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县级广播电视新闻宣传

2015-07-01 10:49方维林
科技传播 2015年8期
关键词:新闻宣传广播电视广播

方维林

晋宁县广播电视台,云南晋宁 650600

因县级广播电视台直接面向农村基层,在新农村建设中,县级广播电视台应该做贯彻“三贴近”原则的楷模,发挥自身具有的讯号的封闭性、距离的贴近性和运作的灵活性等特点,旗帜鲜明、一路领先地贯彻“三贴近”原则,精办节目、栏目,把县级广播电视台真正办成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成为基层干部群众可亲可近、知寒知暖、值得信赖的知心朋友。

1 县级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的现状

县级广播电视台就在农民群众的“家门口”,身处农民群众之中,与农村群众朝夕相处,在整个舆论宣传中具有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的近距离优势,理应成为扎根农村土壤、汲取农民文化、面向农业、深入农村、服务农民,特色鲜明的基层媒体。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县级广播电视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职能的有效发挥。关系到“喉舌”功能和“桥梁”、“纽带”作用体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基层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干群关系。

然而,毋庸讳言的是,目前许多基层的干部群众对家乡“自己的电视台”的关注越来越少,不爱听、不爱看、甚至反感县级广播电视新闻的人越来越多。究其原因,那就是在县级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中普遍存在着一批与“三贴近”原则背道而驰的新闻,空洞、枯燥、教条、呆板,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归纳起来讲,县级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中“四多”和“四少”的现象较为突出,严重地影响着新闻舆论的引导水平。

“四多”可以概括为:会议多、口号多、套话多、领导镜头多。“四少”反映的是:群众关心的事件少、鲜活的事物少、优秀的作品少、寻常百姓的镜头少。不论是“四多”还是“四少”,其实质就是县级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距“三贴近”原则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让大量鲜活的、最能反映基层生产、生活的新闻与采编人员失之交臂。

2 县级广播电视台应当做贯彻“三贴近”原则的先锋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需要上下一心、步调一致、持之以恒地为之努力奋斗。就基层广播电视行业而言,如何以新标准、新面貌、新风格、新水平、新作品出现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用影像记录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发生的每一个新变化,成为了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针对县级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中存在的不足,县级台应该从这么几个方面来改进新闻宣传工作,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和质量。

一方面要切实改进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

从现有的情况看,观众不爱听、不爱看县级广播电视台新闻的原因,就在于一些采编人员只会停留在枯燥的报道内容和呆板的报道方式上。整篇报道不是生硬的“新闻语言”,就是领导人关于“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之类的所谓“重要讲话”。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却言之草草,含糊不清。

不能责怪观众。试想,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新闻”,究竟能把几个人的目光吸引到电视屏幕上来?

作为天天与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的县级广播电视新闻记者,最有条件从街谈巷议、家长里短中收集信息、发现线索,并用自己敏锐的“新闻鼻”和“新闻眼”,从中提炼出新鲜的、反映群众生产生活的好新闻来,再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以具有本土地方特色的画面及时传播出去,说身边的大事小情,谈周围的人情世故,让基层的普通群众也能成为电视荧屏中的“常客”,提高普通人群对新闻报道的关注度,从而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让“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1]。

笔者认为,在改进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的工作中,应坚持基层广播电视台新闻宣传的“平民化”。而要实现广播电视新闻的“平民化”,不妨从“农民作家”赵树理那里寻找最好的答案。认识了赵树理和他的“山药蛋”派以后,我们基层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每一名从业人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就能准确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了。

赵树理,一位熟悉农民的艺术家,一生致力于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创作了许多适合农民口味和兴趣的优秀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从这些写农民、写给农民看,散发着阵阵泥土清香的作品中,从“那新颖、健康、朴素的内容与手法”中,我们看到了“新的天地,新的人物,新的感情,新的作风和新的文化”。[2]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发生的前所未有的新变化。

坚持“平民化”,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缘事说理,充分体现贴近生活与面向时代的统一,不仅能增强新闻报道的启迪和激励效应,还能在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中,给荧屏带来一种清新愉悦之感、耳目一新之感,产生较好的社会效果。

另一方面,提高县级广播电视台新闻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工作。

党的几代中央领导人历来都高度重视新闻工作者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学习的问题,强调“要向群众学习”[3]“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宝贵经验、丰富知识、生动语言,努力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新闻工作者”[4]。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基层的新闻工作者要学习掌握和不断改进的东西非常多。“文风”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依靠视听效果来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的工作,“文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作效果。时代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拓宽了。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扩大新闻节目的信息含量成为宣传工作能不能受到人们关注的关键问题。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结合实际,切实改进“文风”,多用群众的鲜活语言、多体会群众的深切感受,写出受群众欢迎的报道来,提高舆论宣传工作的引导水平。毛泽东提倡的风格是“要尖锐、泼辣、鲜明,要认真地办”,并强调“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5]在革命时期需要这样的风格,改革与建设时期同样也需要这种风格。

再一个方面就是,县级广播电视台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要再次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地位。

作为国家最基层的台,县级广播电视台要牢记自己和群众“面对面”的位置,要正确、合理地处理好“喉舌性”与“贴近性”的关系,在充分发挥好“喉舌”作用的同时,注意把新闻发布、信息传播、社会教育、文化娱乐、视听服务、应急应变等方面的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同时,办群众爱听、爱看的节目,让宣传工作时时刻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坚决杜绝简单机械地照抄照搬、空洞无物地讲大道理、板着面孔地“教训人”等工作方式,在群众中树立起各级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密切干群关系,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提高县级广播电视台的办台质量,更好地发挥出广播电视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实效。

所有成功媒体的必经之路在于“三贴近”,县级新闻媒体更不例外。

[1]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2]郭沫若.〈板话〉及其他.

[3]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4]江泽民.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

[5]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猜你喜欢
新闻宣传广播电视广播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新媒体背景下的人大新闻宣传
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方法的创新实践
企业电视新闻宣传的思考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