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文学素养 软化中职语文教学

2015-06-23 03:34殷志祥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学中职素养

时下中职语文课程取得了很大成就,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序、高效并不能代表语文学科教学的优质优化。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所谓的“高效”有很大局限性,狭隘地指向“考试”,未能走出应试的“阴影”。众所周知,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的其实还只是“工具性”,而“人文性”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甚至被忽视。学生在语文课上,有没有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有没有得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乃至文学的滋润,有没有变成一个喜欢读书的人,都难以肯定。这样的语文教育教学即使是“高效”的,也仍然是“冷冰冰”的,有时或许是“热闹”的,但其实是肤浅的。语文教师要拒绝“冷冰冰”或者“浮躁虚假繁荣”的课堂,把感情真正融入课堂,锻造充满“诗意”的课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使课堂充溢“诗情”,这样才能在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中,软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过分“科学化”而导致的“坚硬”,充分张扬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对学生心灵起到塑造和润泽作用,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笔者仅以中职语文教学为例,浅述如何通过提升语文教师文学素养,使课堂生发“诗意”,从而软化语文教育教学。

一、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现状分析

目前中职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现状如何呢?首先是师范教育的缺失。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质量下滑,教师的培养过分注重教育教学方法的传授而忽视对师范生汉语言文学基础的夯实,而所谓“教学理论”很多不过是“纸上谈兵”,工作之后还是“从头再来”,在工作实践中“补习”磨练,或失落失败或成熟成功,但是语文教师文学素养这个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痛失了最佳培养时段。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语文教师很多都不是热爱汉语言的人,更谈不上更高的境界——热爱文学。其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各类教师培训活动中,培训内容泛化,没有针对学科特点区别开来。语文教师培训也不外乎是如何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猜测判断考试趋向,解题方法归类分析等等,很少对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加以提升。再次,职业学校语文学科地位偏低,处于被忽视状态,学生语文学科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加上教学评价机制严重不完善,很多教师教学并没有真正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培养目标。于是在中职语文课堂上,就出现了没有生气的刻板讲授,照本宣科或者止步于科学分析。课中对课文进行残忍肢解,课后作业只是抄写词语或答案,考前再一阵死记硬背,教学现状惨不忍睹。语文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激情和生气,最后导致学生丧失对语文的兴趣、对文学的敬仰,培养出一群不喜欢读书,即使读书也是带有极大功利性色彩的“职业者”。这一切对具有一定文学素养甚至热爱文学的语文教师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学生需要更多具有一定文学素养的语文教师。

二、教师文学素养对中职语文课堂的软化作用

关于文学素养的界定,综合各家观点,文学素养一般包括文学理论知识、文学阅读习惯、文学鉴赏水平、文学创作能力等等一些方面。很多著名作家在回忆录中,总会提到对他影响至深的语文(国文)教师。那些语文(国文)教师也许不一定都是学者,但是他们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文学素养极高,对教材乃至文学有着极为深入的理解和炽烈的情感,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现在语文教师又有几人能够达到那种境界呢?

(一)夯实文学理论知识基础,追求高屋建瓴而厚积薄发的境界。汉语文学理论内容丰富,源远流长。教师不但要了解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还要了解时下文学发展状况。比如在教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过去的年》这篇文章时,要对莫言相关文学常识进行介绍,这就必须涉及到“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概念。有的老师只能照本宣科,一句话带过,没有任何拓展延伸,学生也如坠五里雾中。再比如教学徐志摩著名诗篇《再别康桥》时,涉及到“新格律派”这个概念,少有语文老师能拓展延伸开来,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演变过程。只有真正有文学理论修养的语文老师在讲授相关知识时,才能做到不是简单“告诉”学生什么,而是站在一定的高度,通过“感染”、“震撼”让学生把握相关知识。

(二)养成良好文学阅读习惯,博观约取,培养学生阅读趣味,提升学生阅读品味。不少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活中,只关注课本内容,上课无任何延伸或阐发。一般公开课上的延伸拓展也都是预先设置下的照搬照抄,没有源于自己的阅读积累而产生的“灵感闪现”或“信手拈来”。所以当动态的课堂偏离老师“自作多情”的预设之后,有的教师就慌乱失神,不知所措,只能草草收兵,尴尬收场。这还是源于教师的阅读积累不够。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文学阅读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语文教师上课的灵动机变来自实实在在的阅读积累,而语文教师上课时随机灵活的引申例举,会让课堂横生万千风趣和无限魅力。

(三)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使语文阅读教学变“血淋淋科学解剖”为“春雨润物细无声”。以古典诗词教学为例。关于诗歌鉴赏方法和角度,很多教师都是通过对教学活动中练习题答案研究学习积累而来,不是自己原来就把握的。于是讲解诗歌的时候也只是死板地从这些角度出发,忽视了鉴赏诗歌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感情和趣味乃至意境。所谓“诗言志”,没有感情就谈不上诗歌,趣味更是要靠体味和琢磨才能领会到。有些语文教师自己对诗词其实也只做了浅层次的“鉴”,没有达到“赏”的程度。老师对所教诗词没有感情没有感触,是绝不可能真正对诗词做到“鉴赏”,只是客观纯粹科学性解析,这无法使学生真正领会诗歌的内涵实质,最后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老师提供的答案而已。如此这般学生还不如自己读书背书。

(四)提升文学创作能力,助力中职作文教学。老师“下水作文”这个问题早在前几年就成为了讨论的热点话题。然而至今能有多少语文老师能做到和学生一起写作文呢?能够“下水”写出斐然文章显然可以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无比钦佩之情,进而产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连作文也写不完整一篇,还给学生讲授什么写作技巧方法?即使学生相信你讲的作文方法技巧是正确的,但也只是考试技法而已。学生作文沦为纯粹功利性写作,毫无真情实感渗透,毫无深邃思想蕴含,不是真正“人性”的写作。可以肯定,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绝不能不写作、不会写作。

三、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再植和可持续发展

一个语文老师文学素养不够,就需要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进行文学素养的“再植”。一个语文教师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素养还要保持其可持续发展。应该从多层面来不断提升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一)语文老师要自我修炼。除了进行“教育教学法”之类专业阅读之外,还要拓展自己阅读面。从历久弥香的古典文学到时下流行的时尚文字,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到五彩缤纷的外国文学,都要去广泛涉猎,有的甚至要精读。同时还要形成观察社会、自觉写作的好习惯。让读书和写作根植在平常生活中,使自己成为一个阅读者和写作者,成为中华文化文学的传承者。当然这里不是要求语文教师都成为作家,但最低线也应该是个有良好趣味的阅读者和文通字顺的写作者。

(二)学校管理者要大力支持。学校管理者应该对语文教研组的阅读活动加以指导和支持。语文学科教研组活动不能只是停留在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来统一进度、研究课如何上,还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教师提升文学方面的素养。比如成立“读书会”,开展教师读书交流活动,再比如主办专门发表教师文章的校级刊物。另外在硬件上,要保证教师阅览室和图书馆文学类期刊书籍和其他各类图书的藏有量。在考核机制上也要体现对语文教师文学素养提升的评价鉴定。

(三)教育主管部门要善于引领。在组织的各类大型教研活动中,不能只是以“试题分析”“教法研究”为固定唯一的内容。在语文学科的培训活动中更应该加入文学阅读和写作的项目。比如请作家做几场讲座,让语文名师来讲讲个人阅读体验等等。要将语文学科的培训和一般的培训区别开来。或许物理教师不一定要去搞物理发明,了解最新的宇宙学研究成果,但语文教师绝不可能不去了解古今中外文学经典作品乃至时下流行的阅读内容,并能书写出自己的文字。

总之,中职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力求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不但要成为一个有深雅格调、高尚情趣的阅读者,还应该成为一个合格的写作者。教学方法永远都是教育教学的形式,教学文本也只是教育教学的物质载体,只有具备良好文学素养的语文教师才能把这一切调动起来,变成有生气的东西,赋予学生以语言的灵气和生命的润泽,软化中职语文教学,赋予中职语文课堂以美好“诗意”。

参考文献:

[1]金中.厚身强骨 春华秋实——谈教师文学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关系[J].作文教学研究,2007,(11).

[2]王越浪.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文学素养[J].文学教育(上),2014,(4).

[3]孙香芹.让语文教学亮丽起来——教师文学素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学语文,2014,(11).

(殷志祥  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226100)

猜你喜欢
文学中职素养
我们需要文学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我与文学三十年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