅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个人的提高,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常琳.党的十八大教育政策内涵解读[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 (4).

[2]张书雯.论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教育[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 (4).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作者简介:李燕(1980.11-),女,汉族,河南省新乡市人,硕士研究生,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猜你喜欢
仁爱道德品质师德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论“仁爱”与“兼爱”之异同
交往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简评杨鲜兰、彭菊花新著《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