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涵建设探讨

2015-06-29 21:51冯志宏杨文涛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5年6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内涵高校

冯志宏 杨文涛

【摘要】在高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已成为辅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如何构建本门课程的内涵,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特色文化校园,成为我们课程教学内涵建设探讨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高校 传统文化 课程 内涵 建设

【基金项目】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2014 年度云南省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课题立项项目《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序号20,课题编号14YNYB2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12-02

中华民族正处在一个伟大复兴的前夜,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吸取力量。

——汤一介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洪流中,国家和人民显示出从未有过的文化自信。对于这一伟大历程中的未来主力军,当代大学生们来讲,回到传统,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深嵌于生命之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是高等教育者的重要使命。

从2010年开始,我们在学院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程,经过五年的课程建设,已完成了教学内容的筛选整合,教学团队的建设以及校本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与高职院校文化校园建设》的编写,并由中国铁道出版社于2015年3月正式出版,本学期已在教学中使用。笔者认为,本门课程内涵建设的关键在于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构建。

一、准确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5000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广袤的土地上经过继承发展以及与世界各民族的不断融合,在自然与社会科学、文学艺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以及各地各民族不同的风俗行为等等方面表现出浩如烟海的大气象。然而如贾平凹先生2014年8月3日在“华山论剑·中国精神”陕港澳台两岸四地学者论坛系列活动揭幕式讲坛上的发言指出:严格讲,毛笔、红灯笼、吃饺子、拿筷子这些仅仅是有了一些中华文化的元素,而不是中华文化的原典和精髓。我们认为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才能提纲挈领地厘清中国传统文化的线索,准确把握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按照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的说法,公元前5世纪前后是一个原典文明破土而出的时代,这个时期世界各地几大文明的经典思想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多次飞跃。中国历史称之为春秋战国的这一时期,作为影响中华民族甚至世界多个民族几千年的“轴心时代”,出现了儒、道、墨、法、阴阳、纵横、兵家等“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璀璨的星空至今依然照耀着人类的思想。

其中对中国文化影响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还首推以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思想核心,思想家们严肃认真地探讨了人性、社会、政治,提出自我修养、社会教育、国家治理的途径,表达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追求和“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固的统治之术。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儒家思想在个人修身方面有其独特之处,一是立足中国最深厚的农耕文化拥有无限的亲和力以及广大的受众;二是人人可以参与“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内外兼修,从而达成有礼有序的和谐社会,使“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方式和行为准则成为中华民族士农工商、三教九流代代相传的生命基因。经历了宋代理学的复兴之后,儒学随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逐步走向衰落。今天,随着中华民族重新找回了文化的自信,儒家思想也焕发了新的活力,通过“孔子学院”等形式走出国门,中国人以儒家的进取、和谐文化赢得世界的尊敬。正如拿破仑所说中国只是一头暂时沉睡的雄狮,中华文明也主要因儒家思想得到永久传续,所以汤因比赞叹世界十几个古代文明只有中国古代文明才得到延续。

二、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今天我们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坚定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通过继承传统,深挖传统资源,构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以此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一)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永久基因。

在世界十数个古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只有中华古代文明跨越5000年延续至今,这说明中华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比如中国古老的农耕文化,以自己强大的生产力养育着一代代的生命,实现自身的繁衍和更新;以坦然、内敛、宽广的胸怀包容着世界各文化的融入甚至侵夺,实现自身的强大;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不间断地创造出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百折不挠、薪火相传、接续创造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为自己拥有这样的文化感到自豪!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彼此相认的标志,是中华儿女认祖归宗的道路,是游子出门在外归家的牵引,是傲立世界的定海神针。应该向广大青年学生发出庄严的倡议: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

(二)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提到,在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12个词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传承。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让我们豁然明白,继承传扬中华传统文化,正是今天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正确之路。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可以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扬弃的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清醒看到传统文化中不能适应今天时代发展的内容。比如封建社会受时代局限对国家富强的狭隘理解;比如儒家思想对“民主”、“法治”具有美好的向往而实际带来的却是统治者借“民主”做人民的主子,假“法治”以驭民夺民维护阶级特权的真实。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发展的眼光。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向世界学习,补自身的不足,科学地理解引入“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理念,能够引导人们充分的融入社会创造“平等”和“公正”,而不是采取道家消极躲避的小国寡民思想。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开放的胸怀,世界上一切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勇气以恒久的定力,海纳百川的胸怀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化,丰富5000年一直传承的中国文明,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一定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里得到更持久的继承,更广泛的认可,更璀璨的成果,迎接更加辉煌的未来。

三、借鉴传统构建当代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生动实践

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想,正在健康成长的青年大学生是重要的生力军。大学作为文化圣地,应当承担起传递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的实践平台,成为积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力量的主阵地。

(一)从身边做起,建设有文化的大学校园。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正如专家所言:“文化,对外是国家的名片,对内是民族的灵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从身边做起,在建设自己所处大学文化校园的丰富实践中真切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

大学文化,体现的是学校特色、思想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它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一旦形成,就建立起自身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生活习惯和规范体系。它可以通过各种文化仪式来引导群体成员的行为、心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可以对学校师生员工起到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约束作用,使他们自觉地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明辨是非界限。它的形成、传播和发展,充满着创造活力和创新精神,能激励学生探索奥秘、增加求知的自觉性和解惑的主动性,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今天,建设大学文化校园的首要任务,就是放眼世界学习各所优秀大学的先进文化,立足现实打牢自身所处大学的文化基础,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把国家对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目标与自身大学校园的愿景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学校追求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中引领人;把自身的大学校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教育人;把自身的校园文化氛围融入民族社会的和谐中感染人。真正建设起既有自身特色又与祖国共命运的大学文化校园,建设起与社会同步发展又承担文化使命影响社会进步的大学文化校园。

(二)从我做起,在高校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特别叙写了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110年悠久的历史。这所光荣的学校起源自她的前身——云南蚕桑学堂,首开云南职业教育之先河,见证了晚清的新学建立,民国时期农业职业教育的兴盛;参与了伟大的民主革命、民族独立斗争;经历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文革的磨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变迁。各个时期的烈火锻造了沉甸甸的文化传承,凝聚成了丰厚的文化精神。百年沧桑,风雨兼程,110年来,学校以培养人才为已任,高举科学和真理的大旗,恪守使命,为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老校将以“耕道、养德、理想、开拓”的校训为精神指引,为广大人民的幸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在新的百年焕发青春,展现出新的风采。牢记她的光荣历史,继承发展她的精神传承,是每位师生的历史责任。

社会主义的高校教育要使人人有成才的机会,人人有展示才能的机会,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广大教师应增强使命感,教育青年学生把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好,走好自身文化建设的第一步。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传递本民族、本校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大学生,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大学校园,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做出毕生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汤一介.《我们要有文化上“反本开新”的自觉》N.《北京日报》.2014.5.12

[2]习近平.《青年人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3]崔金赋,冯志宏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与高职院校文化校园建设》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3

[4]云南农职学院《百年诞辰纪念册》G.2004年.内部交流

作者简介:

1.冯志宏(1966-),男,云南呈贡人,云南农职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副教授,院刊主编。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传统文化、校史及校园文化。

2.杨文涛(1966-),女,云南禄丰人,云南农职学院思政部公选课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影视欣赏。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内涵高校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