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学部制”浅析

2015-06-26 20:08赵菁
亚太教育 2015年16期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

赵菁

摘要: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者们通过推行学部制对大学组织结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以期建立以学术权力为基础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学部作为现代大学采用矩阵式管理制度下的学术共同体,为大学整合优化学术资源,实现学术分类管理,激发基层学术权力,落实“教授治学”提供了一种组织形式和一个管理平台,因而学部制有利于克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弊端,打破院系壁垒,促进新兴学科产生、学科交叉与融合,对大学管理模式优化、资源科学配置共享和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学部制;现代大学制度;学术权力;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234-02

一、学部制概况

大学学部制起源于12世纪中期,曾盛行于欧洲各国的主要大学,历时几百年的实践和发展,至今仍在现代大学中广泛使用。例如日本的东京大学设有法学部、农学部、医学部、经济学部、工学部、理学部等共10个学部;牛津大学设有生物科学学部,法学学部,数学学部,社会学学部,神学学部等16个学部。美国的大学也有类似的组织架构,多称为“学院”(School),如麻省理工学院下设建筑及城市规划学院、工学院、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自然科学学院等6个学院。近年来,国内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十余所大学先后实施学部制改革,旨在理顺高校管理体制,激发基层学术组织创新活力,推动学术力量整合,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如,浙江大学2008年7月开始推行学部制,历时一年,相继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农业、生物与环境,医学等7大学部。

二、我国高校推行学部制的动因

从高等教育的大环境看,国内大学推行学部制的外在动力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1]:(1)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社会需求;(2)服务国家重大科技战略,构筑大平台、承载大项目的科技进步需求;(3)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的要求。

从大学自身的角度来看,推行学部制改革的内在动因则在于我国高校组织存在亟待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第一是规模扩张,组织庞大,单一化纵向管理,不利于新兴产业和交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2]。第二是学科划分过于专业化,学科被不合理分割,阻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影响科研团队的组织[3]。第三是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不协调[4]。鉴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改革者希望通过推行学部制对大学组织结构改革进行有益的尝试,建立以学术权力为基础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笔者在高校的学部工作多年,在实践中对学部制产生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和感悟,故从学部制改革的意义、学部制下的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工作等方面提出几点思考。

三、学部制的重要意义

1.推行学部制,是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跨学科创新人才的要求

徐匡迪院士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学科交叉是正途。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是一体的,人才培养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来进行,跨学科、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应该通过交叉学科或跨学科来培养。

推行学部制,有利于发挥学科优势和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学部作为学术分类管理的平台、教授治学的组织形式和整合拓展办学资源的载体,通过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学科的分化集成,使优势学科进一步增强自身竞争力[5];另一方面,学部制下,通过规范和完善学术机构及其功能,激发基层学术组织自我创新活力和发展能力,鼓励和推动学科交叉,开拓新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6],成为学科交叉的主要学术组织,必将有利于厚基础、宽专业的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2.推行学部制,是现代大学制度落实矩阵式管理的需要

矩阵式管理可避免分权制下部门工作的无序化和分散化,克服大学集权管理下的低效率和处理方式的单一僵化[7],同时能有效地整合大学资源,这种纵向联系和横向交叉互融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对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具有独特的优势。推行学部制,进行合理的学术分类,并以学部作为大学管理体制中的一级组织,其组织结构上的优点有利于解决管理和运行机制中垂直与水平交叉的问题[2],有利于整合优化学术资源,激发基层学术组织创新活力,促进学科之间交叉与融合,实现学术分类管理。

3.推行学部制,是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分离的有效途径

大学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应是相对独立、相对分离,相互渗透,相互制衡,共同作用的。推行学部制,有利于形成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有机分工、合作与制约的协调机制[8],对于明确学术权力的合理主体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学部管理组织架构中,通过建立学术委员会、教育委员会、部务委员会等各种专门委员会,由学部指导和协调学术发展,确保学术权力落到实处。

四、学部制下的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

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因此学部制在将学部定位为学术分类管理的平台、教授治学的组织形式的同时,也將人才培养作为学部的职能或建设目标。如,浙江大学在学部制建设启动之初就明确提出,学部建设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加强人才整合培养,更好地适应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又如,大连理工大学也在其学部制管理中针对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方面的职能专门做了详细的规定[9]。

学部制架构的运行,为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图书、实验室/平台、仪器设备等教育教学资源可实现科学配置、优化整合及共享;二是有利于在学部层面上打造和共享开放的课程大平台、实验大平台和实践大平台;三是学校组织架构与国外高校接轨,为深化学校与国外大学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是有利于在学部层面上推动和实施跨院系跨学部的国际联合培养项目。

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和必然选择。复合型人才培养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因而在课程体系的安排上,同一学科群不同院系的学生需要修读许多共同的理论及实验课程。学校-院系的架构下,在图书资源、实验设备配置和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学院壁垒造成了院系各自为政、交叉分散、重复建设、规模小等弊端的存在[10]。学部制下,可打破以教研室甚至以课程为单位设置实验室的单一格局,结合学科建设和专业规划,搭建跨院系的公共实验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在实验仪器和设备方面,也可集中投资、资源共享、共管公用,形成科学合理、有规模、系统化的实验结构体系。

学校-院系的架构下,学生大量课程学习需要跨学院进行,由于学院壁垒的存在,基础课程重复开设、课程难易程度差别大,授课水平良莠不齐等情况时有出现。学部统筹管理,融合不同院系的优秀师资,科学规划,充分论证,在学部层面上打造课程大平台,实验/实践大平台,学生可以在宽厚的教学平台上选修课程、接触名师。

五、结论

作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创新大学组织结构的实践形式,学部制受到了国内大学制度改革者的青睐并寄予了期望。学部作为现代大学采用矩阵式管理制度下的学术共同体,为大学整合优化学术资源,实现学术分类管理,激发基层学术权力,落实“教授治学”提供了一种组织形式和一个管理平台,因而学部制有利于明确学术权力的合理主体,对于更科学地处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可以发挥推进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工学部)

参考文献:

[1]孙伟琴,大学学部制改革动力机制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2]赖云云,研究型大学学部制探微,知识经济,No.16,2009,pp.137-141

[3]时伟,论学科发展与院系调整,江苏高教,No.5,2007,pp.32-35

[4]邹晓东,吕旭峰,研究型大学学部制改革的动因、运行机制及发展走向,浙江大学学报,Vol.41,No.3,2011,pp.5-11

[5]李玲,高校“学部制”改革探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vol.3,no.2,2011,pp.23-25

[6]陈平,基于学部的跨学科合作探讨,科技管理研究,no.12,2010,pp.87-88

[7]吴志功,构建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推进高校科学发展,中国高等教育,no.7,2009,pp.13-15

[8]钟秉林,张斌贤,李子江,大学如何协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中国教育报,2005.2

[9]大连理工大学学部制管理若干规定(暂行),大连理工大学网站http://office.dlut.edu.cn/Default.aspx

[10]于晓勇,施瑞,基于学部的开放创新DIY实验基地建设,实验技术与管理,Vol.28,No.4,2011,pp.179-181

猜你喜欢
现代大学制度
试论独立学院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路径
关于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探析
现代大学制度视角下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研究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体育教学误区与对策研究
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研究
国际性 历史性 现实性
推进依法治校 依章管理大学
理性审视政府干预与大学自治
大学内部关系性契约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