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贯彻全人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2015-06-18 18:30张辩辩
亚太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全人教育中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

张辩辩

摘  要:全人教育是一种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思潮。通过阅读各类文献,本文首先对全人教育理论进行梳理,包括其思想来源、基本主张和特征等。然后,简述全人教育在国内外的实践发展状况。最后,讨论全人教育理念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

关键词:全人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素质教育

一、引言

全人教育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隆·米勒(美国教育家)正式确立了“全人教育”的名称,提出现代意义上“全人教育”。80年代,西方出现一批全人教育相关的期刊与著作。到20世纪末,全人教育开始在我国港台地区盛行。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富裕起来,但行人故意闯红灯、司机因别车而殴打女司机等现象反映的文明素养沦落,叩问着人们,口袋迅速富起来的中国人脑袋是否也“富”起来了?兴起于西方的全人教育思潮针对时下社会新情况,探索教育对塑造“全人”的重大意义。我国大陆的一些学者倡导在全人教育理念下进行教学改革。

二、全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一)全人教育的理论

“全人教育”是古今中外哲学家、教育家的智慧结晶。孔子的教育思想、卢梭的自然教育、瑞士的人文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课程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及毛泽东的教育思想等,都蕴含着全人教育思想。全人教育注重非理性因素(直觉、情感、想象等)在教育中的存在,这一主张体现了其对自然教育传统的推崇。它批判工业化时代教育过于强调认知和理性,不信任技术世界观,维护一种整体的、生态的世界观。

全人教育有以下几点特征:(1)强调整体联系观念,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全人;(2)倡导师生关系平等开放;(3)构建学习社区;(4)以教育来改造社会。

(二)全人教育的实践发展

国外,从北美到欧洲,再到澳洲、亚洲,都有对全人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研究。例如,隆·米勒(美国)创办“全人教育出版社”,发行《交锋:寻求生命意义与社会公正的教育》刊物(原名《全人教育评论》)。约翰·米勒(加拿大)领导安大略教育研究院开发全人教育课程。此外,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有关全人教育的研究也发展迅速。在亚洲,日本的小原国芳创办玉川学园,创立了完整的全人教育体系。

国内,全人教育也引起了教育界呼应与实践。例如,在高等教育领域有香港的浸会大学、台湾的中原大学和陕西的八所高校;此外,山东的茌平县博平中学结合发展需要和自身实际,构建全人教育实践模式,引导学生走向完满人生。

三、中小学贯彻全人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全人教育的提出是现代西方种种价值问题、社会问题投射到教育领域的反映。那么将其引入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是否可行?本节试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述其可行性:(一)全人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在内涵上有契合点。(二)国内实践经验可以提供借鉴。

(一)二者内涵上具有契合点

顾明远和张民生在《推进素质教育》一文中阐释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一些学者在《西方当代全人教育思想探析》一文中归纳总结了“全人教育”的主要内涵。通过对比可发现,素质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公民,全人教育“关注每个人的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二者都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公民”与全人教育要培养“具有整合思维的地球公民”相契合;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全人教育“寻求人类之间的理解与生命的真正意义”,素质教育强调“创新精神”,全人教育鼓励“跨学科互动与知识整合”,由此可见二者内涵不谋而合,具有契合点。

(二)国内高校的实践经验可为中小学践行全人教育提供借鉴

我国高校以通识教育为切入点将全人教育理念融入到大学教育,高校的全人教育实践可为中小学素质教育贯彻全人教育理念提供以下借鉴:

(1)中小学应重视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等科目;通过组织学生表演英语课本剧,背诵经典台词,角色扮演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语言知识。举办手工艺术品小展览,倡导利用一些废旧物品来制作环保垃圾桶、笔筒、花篮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组建学习小组,优等生和后进生轮流担任小组长,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课后小组长督促作业的完成,组织组员讨论作业中的疑问。教师起活动组织者、过程监督者、指导者的作用。

(3)中小学教师应克服固步自封的思想,不断接触新动态,提高使用网络“充电”能力,例如利用网络浏览、评价和使用优秀微课等。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和全人教育在内涵上具有契合点,国内高校的实践经验也可为中小学践行全人教育提供借鉴,所以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贯彻全人教育理念具有可行性。

四、结语

21世纪培养多知识高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全球视野的“全人”将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全人教育为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力量。全人教育内涵与中小学素质教育内涵相契合,并且国内香港、台湾及大陆高校的成功实践以及山东茌平县博平中学创建的独特模式可为中小学素质教育与全人教育相融合提供经验与借鉴。二者的融合有利于从娃娃抓起,提高国民素质,满足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公民素质和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东海.全人教育思潮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7,3.

[2]曾庆伟,唐汉卫,王彦华,石秀云.走向完满人生——山东省茌平县博平中学全人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10,(24):20-25.

[3]顾明远,张民生.推进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2010(7):9.

[4]谭敏,范怡红.西方当代全人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9):49-50.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全人教育中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书院文化对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启示
中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技术应用有效性研究
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全人教育理念下医科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管理探析
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浅谈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教学
唱法与教法·理论与实践
全人教育视野下的班级教育小组改革初探
高等艺术院校网球教学中塑造“全人”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