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现实主义视角下的欧茨短篇小说研究
——以《鬼魂出没——怪诞故事集》为例

2015-07-01 02:46吴光蔚
文教资料 2015年8期
关键词:欧茨比尔小说

吴光蔚

(广西财经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心理现实主义视角下的欧茨短篇小说研究
——以《鬼魂出没——怪诞故事集》为例

吴光蔚

(广西财经学院 文化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有“哥特小说女王”之称,她的短篇小说集《鬼魂出没——怪诞故事集》曾获1995年世界最佳幻想作品集,里面既有经典的鬼故事,又有令人心寒的心理恐怖小说。国内外对这部小说的研究极少,有的只是节选其中一两篇对其主题进行简单阐释。本文从心理现实主义出发探讨这部小说中反映的当今美国社会的“心理现实”。

欧茨短篇小说 心理现实主义 《鬼魂出没——怪诞故事集》

对于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来说,“心理”和“现实”这两个内涵是一个不可分割、互为补充的整体。小说一方面着重描写和分析人物内心活动和意识细微曲折的变化,从而把真实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另一方面心理现实主义强调小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认为人物的主观情感的波动起伏应该和客观现实的变化发展相一致。自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人类社会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然而金钱物质的满足背后带来深刻的社会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冷漠、道德信仰的缺失、金钱万能主义的盛行和物质欲望过分膨胀,等等。看似平静的日常生活实际上危机四伏,欲望和罪恶无处不在,这是当今美国社会的“心理现实”。

一、家庭暴力

提到欧茨就不能不提到“暴力”二字。在大多数作品中,欧茨更多地关注美国当今社会人们的心理问题和两性关系,并以此为切入点反射人性的阴暗面,她的作品中充斥强奸、乱伦、谋杀、虐待儿童、堕胎、自杀等悲剧且暴力的故事。虽擅长描写暴力,但欧茨并不沉迷于暴力本身,她更关注暴力背后的社会原因。她想告诉读者,当今美国社会的现实对普通人来说是悲惨的,暴力往往作为一种极端的手段发泄人们心中被现实所压抑的情感和受创的心灵。

《鬼魂出没——怪诞故事集》的十六个故事中,有四个是描写家庭暴力的,认真研究后不难发现这四个故事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女性通常是家庭暴力的牺牲者,身心俱损,万念俱灰,绝望的她们只能诉诸暴力找到出口。

在短篇小说《模特》中,女主角希比尔是一位17岁的少女,从小就失去父母,两岁零八个月开始就和姨妈居住。一天,一位素未谋面的斯泰尔提议她做他的模特。斯泰尔先生对希比尔非常慈祥和慷慨,等他们彼此熟悉之后,斯泰尔先生开始询问她家里的事情,这引起希比尔的怀疑,她感觉到那从未见过面的父亲回来了。当她把她的疑问告知姨妈时,得到的答复是她的父母因为酗酒驾驶的游艇翻船了,双双遇难。而希比尔却不相信,她决定自己找到答案。希比尔趁着姨妈不在家翻找了她的私人文件,结果发现了一张新闻简报。原来她的亲生父亲在快艇上开枪打死了她的母亲,把她的尸体扔到了湖里,他自己企图开枪自杀未遂,只是头部严重受伤,被定为二级谋杀罪,被判处监禁十二至十九年,这个发现对希比尔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希比尔满怀孩子的愤怒,无法形容的哀伤,作为女儿,她想不通——为什么,为什么!这个名叫乔治·康特的人要使用暴力,把一切都毁了”。第二天,她瞒着姨妈,拿上她父亲送给她的羊羔皮坤包,装进一把磨得最锋利的尖刀,上了那辆她称为“灵车”的黑色豪华轿车。“一时间她的脑海一片空白。她也许是站在高高的跳台上准备纵身往水里跳,不知道会跳到哪里去。但她不能后退”。故事到这里结束了,但读者都能猜到结局如何。作者在故事的一开始就对斯泰尔先生的身份留有悬念,随着希比尔对自己身世调查的深入,斯泰尔先生的真实身份和她尘封已久的家庭悲剧也一一得以解答。

年轻的希比尔是家庭暴力的牺牲者,她父亲的妒火在酒精的影响下导致无法挽回的家庭悲剧,她憎恨父亲,是他的暴力行为剥夺了她原本幸福的家庭生活。在强烈的爱与恨情感的驱使下,希比尔做出的行为便不足为奇,生活中的爱恨情仇往往以家庭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这个故事中,欧茨并没有描述任何暴力的场面,她使用新闻剪报这种相对客观的形式向读者展现这一家庭悲剧的主要经过。

《预兆》是一个关于家庭暴力的故事。帕克森家的长子奎恩是在当地是个有钱有地位的人,可是私底下他暴虐成性,经常殴打妻子和孩子。他的弟弟维特尼虽不如哥哥成功但心地善良,十分同情嫂子艾伦。维特尼从不敢贸然登门拜访,但是在圣诞节前的星期四,他有个不祥的预兆,一整天都惶恐不安。他担心奎恩可能失去控制,将艾伦打成重伤,甚至连他那几个女儿都不能幸免。于是他鼓起勇气开车前往哥哥的豪宅,惊奇地发现哥哥不在家,嫂子和几个侄女神色异常。空气中一股“潮湿、酸甜、倒胃的气味”,使他联想到小时候露营时见到过的杀鸡的情景。“厨房里凡是空着的地方,包括厨房中间那块切肉的案板,都堆满了大包小包和礼物包装纸、彩带、地址标签”。她们欢快地告诉他,明天全家就要出国旅行,今晚正忙着为大家包装圣诞礼物。最后维特尼带着她们给的圣诞礼物放心地离开,她们嘱咐他千万不要在圣诞节前打开。故事就这样结束,但留给读者无数个恐怖的悬念:到底奎恩在哪儿?那些圣诞礼物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当奎恩的家人打开盒子的时候,等待他们的是惊喜还是恐惧?所有疑问只能留给读者想象。

小说中希比尔和艾伦的遭遇在当今美国社会已不算新闻,家庭暴力使女性长期生活在恐惧之中,除了像沉默羔羊般默默忍受外别无他法,逐渐丧失追求自由和自我的动力。可人的忍耐终究是有限度的,受害者转变成为施暴者。欧茨独特的天才在于她准确无误地忠实地传达人物的心理状态,并她笔下人物极其私人化的经历与更广泛的美国生活的现实联系起来。通过作者对人物内心的剖析,读者可以看出作者对受害者的同情,同时也反思悲剧背后的深层社会原因。

二、现代人之间的疏离与孤独

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孤独也是欧茨偏爱的主题之一。《宾果老板》中的女主角没有朋友、没有社交生活、毫无异性经验,为了得到一点点的爱和关心不惜付出任何代价;《玩偶》里的成功的女知识分子为了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生存下来,无意识地将自己分割成“私下的自我”和“公众的自我”,导致人性的扭曲。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无论你事业上多么成功、物质上多么富裕,你永远都无法摆脱现代人最大的噩梦——孤独。

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孤寂这一主题在短篇小说《失明》中得到最充分的展现。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与朋友格格不入、对丈夫满腹牢骚、离群索居、孤独无助的老太太,她与丈夫的关系不佳,很久都没有用正眼瞧过彼此。他们当初卖掉房子,搬到偏僻的乡下,与其说是让丈夫有一个研究学问的安静环境,不如说是她想逃离现实中不顺心的种种:烦心的朋友、不孝顺的子女。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家里停电,丈夫突然去世。此时屋内一片漆黑,到处潜伏着危险,外面世界也没有光明,此时她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失明。陷入孤立无援的绝望之中,老太太把自己锁在黑暗的地窖中,平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

作者平静地叙述生活的细节,却给读者一种不可名状的窒息感。风雨交加的夜晚,突然发现自己的老伴死在床边,无依无靠、周围漆黑一片,光是想象这个场景就已经叫人毛骨悚然。老太太说自己的生活比这夜晚还要漆黑,作为一名强壮、务实、有见识的家庭妇女,她为家庭付出了一切,结果却换来了什么?丈夫是个顽固的老学究,自私自利地要求卖掉学院的房子搬到偏僻的农场;女儿们很少来往,对老太太的苦衷常常持不理解的态度;仅有的几个朋友也相处不好,搬家之后更是断绝往来。故事主人公的种种遭遇告诉我们,在物质极端丰富、科技极度发达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发疏离,孤独感如同噩梦一般笼罩着每一个人。

三、父权社会下女性的生存困境

虽然欧茨本人声称对女性主义不感兴趣,她的作品里却大量反映当今美国社会里女性的生存困境和生活悲剧。欧茨的作品侧重反映美国中下层人的生活,善于以女性的审美角度,表现对弱小人物、尤其是受尽苦难和屈辱的迷途女性命运的同情和关切。通过探索她们精神蜕变的社会原因,抨击美国社会对妇女的歧视和重压,指出当代美国妇女面临的困境,并对迫害女性的传统观念提出质疑和抗议。

《鬼魂出没——怪诞故事集》16个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天真无邪、涉世未深的少女;单身、成功的女性知识分子;饱经磨难的单身妈妈;受过良好教育、受制于传统观念的郁郁寡欢的贤妻良母。欧茨指出,除了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沉重的家庭压力之外,美国的女性还要面对来自男性的家庭暴力的威胁。如《预兆》里的女主人公艾伦,一位美丽、受过良好教育的妇女,为了扮演好好妻子、好母亲的角色,自愿放弃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成为丈夫的附属品。欧茨强调,女性若想摆脱困境、追求自我实现,必须独立自主、追求事业、不做男性的附属品。单身妈妈的坎坷命运是欧茨偏爱的主题,她们被男性抛弃,饱受社会的歧视,承受着独自抚养孩子的经济和心理压力,不被家人和朋友理解,所有这些对一个单身妈妈来说都太沉重。欧茨指出,除了自身的弱点之外,她们的悲惨命运都是由男性的不负责任和残忍造成的。欧茨笔下的另一种女性与前面的两类女性完全不同,她们是独立、成功的知识分子,对男性毫无兴趣,婚姻也不在她们的考虑范围之类,换句话说,就是当代独立女性的典范。没有家庭的和男性的束缚,她们的生活就过得无忧无虑了吗?《玩偶》里的女主角弗洛伦斯是一个文科学校的校长,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她必须比一般男性更努力工作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在公众场合,她是自信、成功的完美女性;在私底下,她犹豫不决、精神脆弱、容易陷入恐慌之中。她的遭遇告诉读者,无论表面上多么成功,在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女性仍然很难立足。社会的偏见和激烈的竞争使得女性很难发挥自身的能力,或者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要真正实现女性的独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欧茨通过塑造以上几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反映女性在父权社会在的生存困境。她指出女性的不幸主要来自对女性抱有根深蒂固偏见的社会、来自女性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来自父权社会体制下的家庭关系和婚姻制度。除了指出父权社会对女性的迫害之外,欧茨还不忘对女性自身进行分析并指出她们的弱点和缺陷,旨在激励女性同胞们自信、自尊、自强,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

[1]蒋慰慧.欧美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及其技巧.小说艺术谈,2005(1)76-80.

[2]李伟.“哥特小说女王”笔下的当代众生相.外国文学,2009(1)94-97.

[3]刘飞兵,杨华.欧茨小说中的女性主义意识.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121-124).

[4]乔伊斯·卡洛尔·欧茨.鬼魂出没:怪诞故事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5]张怀久,蒋慰慧.追寻心灵的秘密:现代心理小说论稿.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欧茨比尔小说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
欧茨的成长、记忆与思考
——评欧茨的成长回忆录《逝去的风景》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吃书的狐狸
论欧茨小说《他们》中的心理现实主义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