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玉琴:治沙人写书

2015-07-07 18:11杜尚儒
新西部 2015年6期
关键词:靖边县江波种树

杜尚儒

2002年3月,《新西部》发表摄影报道《一个治沙者的日常生活》,第一次将镜头对准治沙英雄牛玉琴。当时,本刊记者这样写道:“牛玉琴的收获不是可称可算的粮食,而是一个世界,一个改变了天、改变了地、改变了人心的世界。”

2004年,由《新西部》发起和组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国西部大开发五周年系列回顾暨新西部高层论坛活动中,经西部主流媒体联合评选,牛玉琴荣获“西部大开发杰出贡献奖”。

时隔十一年,当本刊记者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小村庄再次见到这位闻名世界的治沙女英雄时,她的事业已经由儿子继承,而她自己则有了新的梦想。

“去金鸡沙村找谁……老牛啊?顺着这条路一直走就到了,这条路就是老牛修的。”

牛玉琴是当地的名人,无人不识,大家都喜欢叫她老牛。4月26日,记者来到陕西省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但不巧牛玉琴外出了,第二天才能回来,家里只有80多岁的婆婆和保姆。

当地司机说,再往北七公里就是老牛家的林场,那是牛玉琴当年治沙种树时在沙窝子的住处。于是,记者调转车头继续向北,来到了传说中的“加玉林场”。

接 班

加玉林场是以牛玉琴和她的丈夫张加旺两个人的名字命名的,林场的负责人是牛玉琴的三儿子张立强。张立强告诉记者,在他们兄弟三人中,他算是真正接了母亲的班。

张立强正准备到工地去,他邀请记者和他一起到林区参观。林场里,牛玉琴当年住过的三间砖木结构的简易房早已没有了踪影,眼前是一排10多间宽敞的平板房。房前停放着推土机、拉水的汽车、拖拉机等机械设备。

张立强是科班学林业的,从省林校毕业后,最初在榆林的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工作,现在的身份是绿源治沙公司总经理。张立强说,他虽然在母亲的治沙基地工作,但还是治沙研究所的人,是单位派他来到这里协助和指导林场工作的。他当初读林业这个专业,就是受了母亲的影响。

张立强说,现在种树比母亲当年种树已经先进了很多。过去主要靠肩扛、驴驮,一天也种不了多少。现在,种杨树和沙柳,一个人一天可以种几百株到一千株;如果是樟子松,要慢一些,一天一个人能种植100株到200株。

“运送树苗有大型拖拉机,浇水有拉水车,修路有推土机。这条路就是我早上刚推出来的,技术还不太好,推的还不是很平很直,起码车能开进去了。”张立强驾驶一辆四驱斯巴鲁轿车,他说林区像这样的路有五六条,都是种树开出来的。

张立强主要是来检查种树情况的,在林区深处的沙地里,有10多个民工在栽树。树苗是50公分左右的樟子松。张立强一边安排新的工作,一边不时地停下来指导新来的民工栽树:“把上面的一层干沙刮掉,坑尽量挖深一点。这个地方太稀,再密一点。”

这些民工有来自陕西渭南市的,也有来自靖边县和相邻的横山县的。张立强说,最多时有30多个民工,这个季度计划要完成种树8万棵。

辉 煌

第二天,从县城回到村里的牛玉琴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66岁的牛玉琴看上去气色不错,身板硬朗,声音洪亮。张立强说,母亲去年做了手术,耳朵听不见了,要和她说话只能写在纸上。

1985年,牛玉琴开始和丈夫种树治沙,那时候国家鼓励家庭承包荒山沙漠,治沙造林。

当初怎么会想到要治沙种树?牛玉琴说,那也是环境逼得没有办法了。她家在村子的最北边,再往北就是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出门是满眼的黄沙,当时就想着多栽些树,让地里多收点庄稼。

张立强告诉记者,母亲当年只是想把树种活,做一件让村里人看得起的事情。他们家从爷爷那一辈才迁到这个村子来,是“外来户”,没有啥地位,人们都看不起。

牛玉琴的丈夫和公公先后在1988年和2008年离开了人世,但牛玉琴并没有放弃她和丈夫的梦想,继续带着一家人在沙漠里植树。她的事迹传开后,感动了无数人。

据张立强介绍,自父母三十年前在这片沙地上种树至今,总共种了将近3000万棵树。3000万棵树是个什么经济概念?张立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株50公分的松树苗不到10元钱,长到五年后能卖到30元。再往后,每过五年它的价值翻一倍。

记者粗略算了一下,五年过后,牛玉琴家承包的这片林子价值将近亿元。张立强说,治沙种树也是一项绿色投入,相当于在沙漠里存钱,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也可以致富,只是见效慢,投资比较大。他家三十多年来,自垫资金至少有800万元,还向国家贷款200多万元,仅购置这些机械设备就花了二三百万元。

张立强指着自家承包地外面一片未经治理的沙地说:“你看这两边的沙子有什么不一样?”记者注意到,没有治理过的沙丘光秃秃的几乎啥也不长,而治理过的这一边颜色明显不同,尽管树木很稀疏,但毕竟能看到绿色,地上还有草,沙子看上去也不那么刺眼。

张立强说,这一带过去和那边一样,一棵树都没有,“你看到的树都是我们栽的。你过来时看到路两边那些树,都是我妈和我爸前些年种植的。现在环境也大大改善了,晚上开车经过,时常能看到兔子、狐狸等小动物。”

影 响

1993年10月15日,牛玉琴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拉奥博士奖”。该奖是专门授予在改造人类生态环境方面有突出贡献者的,当年全世界只有三人获此殊荣。牛玉琴这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妇女一下子成了国际名人。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5年起,牛玉琴先后获得包括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联合国“拉奥博士奖”在内的86项国际、国内表彰奖励,先后受到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并且当选为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牛玉琴的影响下,榆林的企业家和社会各界捐资480余万元,修成了靖边县东坑镇至金鸡沙村12公里长的三级公路。2004年12月5日,靖边县专门举行了隆重的公路竣工仪式,这条路被命名为“望青路”,是靖边县第一条通村公路。而当地人习惯把它叫做“老牛修的路”。

牛玉琴还多方筹措资金在村上建了一所小学,学校的名字从她和丈夫名字中各取一个字,叫“旺琴小学”。

牛玉琴说,过去种树没有人支持,没有人理解,现在很多人都跟着她开始承包荒沙治沙造林了。记者从靖边县林业局办公室主任赵峰那里了解到,靖边县上万亩的治沙专业户还有好几个,比如金鸡沙90多岁的郭成旺老人、龙洲镇的李生强、坚持植树十几年的退休教师齐军祥等,在当地都比较有影响。

采访中,一位来自四川的大学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位学生叫江波,正在四川某大学读大一。上小学时,江波从电视上看到治沙劳模牛玉琴的事迹后深受感动,大学一年级时,他毅然选择休学一年来到榆林,自愿到牛玉琴创建的林场工作。

在林场,江波和民工同吃同住,虚心向张立强请教。“我是想用我学到的知识,通过互联网开展植树公益活动,让愿意植树的人通过网络捐钱,工作人员在陕北利用善款购买树苗植树。条件成熟后,也可与旅行社合作,发展一条毛乌素沙漠旅行的线路,游客到了那里,可以义务植树,丰富旅行的意义。”江波的思路,或许能给加玉林场带来另一条全新的发展模式。

“牛玉琴是我的偶像,我也希望像她一样做个治沙英雄。”江波很认真地说。

写 书

记者问牛玉琴:现在还种树吗?牛玉琴说:“我还想去种树哩,但儿子不让去。”

不过,牛玉琴说,她现在很高兴,三儿子接了她的班,她和丈夫的事业后继有人了。

牛玉琴告诉记者,儿子比她干得还好,毕竟是科班出身,懂技术懂科学。“树种也多了,不光是杨树、沙柳,还有红松、油松、樟子松、侧柏、臭柏等。承包的林区从当年的1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1万亩,而且还建立了20个育苗大棚,600余亩育苗大田,每年可出圃80万株树苗。

两年前,牛玉琴做了一次三叉神经手术,手术后耳朵就听不见了,没法和别人交流。她在家里除了做做家务,伺候婆婆,抽空就“写书”。

牛玉琴没念过书,第一次和镇上的干部到外县参加一个会议,连“男”“女”两个字都不认识。以后她就下功夫认字,看报纸看书,认识了不少字,简单的讲话稿也能写能读了。

她让记者看她写的“书”,那是一叠厚厚的稿纸,已经写到60多页了,开头是这样写的:“我的耳朵聋了不能出去,就是出去连什么也听不见,和别人也拉不成话,我坐在家里很难过,就想起了写我从小到现在的过成(程),所走过的路程和今(经)过的一切的事业和痛苦……”

尽管有不少字还不会写,也不知道用什么标点符号,但牛玉琴一笔一划写得非常认真。

记者鼓励她,继续把书写下去,能在沙漠上把树种成,也一定能把书写成。

猜你喜欢
靖边县江波种树
本期作者介绍
靖边县武术协会到登封开展武术游学活动
种树
Peaked Periodic Wave Solutions to the Broer–Kaup Equation∗
江波绘画作品
我县马铃薯栽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靖边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发展现状与对策
My Story以笔相伴静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