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征研究

2015-07-09 20:04梁新明张保朝付国惠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临床特征治疗效果

梁新明 张保朝 付国惠

【摘 要】目的:通过实例研究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应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血栓通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发病是风湿性心脏病,其次是冠心病。栓塞部位以左侧大脑中动脉最常见。结论:心房纤颤是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病因,应积极治疗心房纤颤以防止脑栓塞的发生。

【关键词】心源性脑栓塞;临床特征;治疗效果

我国目前35岁以上人群房颤年龄患病率约0.8%,其中多数为非瓣膜性房颤;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60岁以上增高明显;房颤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病史者非瓣膜性房颤患病率明显增高[1]。由此,我院对心源性脑栓塞疾病进行了相关分析,具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100名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48名,女性患者52名,患者在入院时均进行了心电图、头颅CT、核磁共振等检查。

1.2 方法

研究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血栓通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并发症、栓塞复发等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

1.3 评价标准

按照治疗效果分为基本治愈、治疗有效、治疗无效三个等级,患者血压趋于平稳、意识模糊现象消失、语言和运动知觉恢复、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降低超过91%为基本治愈;患者体征趋于稳定、意识模糊现象消失、语言及运动知觉有一定改善、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降低在20%至90%间为有效;患者症状没有得到改善或加重,且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降低在20%以下为无效。本次研究将基本治愈率加有效率作为整体的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组间数据用t检验,以P<0.05为统计学检验标准。

2 结果

在治疗结束后,研究组中有26位患者的治疗效果为痊愈,16位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有效,整体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84%;而对照组中仅有16位患者的治疗效果为痊愈,13位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有效,整体的治疗有效率仅有48%。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详情如下表1所示。

由上表看出,研究组的整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说明依达拉奉较血栓通对心源性脑栓塞的治疗更加有效。

3 讨论

心源性脑栓塞常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由于颈总动脉从主动脉弓左侧呈直角直接发出,加之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自然延伸这一解剖特点,心源性脑栓塞以左侧大脑中动脉最多见,少数出现在椎基底动脉系统。因此大部分栓子进入中动脉,导致主干闭塞,从而引起偏瘫、语言及意识障碍。

脑组织的缺氧耐受能力较差,若脑组织出现缺血现象,那么在短短数小时甚至数分钟就会造成不可逆损伤,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研究显示,大约有75%的心源性栓塞患者的栓塞位置为脑部,是心脏病的一种重要并发症,在卒中致病原因中占据了较大比例[1]。但引发栓塞的病因各不相同,通过本次分析,对栓塞主要致病原因总结为以下四类。

心房颤动。此致病原因最为常见,有数据表明,心房颤动患者人群发生脑栓塞较正常人群比例高出近17倍,其中,有16%的心房颤动病例出现左心房血栓,而患有心房颤动的患者中,约有32%的患者将出现脑栓塞,随着病程加长,也更容易出现脑梗死[2]。

心肌梗死。此致病原因所引发的血栓位置多在左心室,可通过超声心电图进行检测,在发生良性心肌梗死后2至12天内,30%至35%的患者左心室出现血栓,这些患者在发病后3个月内,特别是在发病后10天之内,10%至15%的患者出现脑梗死。出现左心室血栓的原因多为部分心室壁不活动或活动出现障碍、心脏内膜表面受损,从而对左心室的血流造成影响,出现持续性的不正常现象[3]。

心瓣膜病。通过对超声心电图和尸验报告分析,可以发现患者的二尖瓣垂脱小叶上会出现血栓,从而使得患者的视网膜和脑组织因为缺血而发生缺血性病变。对于二尖瓣脱垂患者,其发生心源性脑栓塞的可能性大约在4%左右,临床上不会表现出特征性症状,但是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并发症情况;对于患有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其发生心源性脑栓塞的可能性在20%左右,一般都是因为二尖瓣狭窄导致的,有时候还会因为二尖瓣狭窄和反流同时存在而引发病症。

其他因素。其他因素中,疾病类因素还有先天性的心脏病,特别是青紫性的,由于其比较高的粘稠度导致静脉中极易形成血栓。此外,心脏外科手术也可能会引发心源性脑栓塞。这类栓塞主要是由于手术导致患者主动脉壁产生粥样硬化,从而引发心源性脑栓塞。心脏载液瘤也是导致心源性脑栓塞的一个因素,这类肿瘤虽然是良性的,但是也会在载液组织中形成血栓。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对于心源性脑栓塞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预防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效地控制了栓塞复发情况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符恒.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27:489-490.

[2]周红英.心源性脑栓塞60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14:181-182.

[3]赵文俊.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的观察[J].中外医疗,2012,18:61.

猜你喜欢
临床特征治疗效果
结直肠癌脑转移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
纵隔大B淋巴瘤22例临床分析
荨麻疹患者临床特征与护理干预探析
重症肺炎临床特征与治疗护理效果分析
嗜酸性粒细胞与慢性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临床特征的关系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
轻度听力障碍婴幼儿临床特征及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