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的度母》中琼芨白姆人物形象分析

2015-07-05 00:37路璐
2015年52期
关键词:被动历史情感

路璐

摘要:《复活的度母》是一部蕴含历史风云变幻和女性个人生命体验的小说,小说将两位主人公琼芨白姆和茜洛卓玛放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让母女两代人的生存状态在时间和空间上交错呈现,让我们看到了两代藏族女性共同的挣扎。本文将主要从历史、情感和精神三方面对母亲琼芨白姆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历史;柔弱;情感;被动;精神困境

早期的西藏当代小说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例如益西旦增的《幸存的人》和降边加措的《格桑梅朵》,这些小说都是从正面对西藏几十年来发生的巨变进行描写;第二类是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例如扎西达娃的《西藏,系在皮扣上的魂》,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这些小说大都吸收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在叙事形态和时空处理上有着鲜明的特点。进入新世纪以后,西藏当代小说的发展取得了空前繁荣,次仁罗布、白玛娜珍、格央等一大批优秀作家开始关注本民族的发展历史和生存现实。白玛娜珍作为西藏当代文坛杰出的女性作家,她的两部长篇小说《拉萨红尘》和《复活的度母》都是以生活在拉萨的藏族女性作为描写对象。其中,《复活的度母》作为白玛娜珍后期创作的小说,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她将叙事中心聚焦在了两位身处于不断变化的时代中的女性形象,将琼芨白姆和茜洛卓玛两代人的生命历程和生存现状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看到了身处历史角隅的当代藏族女性的情感困境和精神状态。

一、历史角隅中柔弱的女性

琼芨白姆作为上一代藏族女性的代表,她的成长历程与西藏这片土地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息息相关。幼年的琼芨作为希薇家族娇贵的二小姐,她享受着身边亲人们无限的宠爱,在象牙塔里度过了自己幸福的童年生活。西藏和平解放后,十六岁的她面临家产没收,沦为普通百姓的境遇,她选择了毅然决然地出走去寻找新的生活道路。此时,琼芨的性格是非常刚烈的,她留给希薇庄园和读者的是一个倔强离去的少女的背影。琼芨经过几天的奔波,她终于找到了只有一面之缘的刘军,并与那些流落街頭的乞儿一起被收留在了农场,后又被推荐到内地的民族学院上学。远离故土后的琼芨像一朵脆弱的没有根的水莲花,在这里她先后与藏族同学巴顿和自己的语文老师雷恋爱。随后在全国浩浩荡荡的反右运动中,因为与雷偷尝禁果,怀孕的琼芨在被堕胎后回到了拉萨,雷也被扣上“强奸犯”和“反动右派分子”的帽子而流放到边远地区被劳动改造。回到拉萨的琼芨在与巴顿意外重逢后,两人旧情复燃,很快就结婚生子。琼芨的生活也许本来应该这样平静地幸福下去,但此时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来了,琼芨与巴顿由于分属不同的对立阵营而被迫分分居,夫妻二人也渐行渐远。在洛桑闯进琼芨的情感世界后,因为琼芨以前是庄园主的身份被披露,洛桑受到牵连被撤职从而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此后,事业不顺的他开始对琼芨和孩子失去了耐心,两人的婚姻生活也并不幸福。

白玛娜珍没有正面去写重大历史事件,而是掀开历史的一角,让我们看到琼芨这样身处历史角隅中柔弱的女性。她一次次努力挣扎,却又被历史的潮流推搡着行走,从而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在一次次的历史风云变幻中,琼芨也从最初倔强的女孩,到失去了和命运抗争的力量再到被打磨成一个学会忍受的女性。

二、情感世界里被动的女性

社会重大事件固然影响了琼芨,使她不能完全把握自己的命运轨迹,但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却感受到琼芨的痛苦更多来源于她的情感和婚姻生活。琼芨从最初被全家人关爱的少女到孤身一人生活,这种生活环境的改变使得她内心渴望呵护和关心的情感需求是非常强烈的。与巴顿最初的恋爱对琼芨来说是非常美好的,琼芨离家后封闭的内心也逐渐被打开。但随着巴顿的毕业,她的语文老师雷代替了巴顿的位置陪在她身边,琼芨便又沉醉在雷的爱情里,享受着雷带来的温暖和安全感。退学返藏后,琼芨与巴顿结婚,受政治运动的影响她与巴顿聚少离多。而此时洛桑又闯进她的生活,因为怀孕的原因,琼芨又被迫与巴顿离婚与洛桑一起生活。可以看出,琼芨内心对爱是非常渴望,她需要有人陪伴在她身边给她关爱,但她自己却又缺乏主动追求的能力,一直处于被动接受情感的地位。与巴顿恋爱因为巴顿喜欢她,与雷恋爱,因为雷写给她绵长的情诗表白,与巴顿和好是因为巴顿的主动,与洛桑在一起也是因为洛桑的刻意接近。

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群体在社会上一直属于“失语”状态,她们不能自主选择婚姻和爱情。直到五四以后,在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下,才出现出走的“娜拉”们自主去追求恋爱自由。但事实上,直到今天,女性也是自幼就被教育要懂得矜持和自重,女性在面对情感关系时,仍旧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主动的角色大多数时候都是由男性来扮演。我们在白玛娜珍的描述中,就很少看到琼芨主动地向男性示好,大都是琼芨身边的男性主动来接近她。琼芨在后来一个人生活时,丹竹仁波切活佛给了她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帮助,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琼芨的痛苦。此时,琼芨的情感世界开始苏醒,她开始主动追随活佛的脚步,表露内心对活佛虔诚的爱。但活佛最终远走印度修炼佛法,琼芨最后的追求也幻灭了,她也由此堕入了精神困境的泥淖中。

三、寡居女性的精神困境

老年的琼芨在经历了几次情感和婚姻的失败后,逐渐把内心的情感寄托到了儿女身上,在面对家庭生活时也逐渐表现出一种精神上的病态。尤其当面对儿子旺杰和黛拉的婚姻时,琼芨的表现更像一位精神病患者。现代文学史上也有这种类似琼芨的形象,例如曹禺话剧《原野》中焦母的形象,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形象。精神心理学上曾将她们的这种行为表现称为“寡居者的护犊心理”,这种心理会随着寡居的时间越长而表现的愈加明显。焦母的丈夫去世较晚,她寡居的时间并不长,她的行为表现就不似琼芨和曹七巧那样强烈。曹七巧嫁过来时丈夫就体弱多病,她对丈夫也毫无情感可言,丈夫去世后的寡居生活在她的生命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如果说焦母属于轻度患者,曹七巧属于重度患者,那么琼芨则介于两者之间属于中度患者。琼芨骗儿子回家住与曹七巧让长白烧大烟如出一辙,她们都将儿子作为她们情感生活的寄托,与儿媳争夺儿子的所有权。琼芨是受过教育的,她的抢占行为不似曹七巧那样无所顾忌,更多是扮演弱者来赢得儿子的同情。在儿媳出院回家修养的阶段,琼芨在幽暗的环境里逼黛拉听自己控诉过去和现在,让黛拉在惊恐和窒息中挣扎,并最终导致黛拉流产。儿子在场她可以表现的若无其事,忙着做饭和打扫卫生,当儿子不在时,她就对儿媳黛拉进行精神戕害,这些行为显然不是一个正常母亲应有的行为。在琼芨的世界里,与她有关的男人们最终都离她而去,只有儿子旺杰这个男人才真正为她所有,她对黛拉的所作所为其实是一种报复,报复她曾抢走了旺杰的爱。琼芨这样一位寡居的女性是可悲的,她因情感生活的失败继而坠入无边的精神困境,并把自己的一双儿女也拉入同样的困境。所以在白玛娜珍笔下,我们看到了相杀相爱的一家人,他们每个人都渴望爱,又害怕失去爱,所以他们挣扎着,用互相伤害的方式来获得爱。

四、结语

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思考依旧是许多女作家笔下的命题,白玛娜珍也不例外,她塑造的琼芨白姆的形象,与现当代文学中许多女性形象有着惊人的相似。女性应该怎样走出生命的泥淖,摆脱弱者形象和被动地位,以何种方式实现“女性的突围”依旧非常值得探讨。(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李佳俊:《解读<复活的度母>》,西藏文学,2006.04期。

[2]胡沛萍:《当代藏族女性汉语文学史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07

[3]白玛娜珍:《复活的度母》,作家出版社,2007.11

[4]吉米平阶:《藏族女性的心灵秘史——评白玛娜珍<复活的度母>》,西藏文学,2008.07期

猜你喜欢
被动历史情感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主动句都能转换成被动句吗
第五课 拒绝被动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