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手记

2015-06-30 16:18杨扬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5期
关键词:写作学责编温暖

杨扬

近来工作太忙,今年清明就打算不回老家。于是打电话给父亲,父亲说:“没事,别担心,你妈那儿有我去哩!只要我还在,家里什么事你们都不用操心。”顿时我眼眶热热的,噙着眼泪挂了电话,心里一阵温暖,一阵凄凉。温暖自是不必说,凄凉的是“我还在”三个字,这是人感知到自己的生命走向暮年才会说的话,温暖又悲壮地证明着自己残存的能量。同时这三个字也让我有了一种牢牢的抓地感,虽漂泊在外,那栋老房子前,总有个孤单的身影为我守候。如若我连他也失去了,那我与故乡这座小城还有什么联系,我的根又在哪里?

因此,本期想谈谈“根”这个话题。所谓“根”,诗意地说就是“不论我停留在哪片云彩上,我的眼都投向你”。最近几个事件,看似毫无关联,其实都与今天的话题有关。

前段时间,《平凡的世界》热播,我也变成了追剧一族,尽管早就看过小说,打着电筒通宵阅读的激动至今记忆犹新。这部并不被当时文学界看好的小说,成了激励过千万人的经典,我想正是因为“平凡”二字。你平凡,我平凡,大家都是平凡的芸芸众生,你我他都扎根在一地鸡毛的平凡生活中,渺小地生活着,不懈地奋斗着。

今年秋季全国高中将迎来首套国学教材,包含《道德经》《论语》《孟子》等。这套教材的全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显而易见,这是一种传統文化的回归,说得更深一些,是对民族之根的追寻。犹太人在不断的颠沛迁徙中创造并传承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他们没有自己的国家,没有相对固定的领土,这都不要紧,民族文化的根使它的子民紧紧相拥,艰难却又骄傲地生存于世。而缺少民族文化根基的民族,必定会像浮萍,飘飘荡荡,不知走向何方。

大到民族,小到个体,都是如此。到明年,我们的杂志创刊就整整60周年了,这对于一本杂志来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1956年,新中国第一位写作学教授朱伯石创办了《语文函授》,1978年更名为《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个甲子的风雨历程,主编和编辑换了一拨又一拨,栏目改了又改,唯一不变的是为语文教育改革服务的理念,这就是我们的根。

对农民而言,土地是根;对工人而言,产品是根;对母亲而言,孩子是根;对老师而言,学生是根;对作家而言,创作是根;对国家领导人而言,人民是根……对你而言,你的根是什么?

猜你喜欢
写作学责编温暖
温暖冬夜
改革开放时代的写作学
——《当代写作学40年(1980—2020)》序
高校写作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路径
文章学、写作学与文艺学的辨证
温温暖暖
爱·温暖
Optim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rotein C-terminal labeling by carboxypeptidase Y
一颦一笑
论当代写作学后现代走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