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护理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施

2015-07-08 02:46唐省三邱翠琼
文教资料 2015年7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

陈 侠 唐省三 邱翠琼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护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关于高职护理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施

陈 侠 唐省三 邱翠琼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护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为了回顾我国高职护理课程体系建设现状,总结其经验与不足,指导我院课程体系构建,通过文献和实地调研等多种方法,了解国内外课程设置和具体实施情况,提出我院课程设置建议。通过对比,我们采用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强调职业能力需求点、重视人文及综合素质、加强实践比重、整合基础及专业课程等。

高职 护理 课程体系 构建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多所院校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分析,发现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护理课程体系仍无法完全摆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内容上不能体现护理学科自身的特点,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和距离。主要存在与培养目标脱节、结构不合理、缺乏特色等问题。

首先,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的去向主要是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临床一线,直接运用其护理技能为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服务,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应为培养技能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区别于中职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目标和本科、研究生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科研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多地与医院、社区、养老院、幼儿园等机构结合办学,护理教育会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

第二,课程设置课程数过多,出现“大而全”的现象[1]。从课程内容看,许多院校,课程不做整合,什么知识都要学生学习,但结果往往是学时有限,课程排得很满,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时间严重不足,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医学基础课程比例过大。许多院校沿袭旧的课程体系,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和完整性,忽视护士的岗位能力需求和高职教育的特点,不以学科为依据,而是以岗位或岗位群为依据,也就是淡化学科体系、强调职业能力。它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表现为“必需、够用”为度,主要掌握较高层次的应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

第四,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过少,如文学、美学、礼仪、沟通、外文、计算机等课程。由于许多院校在公共素养课程、医学课程、临床护理课程上所设学时过多,只能减少人文课程的学时,多数学校此类课程就是1-2门,不能满足护士的人文知识需求。

第五,社会医学、职业病、卫生保健、心理与精神护理等课程较少或无。目前医学的发展模式,已经把医学的关注点放在人本身,不只是局限于疾病本身,因此,对人的护理也应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疾病的预防,心理疏导、日常保健、职业病防治等。

第六,缺少护理科研相关课程。高职护生不是简单地从事护理技术操作,还有病情评估、疾病预防保健等重要工作任务,可以阅读护理文献、应用科研成果和收集资料,进行临床研究和护理技术改革。

第七,实践性教学环节偏少。许多院校的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比达不到1:1,在课程设置里应该加大实践学时比例,至少要达到1:1。护理专业实践性很强,应该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通过不断的学习-临床-学习的循环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论和技能素养,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2]。

目前国内也有许多护理学院对课程设置体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改革,以期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护理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分为三大部分,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两类,第一种按临床分科,分为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第二种按照生命周期分科,分为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3]。第一种在我国已经使用多年,绝大部分院校都有采用;第二种模式较为新颖,按照现代护理观念设置,在我国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首次采用,而后一些医学院校陆续采用这种课程设置模式,有部分院校采用后因为教材、师资、临床实践与教学不一致等原因,效果不佳没有继续使用。到底哪一种设置模式更为合理,目前并没有定论,但是与国际接轨,形成护理自己的学科特色已成护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此问题仍然值得实践和探索。

以上是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所发现的课程体系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是,树立正确的护理教育观念,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科学的培养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构建课程体系。

在护理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采用了DACUM办学模式[4],进行护理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对岗位需求逐一分解,进而设置课程。具体内容包括:

1.通过与医院、社区卫生站等社会机构密切联系,了解护理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从而确定我校护理办学培养目标,实施特色办学。调查结果显示,在基本素质方面,人文、伦理、法律、评判性思维、创新意识这些基本素质为临床学生较为欠缺的,学校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教育中应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在知识能力方面,多数护生对基础护理技能掌握比较扎实,但英语和计算机、组织管理和科研能力较差,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人文综合能力。

2.在课程体系改革上,一方面要做到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另一方面要适应护理专业的发展态势,做到与时俱进。综合学院各方面资源,在课程设置初期,我们按照知识能力要求,力求做到能覆盖所有的点,不全盘打乱传统的课程体系,每一种课程体系都有其内在科学性,但也有其局限性,依据现代护理观,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学习人的正常和异常两种状态的护理工作,把医学基础课程合理整合,突出在调研过程中强调的人文和社科类课程。课程命名强调实用性,比如护用药理,基础护理技术等。

3.注重课程的内在联系,要与护理有机结合。比如在介绍皮肤层次时,可以与护理注射操作结合,学习食管的结构时,可以与鼻饲联系起来等。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我们要选用统编教材,整套选用,比如选用人卫第三版高职高专教材,内容不会简单交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案例丰富,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下一步我们可以考虑组织编写适合本校特点的配套教材。

4.具体课程调整:对公共必修课做适当调整,突出护士的计算机和英语能力培养;设置合理的专业基础课,整合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学、微生物与免疫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里,增设显性和隐形人文课程;安排一定的科研、管理、评判性思维方面课程;临床课程要突出精神心理、中医、ICU等护理课程。

5.加大护理实践学时比例:在课程设置及具体实施方面,我们均做到增加实践教学。每门专业课程,我们基本控制实践比例占一半以上。另外在课题讲授过程中,我们有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室,因此在理论学习时,已经摆脱了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另外,考虑课外实训室的开放,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6.实习弹性学分制,在临床实习中,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可回校选修专科方向课程,比如手术室护理、中医护理等课程;增加讲座性质的课程,每学期邀请行业专家就不同护理问题或者就业、教育等开展讲座,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感知临床工作的点点滴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7.凭借地缘优势和频繁的国内外合作交流,加大英文课程比重。依托本校国际学院的外语培训平台,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8.其他,师资建设要与课程体系配套,课程内容体现优质护理服务,还要结合护士执业考试的知识点进行教学。

在顺利实施本课程体系后,我们可以通过多套评价机制,评判其设置合理与否。同时,我们会与时俱进,继续探索更加符合护理学科特点和规律的、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比如目前有关专家在研究有关护理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及实施[5],这个从理论上讲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不是一个或者几个学校就可以做好的,需要从国家层面对本行业的典型工作、能力、素质等分析构成职业行动领域,进而形成不同的学习领域,每个学校可以根据不同领域的要求,进而设置学习情境和任务,这才是真正体现基于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我们也希望能向这个方向迈进,以期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1]吕子静.构建高职护理专业“五位一体”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2012,(5):56-58.

[2]牡爱萍,罗红艳,王哲敏.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9,24(13):1.

[3]涂明华,沈宁,戴宝珍,等.护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1-3.

[4]胡野,李旭升,章晓幸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护理技能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104-107.

[5]孙师家,宋卉.护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开发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9):89-90.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417。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