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水平英语学习者冠词选择以及教学影响研究

2015-06-22 13:29裴涛
铜陵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冠词显性使用率

裴涛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教育研究

低水平英语学习者冠词选择以及教学影响研究

裴涛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从我国农村初级中学的低水平英语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以验证Ionin等人(2004)的“语义波动假说”,同时汲取Robinson(1996)的两项教学模式,以观察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模式对于该层次的学习者冠词学习的影响。甘肃省古浪县古丰初级中学89名学生参与本次研究,所采用的研究工具为Ionin(2008)的诱发性任务。结果显示,对于该层次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冠词使用错误率很高,但是他们冠词的使用并不遵循波动假说和定向性,原因可能是受到输入、母语迁移以及语言对应词使用频率的影响。同时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对于被试的冠词习得没有显著的影响,而显性教学甚至降低了他们的冠词正确使用率。另外,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在教学效果上也没有显著的差异。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由于冠词本身的复杂性,中介语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显性和隐性教学的界限不清所造成。

冠词选择;波动假设;教学模式

近来,二语冠词的研究已从句法,语义及语用等多个层面展开。Ionin et al.(2004)利用冠词的普遍语义特征来考察学习者的冠词使用规律并提出了“冠词语义假说”。该假说能够很好的解释和预测学习者的冠词使用错误。随后兴起的大量研究都证实了该假说。由于该假说是基于无冠词系统母语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所以对于那些母语中有冠词系统的学习者来说,会因为语言迁移的关系,而违背波动假说(Hawkins et al,2006;Snape et al,2006;Ionin,2008)。然而,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冠词习得情况似乎更为复杂,他们不像日语,俄语(虽然日俄汉语都是无冠词系统的语言)的学习者那样遵循“语义波动假说”,而是违背该假说,并表现出高度的冠词正确使用率(Snape et al,2006;戴&韦,2008)。

就冠词的习得情况而言,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冠词习得中会出现各类的错误的发生。有大量研究显示中国英语学习者零冠词的使用率很高,李&蔡(2001)认为这是由于汉语中冠词的缺乏而受到的母语迁移的影响。也有研究显示中国学生存在着定冠词the的过度使用的情况。the的过度使用也牵涉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定向性”,根据“定向性”,母语缺乏冠词的英语学习者定冠词使用的正确率要大于不定冠词使用的正确率,这是因为学习者在使用定冠词的时候,无需考虑名词的单复数和可数性特征(Lardiere,2004),所以相对于不定冠词来说,使用起来更加容易。Mayo(2010)也指出,“定向性”更容易发生在低水平的英语学习者中。

虽然已有研究者(戴&韦,2008)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角度进行验证“波动假说”,但其研究对象为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英语学习者或是移居国外的英语学习者,但笔者认为,波动假说既然是用以解释和预测学习者冠词中介语变体,采用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似乎有些不合适,因为他们的语言使用更倾向于目标语。所以本研究试图从更低层次的中国农村地区英语学习者的角度来考察这一语义波动现象。同时,鉴于冠词习得的复杂性和困难性,本研究对中国低水平英语学习者的冠词使用的困难性进行描述,同时采用教学Robinson(2006)的教学模式,来观察不同意识参与的教学是否能够提高这类学生的冠词使用水平,以期为教学提供一些启发。

一、实证研究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以中国农村地区低水平英语学习者为对象,来检验冠词语义波动假说,并观察显性和隐性的教学手段是否能对这一特定群体的冠词使用产生影响,以期对教学提供一些启迪。研究问题设计如下:

1.中国低水平英语学习者的冠词使用是否遵循波动假说?

2.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是否会显著提高中国低水平英语学习者冠词使用?

3.哪种模式对于这部分学习者冠词学习来说更加有效?

(二)受试和调查工具

来自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古丰初级中学的初中3年级两个班共89名学生参与本次研究,两个班被区分为显性教学组(43人)——A班和隐性教学组(46人)——B班。这些学生平均年龄在15岁左右,大部分学生仅仅经历了3年的课堂英语学习。

本实验采用“前后测控制组”设计,前后测试题分别来自Ionin(2008)的诱发性任务。在每个【+限定,+特指】语义情境中都有4个题项,总共有16个目标题项,22个干扰项,每个题项都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要求学习者填上其认为合适的词(如果认为不需要填可以填“/”)。

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组的区分是来自与Robinson(1996)的两种基于不同注意力参与的教学模式——教学组和规则搜寻组。前者相对于后者来说,规则的注意力投入要更多。教学训练是在前测完成一周后进行的;整个教学训练的时间为一个小时训练,之后会进行一个后测。

(三)数据分析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对学习者冠词使用的前后测均给予详细描述,根据Ionin(2008)描述方法,计算出4个语义情境中冠词使用的百分比(计算包括the,a,/,others四类)。

同时运用多重方差分析来考察不同语义及之间的交叉是否对定冠词和不定冠词的使用产生显著的影响。随后,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测在显性和隐性教学中前后测冠词在不同语义情境中使用是否产生了显著的差异。最后比较学习者在显性和隐性教学之间不同语义情境中冠词使用的差异。

二、研究结果

(一)冠词使用情况描述

表1呈现的是前后测A,B班的学习者分别在4种冠词语义中的冠词选择情况,从中大致可以看出,这部分学习者对于英语冠词使用感到非常的吃力,同时也说明了冠词的确是困扰低层次的英语学习者的语法项目之一。另外,从表中可以看出零冠词的使用率不是很高,最高的零冠词使用发生在A班的【+限定,+特指】语境中。B班学习者整体的零冠词使用率都不是很高。从百分比来看,四次测试都显示了不定冠词a的正确使用率(a在非限定的情境中)要高于定冠词the的正确使用率(the在限定的情境中)。

表1 前后测A,B班冠词使用情况

通过表2的多重方差分析(因为此处仅关注的是语义分析,不作前后测对比,所以只对前测进行了方差分析),可以发现学习者是根据限定性来进行定冠词和不定冠词的选择,而非特指性。这说明了这些低水平的英语学习者也基本掌握了冠词的语义特征,不遵循“语义波动假说”预测的结果。

(二)教学组的组内比较

表2 限定性和特指性对冠词使用的影响(前测)

笔者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教学组即A班的学习者前后测冠词使用进行比较(如表3)。可以发现定冠词the的使用在【-限定】情境中产生了显著的差异,而在【+限定】没有限定的差异。不定冠词a的使用,在【+限定】情境中产生了显著的差异,而在【-限定】情境中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说明了教学组中学习者冠词的使用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反而显著的降低了,似乎学习者在教学后混淆了特指和限定性特征。

(三)规则搜寻组的组内比较

表4显示的是规则搜寻组即B班前后测冠词使用情况的比较情况。定冠词the的使用并没有产生显著性的差异,而不定冠词a的使用虽然在【+限定,+特指】【-限定,+特指】【-限定,-特指】这三个情境中都产生了显著的差异,但是其中只有在【-限定,-特指】情境中,a的使用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余都和教学组一样都发生在相悖的情境中。总的来说,本次的规则搜寻模式也没有对学习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表4 规则搜寻组前后测冠词使用比较

(四)教学组和规则搜寻组的组间比较

表5显示的是教学组和规则搜寻组的学习者在后测中冠词使用情况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两个班在进行冠词集中训练之后并没有显著的差异,虽然在正确率上,B班要略微高于A班。同时,后测两个班other和/的使用率相对于前测来说下降,而冠词使用率上升了。

表5 教学组和规则搜寻组的组间后测冠词使用比较

三、讨论

结果显示,该层次的学习者冠词的正确使用率很低(前后测错误率都超过了50%),表明了冠词对于这部分学习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语言现象,也印证了二语习得界对冠词选择复杂性和困难性的描述。冠词的使用不止于语义的影响,还有例如可数性,单复数,语境等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即便掌握了冠词语义特征,也不能保证其正确率。

本次研究与Snape et al(2006)和戴&韦(2008)的关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冠词语义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在前两者研究中,中国学习者均展现了良好的冠词掌握能力。而在本次研究中,学习者冠词的选择能力却表现得不尽人意。这可能是由于在前两次研究中,所选取的受试者分别为移居人员和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英语的掌握程度要大大高于本次研究的受试者——农村初级中学英语学习者。所以从另一个方面可以显示,冠词是需要在长时间的习得中方可熟练掌握的。

从随后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特指性语义并没有影响这些学习者的冠词选择,从而与“冠词波动假说”相悖,但也证实了Snape(2006)和戴&韦(2008)的结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冠词的使用中没有波动现象的发生。

Snape et al(2006)等人曾提出中国学习者能够优于日本学习者很好将限定性纳入语法范畴上。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这种限定性的语法化,可能受到了教科书以及英语语法教学的影响(在教科书上以及教师教授时,所规定冠词的使用均主要根据限定性语义特征而设定的)。这部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当中已经接受过冠词的教学,所以对冠词语义有很好的识别;而这也体现了早期的冠词教学对于低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来说非常重要。戴&韦(2008)则从语言迁移角度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冠词使用给予了解释,他们认为,汉语中的指示代词“这,那”和数词“一”与英语中的限定性语义有很大的相似处,所以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于限定性不会感觉陌生,从而迁移到英语冠词的语义当中。这两种解释都可以合理地解释中国学习者不依赖特指性进行冠词选择的判断,而违背了“语义波动假说”。但这两种解释却无法说明在本次研究中,学习者们对于a的正确使用率要高于the的正确使用率,也就是说,学习者们对【-限定】语义判断的正确率要高于【+限定】。

我们有必要再来比较一下汉语中数词“一”与英语中的不定冠词“a/an”,根据曹(2005),中文“一”同时具备数和【-限定】的语义特征,用在可数名词前。如例(1)所示:

(1)a.谁给你写的?

Who writes for you?

b.一位姓王的,年纪不大,笔头可好了。

A Mr Wang who is young,Yet excels in Writing.

值得一提的是,“一”不仅可以用于【-限定,+特指】语义也可以广泛地用于【-限定,-特指】语义中(例2),所以和英语中的“a/an”使用语境基本相同。

(2)老王想娶一位北京姑娘.

The old Wang wants to marry a girl from Beijing.

然而,虽然“这/那”可以标识【+限定】语义(石,2003),但却可以时常在【+限定】语义中省略(如3所示),甚至,有时他们还可以指示【-限定】的语义(如4所示)。所以这就使得“这/那”和the的语义相似度要低于“一”与“a/an”。这样,“一”相对于“这/那”更容易迁移到英语冠词系统之中,从而可以解释学习者们对于a的正确使用率要高于the的正确使用率。

(3)a.我叔叔的房子(没有使用“这、那”)

The house of my uncle(使用了the)

b.看,那些鸟儿飞向了天空.

看,鸟儿飞向了天空.(“那”可以省略)

Look,the birds fly into the sky.

(4)a.有那种爱叫做海枯石烂

There is a love called“Till The Rivers All Run Dry”.

b.他有那种伟人的气质

He has a personality to be a great man.

另外笔者在与本次受试者的一位老师的交流中,他也提供了关于“一”“这/那”使用频率的可能解释(5)。(这也是从经验的角度说明该农村地区的学习者们对于特指性的敏感性较强。)

(5)“对于该农村地区的孩子们来说,‘一’的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要高于“这”,比如他们会说‘一群羊’,‘一条河’,即使在进行特指的时候‘这’也会经常会省略,比如把‘这个多少钱’说成是“多少钱”。”

从学习者在教学模式中的表现中可以看出,显性的教学模式对于学习者冠词习得没有显著性的促进作用反而甚至阻碍了学习者冠词的习得。这一结论与前期研究关于显性教学有利于提高习得规则的结论相悖。但却与Reinder(2008)结论基本一致,Reinder(2008)显示显性教学并不能显著提高,反而阻碍了学习者对于复杂结构的习得。而本研究中的冠词,恰恰应当属于比较复杂的结构系统。

但从规则搜寻模式中看,隐性的教学模式也没有对学习者冠词的系统起到显著性提高的效果。当然,大量的文献指出隐性教学模式的失败在于缺乏必要的注意力参与。如Williams(1999)所说,学习分布规则主要依赖于注意到输入中各成分的关系,如果这些关系没有被意识到,即使再简单的规则也无法习得。同时,隐性学习得以发生需要广泛的输入参与(Ellis,2002),而在本研究中,学习者只给予一个小时的有限输入量,很可能会导致隐性教学模式的失败。另外,复杂结构的规则提取困难也是制约着隐性教学生效的原因之一。

显性教学模式和隐性教学模式不仅都没有对学习者冠词习得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两种模式内部也没有明显的差异。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二语习得是个中介语发展过程,即一定阶段内中介语所表现的稳定性往往无法受到教学或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当然究竟是否这些学生处于冠词系统习得稳定阶段也不可断然下结论。

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一直以来是以区分注意力参与为主要的划分依据,但其实他们是相互定义的。也就是说,某种教学模式在某一系统中属于显性教学,在另外一个系统中可能就是隐性教学。所以它们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对于本研究中的教学模式和规则搜寻模式而言,虽然前者比后者要引起更多的注意力参与,但后者其实也有不少注意力的参与过程(比如提出引导学生的问题,当学生关注于规则搜寻等),所以对于这两者是否能作为代表性的显性教学模式和隐性教学模式也是具有疑问的。

四、结语

本研究从农村初级中学学习者出发,来验证冠词“波动假说”,并试图观察教学模式的差异对其冠词使用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这部分学习者来说,冠词使用错误率很高,但是他们冠词使用并不遵循波动假说和定向性,原因可能是受到输入和母语迁移的影响,同时本研究中设定的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均没有对被试的冠词习得产生显著的影响,而显性教学甚至降低了他们冠词正确使用率。另外,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在效果上也没有显著的差异。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由于中介语本身的发展规律决定的,以及冠词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周期短,以及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界限不清造成的。

中介语发展的特殊性,其在一定阶段处于稳定的过程之中,所以往往短期内的教学,并不能显著的提高学习者的冠词使用效果。那么教师有必要制定一个长期的规划,让学习者在更多的接触中观察和了解冠词的使用;教师也可以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水平的冠词教学方案,这也是本研究没有考虑的地方。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在冠词教学的效果上趋于相同,所以有必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平衡这两种模式,而不该强行划分显性和隐性的界限。

本研究中教学所涉及的训练时间也只持续了一个小时,所以后期研究可以观察更长期的教学过程,或者是采用纵向研究方法。同时,本研究采用的是Ionin等人(2008)的诱发性任务,其中并没有涉及零冠词的调查,但如果想对冠词进行全面的调查,必然需要将零冠词包括进去。

[1]Ellis,N.C.Frequency effects in language processing[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2,24(2):143-188.

[2]Hawkins,R.et al.Accounting for English article interpretation by L2 speakers.In S.Foster-Cohen,M.Medved Krajnovic&J.Miialjevic Djigunovic(eds),EUROSLA Yearbook 2006[A].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6,7-25.

[3]Ionin,T et al.Article sematics in L2 Acquisition:the Role of Specificity[J].Language acquisition,2004,(12):3-70.

[4]Ionin,T.,Zubizarreta,M.L.&Bautista Maldonado,S.Sources of linguistic knowledge in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rticles[J].Lingua,2008,118(4):554-576.

[5]Lardiere,D.(2004).Knowledge of deiniteness despite variable article omission.In A.Brugos,L.Micciulla& C.E.Smith(eds),BUCLD 28 Proceedings[A].328-339.Somerville MA:Cascadilla Press,2004.

[6]Mayo,Maria del Pilar Garcia.Article choice in L2 English by Spanish speakers.In Mayo,Maria del Pilar Garcia&Roger Hawkin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Articles[A].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0.

[7]Reinders,H.The effect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instructions on acquisition of two English grammatical structures[J].Kore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8,24(1):1-18.

[8]Robinson,P.Learning simple and complex second language rules under implicit incidental rule-search and instructed condition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6,(18):27-67.

[9]Snape,N.,Leung,I.Y.K.& Ting,H.C.Comparing Chinese,Japanese and Spanish speakers in L2 English article acquisition:Evidence against the Fluctuation Hypothesis?[J].In Proceedings of the 8th Gener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onferene(GASLA 2006),M.Grantham O‘Brien,C.Shea&J.Archibald(eds),2006,132-139.SomervillMA:Cascadilla Proceedings Project.

[10]Williams,J.Memory,attention,and inductive learning[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9,(21):1-48.

[11]曹秀玲.“一(量)名”主语句的语义和语用分析[J].汉语学报,2005,(2).

[12]戴炜栋,韦理.中国学习者英语冠词语义特征习得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2).

[13]李景泉,蔡金亭.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冠词误用现象[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6):58-62.

[14]石毓智.汉语的“数”范畴与“有定”范畴之关系[J].语言研究,2003,(2).

Article Choice of Low-Level EFL Learners and Effects of Instruction to Their Acquisition

Pei Tao
(Tongling University,Tongling Anhui 244000,China)

The present study attempts to add empirical evidence to“Fluctuation Hypothesis”by taking the low-level English learners in Chinese rural areas as subjects.In addition,two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models deriving from Robinson (1996)are adopted to investigate their influence on the learners’article use.It is found that Chinese low-level English learners show a high error rate in their article use in no accordance with the prediction of FH,which partly accords with the former similar researches.The explanation covers L2 input,L1 transfer and Use frequency.Meanwhile,No significant effect of the instructional models is detected to bear on participants’article use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found between the two models.The possible reasons discussed involve stability of interlanguage system and an un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explicit and implicit instruction.

article choice;fluctuation hypothesis;instructional models

G42

A

1672-0547(2015)03-0112-05

2015-04-15

裴 涛(1989-),男,安徽无为人,铜陵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铜陵学院校级课题(2013tlxy14)。

猜你喜欢
冠词显性使用率
有无冠词 意义大不同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如何预防磁盘使用率过高?
2018年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为3.97亿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基于服务学习方法提高青少年安全带使用率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探讨
冠词缺失与中介语句法损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