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外阅读落实的策略

2015-06-18 14:43
亚太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立体化考研课外阅读

李 敏

浅谈语文课外阅读落实的策略

李敏

阅读是一种智力活动,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复杂的高级心理活动。阅读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而且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所以,我认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占螯头。学好语文的关键,离不开广泛的阅读。

我校是农村初级中学,学校图书设备落后,目前,开放图书馆并不具备条件;另一方面大部分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子女在家的学习情况,更不用说书本以外的课外阅读了。同时,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在家完成笔头作业后,不是玩耍,便是看电视连载,根本没有耐心去看课外书,常常把老师布置的、但又落实不到笔头的阅读任务抛之脑后。虽不排除少数学生能够捧起课外书,但在阅读上存在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学生最感兴趣的课外读物,比例最大的是武打小说和言情小说,男生常陷于一片刀光剑影之中,女生常枕于风花雪月席上。对《简爱》《老人与海》《飘》《战争与和平》为何方神灵却一无所知,对必要的科普读物自然也更不会光顾了。经长期观察发现课外阅读存在着五大误区:读而不博,读而不选,读而不写,读而不记,读而不思、不悟。

如何把学生课外阅读落实到位,又能避免以上五大误区?我作了如下的尝试与探索。

一、制定阅读计划

我认为计划是路标,离开它,行人就可能走很多弯路;计划是指南针,离开它,探险者就会迷失方向;计划是帆舵,离开它,你的船只就不能扬帆启程。同样,阅读计划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盏指航灯。为此,我要求学生制定周密的读书计划。首先把计划分学期计划、月计划和周计划。每学期准备看多少书?看哪些类型的书?时间如何分配?除规定的名著外,你还准备读哪几本名著?这在学期计划中应有较为概括的反映,在月计划和周计划中也要有详细的安排。但有一点须强调:为了避免学生单凭兴趣和只讲功利的偏读病,计划内容不能局限于武打、言情、作文选,应注意文章体裁的多样化。

计划的制定,在学生学习整个计划的天平上加了一个无形的砝码;计划的制定,克服了学生读书的随意性,在理性上推动了课外阅读的开展。但仍旧不排除一部分同学制定的计划仅仅是一种形式,不起任何作用。为此我采取了第二步骤。

二、看书必须动笔

不动笔不看书。动什么笔?

(一)摘录。记得大才子袁枚于他63岁时曾写过一诗,诗题说:“平生观书必摘录之,岁月既多,卷页繁重,存弃两难。”从这话可以看出他所作的读书摘录之多。一篇文章里面有许多优美的语句,对于富有哲理的至理名言,我们并不可能永远把它记住,随着时间的流失只能眼睁睁地让它从记忆中渐渐溜走,岂不可惜?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此话一点不错。为此,我要求学生在看书过程,把书中的凡自己认为的“金玉良言”划下来,然后抄在一个专用的本子上。建立起自己的语文知识仓库。为避免疏漏,写明出处;为防止一些不自觉的学生“寻找”几句名言警句以搪塞老师的检查,特此要求每一条句子后面附有自己的批语,表明你所摘录的句子美在哪里?启示是什么?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的阅读,也有助于学生的对句子的理解。积累多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在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说起来就“出口成章”,写起来就“下笔成文”。不会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二)写读后感。读一篇文章不能仅仅停留在词句的积累上,读完一篇文章,应从整体上感悟,写下自己的心得。倘若学生读书只读无感,读后脑中“一尘不染”,我认为还不如不读。我校目前全校学生都征订了《现代写作报》与《常州教育报》,我便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料,要求学生就我指定的某一期中的某一篇文章读后写下自己的感受,比一比,谁的感受最深。这样,不仅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开设阅读课

平时,读的书并不统一,也没有规定统一的读书时间,于是,我便一个星期开设一到二节阅读课,要求学生边读边做读书笔记。材料来源于我个人订的《初中生•语文报》。这节专门的阅读课时间虽然有限,却常常使学生一头扎进报刊中,流连忘返,乐不思“出”。每次下课铃敲响,我催促几遍,竟没有人肯离开座位,嘴里念叨着“还没看完呢!”下课后,有许多学生紧追着向我续借这张报纸。可见,短短的90分钟,却能大大吊起了学生阅读的“胃口”。

四、建立“班级图书馆”

前面已经说过,学校图书馆成了“藏经阁”,其落后的面貌不可能为学生解决阅读问题,仅凭学生订阅的几张报纸也供不应求。那么,书从哪来?书就来自于学生个人。袁枚曾说:“书非借不能读也!”现在的学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于是我便建立了一个无形的班级图书馆。我要求班上的每一位学生带一本书,经老师“审查”合格后,互相交换,看完后,再交换。“图书馆”中有话题作文,有四大名著(儿童版),有鲁迅的小说集,有《格林童话》,有《伊索寓言》等等。这样就保证每天有52本书在班级流传,也就意味着每个同学将有机会饱享51本书的眼福。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决不能靠老师一厢情愿地对课文的分析,而必须让学生自己去反复阅读、反复品味、才能真正理解课文、感悟课文、领略书中的乐趣。要知道教师的“读”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学”。只有学生自己去品味,才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这样的阅读课又何尝不是课外阅读的指导课?

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的阅读,也有助于学生的对句子的理解。积累多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在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说起来就“出口成章”,写起来就“下笔成文”。不会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不过,课外阅读的落实法,绝对不止以上几种,我想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概念[M].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8.

[2]袁枚.小仓山房集[M].

[3]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语文:作为一种课程[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2003(9):13.

考研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为我院“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服务,在立体化教学中,教师既能培养学生一定的知识层次和实践能力,也会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会增强他们的批判和创新思维,从而建立健全他们的人格。我们要想构建起一个立体化的考研英语教学模式,就必须整合每一个教学要素,把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教学要素之间搭建起联系,使之相得益彰。考研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资源为平台、,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模式。长期和大量的实践与研究表明了“立体化”教学模式是适合我院人才培养目标的,而且也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需要的,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人才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那么我们在考研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立体化教学,如何有效地培养研究型人才?

一、教学内容立体化

1.知识性。考研英语不仅注重基础的英语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强调对于适合研究型人才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知识面的拓宽,打造学生全方位的知识体系。

2.文化性。考研英语强调学生对英美国家西方文化的理解,通过学习西方文化,教师培养学生兼容并包的素养。

3.思想性。要想成为研究型人才,必须有正确的思想指引,考研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渗透文章中的批判思维,看到所有人看到的,想到别人没想到的,敢于反传统、反权威,从而在思想上指引学生进步。

二、教学手段立体化

利用多媒体、语音室等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板书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利用,突出“学”的现代技术使用,利用校园英语广播,阅览室,英语角等拓宽学生学习的手段,扩大输入量。多媒体教学、语音室教学与传统的板书教学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信息量大,但是很难达到板书教学的互动效果;在板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可以很好的互动,但是信息量小。因此教师需要整合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采用立体化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一直集中注意力,专注于课堂的内容。

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形成课前-课上-课后三维一体的学习策略。课前复习:在每堂新课开课之前,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一同回顾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这样起到把所学知识形成联系和衔接的作用,久而久之,帮助学生形成一套系统性、整体性、连贯性的知识体系。课上讲授:在理论讲解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做大量任务型的练习,并且要充分考虑到所设置的任务应该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以便学生可以充分理解理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取得属于自己的收获和进步。并且教师应该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等立体化课堂互动模式,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后总结:在下课前几分钟,教师应对本次课堂内容做简要总结,巩固住本节课内容的同时,也为下一节新课内容设置悬念和铺垫,以此来达到学生们非常期待下一节课到来的效果。

三、教学管理立体化

在整个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兼顾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结果管理,我们应该更加专注于过程管理,因为过程管理得当,自然会出现令人满意的结构。教师在动态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可以采取口头评价、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对于口头评价来说,教师应该多采取鼓励性和肯定性的语言,美国心理学家丝•雷说过:“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因此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教师应该对学生一些闪光的言行予以赞美,师生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和谐的气氛,学生对于老师的关注是很重视的,这样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亲近感。对于阶段性评价来说,教师定期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检验,总结取得的成绩和查找存在的问题,以利师生共同调整教学。对于终结性评价来说,在一学期结束,教师需要检测学生进步了多少,并且对于进步较大的学生予以奖励,这样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四、结语

考研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对我院“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把考研英语知识的传授和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相结合并且实现均衡发展;把考研英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相结合,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把传统的教学手段精华部分与现代教学技术完美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研究性、自主性学习能力;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实现以输出为驱动,以输入为基础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改进教学质量,对于培养研究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1]王守仁.以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为出发点,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外语界,2006,(05).

[2]蔡静.动态教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

[3]蔡基刚.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兼考香港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04).

[4]林黉.谈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教材因素[J].教书育人,2011,(15).

[5]付东兵.支持研究性学习的立体化教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后周初级中学) (辽宁理工学院)

猜你喜欢
立体化考研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基于立体化教学方式的Java课程教学研究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第六师高效立体化栽培技术研究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