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新课改教学探讨

2015-07-09 22:04刘小平
学周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校本教材

刘小平

摘要:深入理解美术人文性质是美术课程改革的核心,利用美术的实用性来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美术知识和审美体验,灵活处理教材,尽量用校本教材达标,探索出全面考核,重过程、重实践的美术考试形式。

关键词:美术新课改 美术人文性质 美术兴趣 审美体验 校本教材 考试形式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对新课改教学进行了反复的探索、实践、总结和反思,现将获得的点滴体会和大家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深刻理解美术课改的人文性质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美术课程标准》对于美术课程作出这样的定性,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以人文性来界定现行我国美术教育,我认为这样的界定已不再是对以前美术教育中不合理的局部调整和改变,而是触及美术课程的本质,美术课程教学目的的变更,因而将这次美术课改理解成为一次美术课程革命更妥贴些,更能体现出这次课改的力度和深度。

课改前的美术教育,以知识和技能为本位,一切从知识技能出发,重点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新课改的人文性决定一切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本位。在培养目标上主张主要以个人的需要为存在基础,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个人形成完美的人性和获得美好的精神生活,其次才是使个人获得谋生的手段和求得物质生存的满足,它是重个人、轻社会,重精神、轻物质的理论主义价值取向。

众所周知,由于近现代科技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物质生活条件,但同时极快的生活节奏和压力,使具有情感的人越来越理性化、机械化,人们情感、意志、理想、尊严、个性、爱、美、自由、愿望等受到极大限度的压制,人的感性被削弱,精神分裂病症率不断升高,严重影响了人的身心健康,学生也是如此,因而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一方面可以减轻承受力较小的学生压力,另一方面可使我们教师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训练,从而帮助学生涉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同时帮助学生通过美术方法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使学生在感性基础上得以理性化,从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改变过于强调学科为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方法,因而把这次课改理解成一次我国美术教育上的革命并不为过。

深入理解美术课的人文性这个核心,美术课就可用多种方式达到《美术课程标准》,就更能让美术课业充分发挥它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二、利用美术课的实用性来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兴趣是干好一件事的基础,要让学生上好美术课,必须让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兴趣,美术课的兴趣可充分利用美术课的实用性这一其他艺术所不具备的功用来培养,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我在上完课时留出10分钟时间与学生交流,解决学生存在的生活中的美术问题,我常用美术知识让学生将板报办得更美,利用美术规律指导一部分学生的着装打扮;在上完泥塑课后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作品摆在家中美化居室;在上完绘画课后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作品用来美化教室,在上完《手绘线条表现图像》一课后,我让学生用手绘线条互相告知不知道自己家庭住址的学生;在上完《帽子和文化衫》一课后,让学生自己制作出个性独特,物美价廉的帽子、文化衫等,学生通过美术课获得实惠后,就自己主动了解与美术相关的知识,对美术课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变成志趣。

三、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美术知识和审美体验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空洞的说理不能传授给学生知识和经验,美术课要充分发挥它的审美性和实践性。在上写生课时,我尽量选气质好、形象佳、特征明显的学生,让他们提前打扮好后做模特儿,在上完服装课时,我让学生设法精心按照美的规律打扮自己,然后教室空出一片舞台,放开轻音乐,让每一个学生表演自己的服装、展示自己的形象。在上《策划一次旅游活动》时,我带学生旅游附近的玉皇庙、宁县烈士陵园、北石窟寺,让学生亲身体会大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美。在上《手绘线条表现物体的空间》时,我将学生带到我校优美的花园中,在我的指导下画教学楼和街道空间来学习透视。实践证明,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易接受知识,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深。

四、灵活处理教材,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尽量用校本教材达标

新课程要求,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可选取不同教材,这一要求可使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对于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课业,我尽量用能体现《课程标准》的校本教材去替代它,如初一级开设的《纸雕塑》《纸浮雕))两课,我将他们综合成为一大类《纸艺》去上,先让学生学习接近生活的平面形式剪纸和撕纸,再接触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折叠纸,以便由平面转向立体空间的学习,学生有了兴趣后再由易到难讲纸雕塑效果更佳。讲《布贴画》和《民间艺术品的色彩》一课时,我让学生收集香包、制作香包等。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多动脑,对教材中出现的距学生生活远的课业,我们都能利用接近学生生活的校本教材去替代它。

五、新课程改革下的考试形式探索

考试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激励、检查、导向作用,新课改考试要求重过程考查。根据这一理念,我将美术考试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答卷式,改变以前重实践轻理论的做法,重点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美术鉴赏能力,占总分30%。第二部分实践部分,改变以前重绘画轻其他类别做法,让学生完成四类作业:绘画类、小雕塑类、工艺美术类、建筑模型类,占总分的40%。第三部分为平时过程成绩,将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分数加起来平均,占总分的30%。这样,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就关系到考试成绩,做作业就认真。

总之,中学美术新课改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要从事美术教育实践研究的各个同仁不断交流和探索,以便获得更好的美术教育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美术课业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赖德胜.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校本教材
童心 童眼 童耳
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质量的评估体系研究
对流动儿童竖笛校本教材内容选择的思考
开发咏春拳校本课程,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五年一贯制大专阶段二外日语校本教材的研究开发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