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奉(北宁)铁路与资源型城镇唐山的近代变动

2015-07-10 11:26江沛李海滨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唐山铁路

江沛+李海滨

编者按: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与铁路的关系非常密切,铁路的修建使铁路沿线的城市特别是一些主要铁路枢纽,逐渐脱离了传统交通如水路、海路的制约,促进了这些城市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和城市空间的扩展。特别是因铁路之便,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一些城市如唐山、济南、郑州等城市的人口规模有了较大增长,这不但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工商业的繁荣与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本刊特组织了几篇与近代铁路和城市发展相关的文章,分两期刊出,试图从不同侧面展现铁路对不同城市的影响和城市发展的“差异化”,希望能进一步加深对近代交通社会史的研究。

摘 要 中国近代城市成长过程中一个突出类型,即是资源型城镇与近代交通体系的发展交互作用的结果,华北区域的唐山即是一例。服务于煤矿及铁路的相关厂矿及配套设施陆续建成,形成了最初作为城镇唐山的工业化基础。矿路结合的特性导致工矿业、运输业及商业的持续增加,形成了近代交通技术的初步移植和产业化,铸造了城镇唐山的工商业、交通业的品格,以火车站与矿山周边形成了唐山城镇的两大中心地带,以路矿为中心的工人群体及家属占据城市人口主体,“街市包围矿厂,铁路分割市区”的城市格局,是其他资源型城市较少具备的空间形态。

关键词 京奉(北宁)铁路,开平矿务局,唐山,资源型城市

中图分类号 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0-0003-08

唐山是随着开平煤矿的创建和京奉(北宁)铁路的通行,由一个孤陋无闻的村庄逐步成长为一个著名工矿业城镇,因此,唐山时常作为一个因铁路带动沿线矿产资源开发并促使工矿业城镇新兴和发展的典型案例而加以援引。以往,学术界对唐山城市的研究集中于对其崛起产生重要影响的几个早期现代化大型企业的个案研究,以及革命斗争史、工人运动史等,尤其关注开滦煤矿在唐山近代工业体系的形成及其市政建设中的促进作用。①近来,一些学者在探讨铁路与华北内陆市镇形态演变的关系时,对京奉(北宁)铁路与唐山城市变动的关系进行了专门论述,将其确定为“唐山模式”,描述和归纳了这种模式的形成动因、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以之为个案揭示出近代新兴工矿业市镇变动的基本路径:即在铁路与矿产资源生产的合力推动下,形成新兴城镇及其功能区形态的演变。②然而,这种一般意义上的探讨,并不能完全说明铁路在新兴工矿业城镇形成与发展中的表现形态及作用机制,因此,尚有可以再探讨的余地。本文通过对京奉(北宁)铁路与近代资源型城镇——唐山间的变动关系进行更为细致的探讨,以期对“唐山模式”有所补充和深化。

一、互为动力的开平煤矿与唐胥(唐津)铁路

唐山地处冀东平原,北倚燕山,南临渤海湾,东望山海关,西望京津,周边矿产资源丰富。清朝同治年间,它只是隶属滦州开平镇的一个名为乔头屯的荒僻乡村,“居民除务农外,多从事采煤及烧窑业”,③沿袭土法,产量不丰,利润微薄。光绪二年(1876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委派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赴直隶开平一带勘察煤铁矿物储藏状况,拉开了创办开平矿务局的帷幕。此后,由于开滦煤矿的开采,原来仅有百余户村民、约2000人的乔头屯,因居民及商号增多,不久改为乔屯镇,因乔头屯北有座山叫唐山,同时也命名为唐山。①直至光绪八年,开平煤矿各井口、井底全部落成,采用较先进的近代技术设备采煤,资金雄厚,又有国外工程技术人员的支持,首次使凿井、掘进、采煤、通风等形成系统工程,率先在提升、通风、排水等环节使用了以蒸汽为动力的机械设备,改变了千余年来的传统手工采煤方式。光绪二十四年,开平煤矿100余里的矿井里,均采用电汽灯照明,拉煤的骡车也改为了电汽车。②采煤作业的机械轰鸣声与运输的汽车鸣响声,打破了该地古老的村落形态。

相比于传统的手工采煤,机械采煤导致产量大增,需要寻找更为广大的煤炭市场予以支撑。为解决煤炭运输问题,开平矿务局于光绪七年修建并开通了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这不仅实现了开平煤矿的机械化运输,也揭开了近代中国铁路运输的新时代,进而带动了铁路和机车制造的发展。次年,开平煤矿煤炭开采突飞猛进,在竞争中使进口日本的煤炭大为减少,有6万吨上等煤出窑并销售天津等地。③开平煤炭对天津的运销是主要渠道,光绪八年达到8185吨,难以满足天津工业、船舶及民用的需求。光绪十四年唐胥铁路通车天津后销量大增,铁路延伸天津、矿区岔道增多,刺激开平煤矿每天出产增至千吨,光绪二十三年开平矿务局共产煤炭53.8万吨,发展至林西矿、马家口矿3处矿区;次年产量增至73.2万吨。④光绪十七年,销往天津的开平煤炭猛增至95552吨,10年间增长10余倍,光绪二十四年再增至139803吨。⑤

随着唐胥铁路的修筑和运营,光绪八年在其东端建成唐山火车站(今建国路市场东南侧),包括正线、装卸线各1条和10余间站房,专营唐山至胥各庄间以煤炭为主的客货运输,是中国第一个从事客货运输的车站;光绪三十三年,因采煤地基塌陷,原车站西移1公里,建立新火车站(即今唐山火车站)。⑥至1934年,唐山站是唐山车务段内的最大车站,设备较完善,新站专供办理旅客运输之用,所有站台、天桥、岔道、候车室、办公室等设备一应俱全,客运甚为繁盛。

唐胥铁路修筑期间,开平矿务局在胥各庄建立了唐胥铁路修理厂,成为近代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厂的嚆矢。该厂初期有40余名工人和数间简陋厂房,车床以手摇为动力,以检修机车和车辆为主要任务。3年后,矿务局在唐山西马路占地400余亩,把修理厂从胥各庄迁到唐山,并更名为唐山修车厂;光绪十二年,唐山修车厂被开平铁路公司收买,实行厂矿分管;此时,芦汉铁路华北部分路段、津京铁路、津榆铁路的火车头多购自美国,但车辆已由唐山、山海关两个工厂进行制造。光绪二十三年唐山修车厂已造出载重24吨的货车200辆,载重30吨的货车100辆。光绪二十五年又在铁道南面购地400亩另建新厂,俗称南厂。京奉(北宁)铁路“所有行车器具,俱由此制造”。⑦光绪二十九年建成,原修车厂陆续迁入新址;1907年京奉铁路贯通后,更名为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生产能力为年产机车10辆、客车30辆、货车400辆,是当时中国年生产能力最大的铁路工厂。⑧

随着铁路延伸与运量增加,工厂规模与设备水平不断扩大与提升,职工日益增加,在京奉铁路附属企业中首屈一指。该厂早期的产品,除供京奉铁路使用外,还供给京张铁路和京汉铁路芦保段使用。宣统元年(1909年)统计,上述3条铁路的使用车辆中,有369辆客车、3168辆货车在唐山工厂制造。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设立交通部后即要求:

京奉、吉长、京张三路所用各种车辆,皆在唐山工厂制造。

翌年交通部又提出:

唐山工厂制造的客车,质量不低于从法国、比利时购买的同类车,而头等车造价较外购低13%,三等车造价低40%,要扩大唐山工厂的造车能力、减少利益外流。①

1927年前后,该厂规模扩大,雇佣3000名工人,“该路一切机车悉由该厂自行制造,并兼代修理该路各项机车”。②1930年代初,在国有铁路系统中,它是“规模最大、人员最多、设备最好、技术最精、唯一能制造、修理各种机车、客车和货车的工厂”。③该厂的修建和发展,是唐山工业文化的一种象征,唐山由此成为京奉(北宁)铁路的“技术总部”。④

为适应铁路建设的需要,光绪二十二年,北洋官铁路局总办周调卿经北洋大臣王文韶批准,创办了铁路学堂。聘请英国人史卜雷教授为总教习,校舍原在山海关,名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庚子之役中,英、俄军队侵占山海关,校舍被俄军强占,学堂被迫停办。光绪三十一年四月,督办铁路大臣袁世凯以“铁路为交通要政,条理繁重”为由,命令关内外铁路总局着手恢复铁路学堂,并选定滦州开平镇原开平武备学堂为校址。同年8月,决定在唐山建校。10月,在唐山西郊征地190多亩建立了校舍。此后数十年内,该校先后更名为唐山路矿学堂、唐山铁路学校、唐山工业专科学校、交通大学唐山分校、第二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唐山工程学院等。⑤作为近代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工科院校之一,它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如竺可桢、茅以升、林同、赵祖康等著名科学家。同时,它的创办和发展,既是唐山工业发展的产物,又为唐山工业发展增添了一抹浓重的科技色彩。

为便于行旅的通行,相关机构又相继修建了一些铁路桥梁。光绪七年在唐山矿南门附近修建双桥里铁路桥;光绪十五年,建双桥里京山铁路桥;⑥光绪十八年,当铁路向东延伸到滦河畔,修建跨河桥梁便成为当务之急。由于修桥工程极为艰险,清政府聘请的英、德、日外籍工程师知难而退。中国工程师詹天佑勇承重担,采用了“气压沉箱法”,建成桥墩,并用两年就使滦河大桥按期竣工。它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大型铁路桥梁,成为唐山城镇工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志。⑦

唐胥铁路的修建、展筑及其附属企业或事业的创办,不仅革新唐山交通运输事业及使城镇景观的初步形成,也促进了开平煤矿规模的扩张和产量增加。唐胥铁路开通后,“运煤之车络绎于途,产煤之区开采不竭,且煤质既佳而价值又廉,销路极为繁盛”,“向本肃萧”之该处,“现已成为大市落矣”。⑧光绪十四年该路通车至天津后,“石灰产销骤行猛增”。⑨在开平煤矿和京奉铁路的拉动作用下,“各大小工厂先后成立,突飞猛进”。⑩光绪十五年,开平矿务局创办了当时全国最大的细棉土厂,即后来的启新洋灰有限公司。该厂距离唐山车站仅有两公里,厂内铺有铁轨直通京奉车站。1930年代初,每年由唐山站运出洋灰约为100至150万桶,{11}其原料购置多仰赖于京奉(北宁)铁路。该厂主要附属企业——启新瓷厂创办于1924年,是中国第一家使用成套机械化设备、采用近代工业管理方法生产陶瓷的工厂。其生产的卫生器皿、铺地缸砖、电气磁料等产品也通过该路运销各地,如1934年运出2140吨。{12}缸窑业由唐山往东,沿京奉(北宁)铁路分布,并以该路为界分为西缸窑、东缸窑。所产缸粗瓷器、砖瓦水管及日用陶瓷等经京奉(北宁)铁路行销至东三省、山东、河北各地,尤以东三省销数最多。经营此业的商号或货栈有三合局、瑞生局、全顺局、永兴局、全信局、永成局等共7家。其所用原料石膏自山西太原经京绥、京奉(北宁)铁路转运而来。{13}唐山华新纱厂位于徒河东岸,有专用岔道直通唐山车站,长度为1250英尺,其所购用的棉花及出产的货品多经该路运入或输出,如1934年运到唐山站数量计有纱4300件、布8000件,共重1703吨。旺季每月平均运出160吨,淡季每月平均运出80吨。运达车站为天津及前门两站,再分别转运平汉、陇海、津浦沿线各站销售。①至1920年代,唐山已有大小厂矿数十家:

以开平煤矿、铁路工厂、启新洋灰公司和华新纺织厂四大企业为骨干,包括若干能源、水泥、交通运输、纺织、陶瓷、耐火材料、机械在内的唐山近代工业体系初步形成。②

由上可知,由于自身条件和历史机遇,唐山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启动而崛起,并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新兴工矿业城镇。开平煤矿在洋务运动中煤炭急需的历史机遇下应运而生,成为唐山近代工业体系的先声和源头。它的创办和扩张带动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即唐胥铁路的修建和展筑及其附属企业或事业的创设。同时,铁路的进步反过来使煤炭的运输能力大为提高,促进了开平煤矿的进一步发展。煤矿与铁路的相得益彰,为唐山的水泥、陶瓷、纺织、机械等相关工业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巨大动力,最终使唐山由一个荒僻村庄迅速崛起,发展成为“烟突林立,铁路四达,顿呈工业发达之相”的新兴城镇,③由此奠定了其在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矿路结合厘定近代唐山空间形态

与唐山近代工矿企业和交通事业的发展相伴而行的,是其人口的增加、商业的繁盛、城镇空间格局的变动和范围的拓展,这些构成了近代唐山城镇的基本形态。

如同治年间,唐山附近的乔头屯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落。开平矿务局创办前夕,仅有居民数十家。④开平煤矿创办后,来自广东的技术人员和来自河北、山东等地的矿工不断增加。铁路通至天津后:

开平矿务局使役的工人,从二千五百人立即增为三千五百人。与铁路使役的工人合在一起,约为一万人。附近的百姓因此而得生路,这不能不是交通机构发达所带来的福利。⑤

1912年,开平、滦州两矿合组后,矿工在万人以上。1920年,开滦矿区工人增至19000余人,其中30%为里工,多来自周边乡村。70%为外工,主要来自山东、直隶南部,亦有来自河南省者。⑥1920年代末,唐山“居民约廿五万人,强半属于工界”。⑦随着唐山工业发展及商业繁盛,人口持续激增,到1926年秋季时,城镇共有10342户,47623口,其中以客户最多,计有9985户,44853人,占城镇人口94%。土著305户,2534人,仅占6%。⑧1935年底,唐山城区中外居民达77864口,其中在开滦煤矿劳动者约5万人,占全市人口的大半。⑨唐山近代工矿业的发展,吸引着周边地区及山东、河南等地人口持续向唐山流动与集中,于此可见一斑。

工矿企业的发展、交通运输的便利以及人口的增加为近代唐山商业的兴起与繁荣创造了条件。前近代时期的唐山几无城镇商业可言,仅有居民百余户,人口不足两千,有商号数家,均系小本经营,村落设有集市,以农历每月四、九为集日,届时各村农民前来赶集,进行交易,销售极为冷落。⑩随着开平煤矿及其他企业的创办和发展及唐胥铁路的开通和展筑,这些工矿业产品及冀东各县物产的运销渐以唐山为集散地,特别是为这些企业员工服务的饮食及日用百货行业日渐兴起和发达,使唐山成为货物云集、商旅骤增之地。到20世纪20年代,唐山交易最大者首推烟煤、焦炭、洋灰、砖瓦、陶瓷、器皿、棉纱、杂粮等,棉花、花生、干鲜果品等交易亦不少,多经京奉铁路运销外埠或海外。冀东各地的农副产品也多汇集于此后再转运他处。例如,韩城新军屯出产的苇席由胥各庄及唐山站装车运销东三省,每年由唐山运出百余车,约2000余吨。①进口货物以杂粮、面粉、布匹、纸烟、木材、杂货为大宗。输入的面粉均在天津购买,由津上船运至塘坊,再由塘坊装火车运至唐山,或在天津面粉公司买妥后交其代办上火车直接运唐。1927年前,唐山每年要从他处输入杂粮30~50万石,来源分为由奉天输入的东路货和由京津输入的西路货,以东路货较多,由京奉铁路运来。此外,唐山所需碱、洋烛、煤油等日用品大都或全由该路输送。②

在城镇商业中,生活服务及日用百货行业的发展较为明显,其“门市以布匹、茶食、杂货、粮店、油酒等商业最为发达;其专供工人日用饮食娱乐等事之小本经营,尤为繁盛”。③光绪二十年,刘凯元开设的“同成号”,成为唐山首家规模较大的商号,它借助津榆铁路之便,从天津购进洋广杂货销售,又开设隆义粮栈,分南、北两号,南号设在新火车站,北号设在老火车站,便于运送粮食。其后,五金商店、粥铺、绸布庄、照相馆、杂货店、熏鸡店、猪肉铺、蔬菜店等相继开设。④随着城市的扩张,唐山涌现出一些规模较大的商号,以隆字、永字和瑞字三大商号最为著名,尤其是隆字和瑞字商号的开办,与唐山近代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密切关系。随着商号开设日益增多,成立商会成为商界避免恶性竞争、平衡利益的普遍要求。光绪二十七年唐山镇商会成立,之后几易其名,1929年称为河北省唐山商会,1938年1月唐山正式建市后,称为唐山市商会。商号增多和行业发展,也同时促成了同业公会的诞生。一些较大规模商号的所有人纷纷挤入商会或同业公会的领导机关,如“隆”字号创办人刘凯元及“永”字号创办人刘统一,先后担任唐山商会会长。商会和同业公会的成立,是近代唐山商业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商界领袖发展商业、维护同业利益的重要活动舞台。⑤

1920年代末,唐山已是初具规模的工业城镇,也是冀东一带物资的重要集散地。来往客商日益增多,铁路以北商号林立,拥挤不堪,商人摆摊售货开始向铁路以南即“小山”一带的旷野地区转移。1934年,大千房产股份有限公司在临近老车站的“小山”上修建了“大世界”商场,商场建有相互连通的东、西两楼:东楼开设了大戏院、电影院及百货、服装、食品等30多个摊点;西楼开设了饭庄、皮影院、评剧院等。之后,多家旅馆、饭馆、澡堂在附近地方陆续开业。这样,以“小山”为中心,向四外辐射形成了唐山的商业和娱乐区。⑥1934年前后,唐山较大的旅馆计有5家,分别为裕丰、经州、北洋饭店及交通、远东两旅馆,均分布于新、旧车站及“小山”附近;客栈共有8家,分别为悦来、大通、天泰、长发、双盛、四合、双发等,均分布于新车站。⑦

与铁路紧密相连的还有货栈业。由于工矿业发展致工人激增,该地自产粮食不敷食用,需从外地输入,粮栈遂成为唐山货栈业中一个重要构成类型。如1927年,唐山新、旧火车站附近计有“粮栈10家,均兼营货栈业。其中以隆义栈、瑞信栈、永恒栈等4家资本为最大,每年运到唐山的布匹、杂货价值在200万元以上。除在本地批售外,并转销附近各乡镇”;该处的批发商“以瑞生成号为最大,专售绸缎、布匹,每年营业多至50万元”。⑧1934年前后,该处货栈有20余家,其中隆义栈、瑞信栈、永德栈3家仍以运销米粮为主,所购米粮可销至唐山周边七八十里以内的地方;其他粮店均向以上三栈转买。仅隆义栈一家而言,其所经营各业,高粱来自山西,销出约4万包,合计4000吨;黑豆来自京绥沿线及廊坊落垡,约售出3万包;小米来自廊坊落垡一带,约销出2万包;绿豆及芝麻来自山西,约销出1万包;芦席来自附近各地,约有二三十车,多转销关外;酒曲每年运出150吨,毡鞋每年运销关外的数量为载重20吨的货车40辆。①其他货栈如新明货栈、公成煤栈及北玉兴等甚至有岔道直达唐山车站,转运货物极为便利。

由上可知,近代唐山商业的发展是以满足工矿区的消费为主旨,特别是与工矿企业员工相关的服务业迅速兴起,有力地促动了近代唐山商业的繁盛。同时,铁路开通为这些工矿业产品、农副产品及日用消费品的运输提供了通畅渠道,改变了商品流向,唐山成为冀东地区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和商旅云集之所,同时强化了唐山与国内外市场的经济联系。显然,近代工矿业与铁路运输的结合是唐山商业繁盛的重要的促进因素,如唐山著名的“隆”字与“瑞”字商号的创办与发展均是以服务工矿区为旨归,以经营粮食、杂货等生活用品起步,其栈房多设在唐山新火车站或老火车站的紧挨或邻近之地,以沾铁路运输的便利;旅馆、客栈、货栈等行业的分布与栈房的布设相雷同。另外,铁路在唐山近代商业中心的转移和重构中作用突出。京奉(北宁)铁路不仅成为近代唐山商业分布的空间“坐标”或依据,也是其商业繁盛的一种维系和保证。

近代工矿业与铁路运输的紧密结合,促使唐山形成了以工矿业为主、商业为辅的经济格局,并使其迅速成为冀东地区的工商业重镇,即使丰润、滦县等县城也望尘莫及。另一方面,唐山城镇商业的发展对周边城镇的经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侵夺,导致冀东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的转移。例如,距离唐山仅18里之遥的稻地镇,近代以前曾有辉煌历史。鸦片战争后,洋广杂货的输入,令该镇手工业饱受冲击,商店关闭歇业。民国时期,该镇商业更受唐山商业的侵夺而无从发展,②又如榛子镇,民国年间洋货大量涌入,加上京奉铁路沿线经济崛起,古镇日渐凋敝,店铺相继倒闭。③城镇在1929年前较繁盛,加入商会的商号有48家、钱桌180多家。1930年后歇业者日多,市况渐趋衰落;至1937年初,仅剩商号10余家,钱桌已全关闭。开平镇商业不振的原因与各镇相同,即受地方不靖、花会滋扰以及唐山、马家沟商业侵夺的影响。④随着唐山周边传统商业城镇不同程度的衰退,商业后来居上的唐山,逐步取代卢龙和开平成为冀东地区新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另一方面,唐山商业的繁盛对于天津的依附性较强,不仅因为唐山许多工矿企业的总部均设于天津,如开滦矿务局、华新纱厂等。各工厂的原料供给和产品销售也多依赖天津,如开滦矿务局的煤炭,主要供应天津,或由塘沽及秦皇岛出口。启新洋灰公司产品运天津消费或者转销他处;启新磁厂的釉土和颜料、纱厂所需棉花均多由天津供应。唐山每年输入的粮食、面粉、杂货等大部分日常生活用品也来自天津。故而,唐山素有“小天津”之称。⑤

三、矿路影响下的唐山人口增长与功能区初构

近代工矿业与铁路交通的出现与发展,促进了唐山城镇人口的增加及商业的繁盛,致使唐山的街市及空间范围不断扩展,城市景观与结构亦有所改观。

唐山原为荒凉乡村,开平矿务局成立的翌年,乔头屯正式建镇,始成聚落。随着开平煤矿的发展及唐胥铁路的延展,带动和刺激了矿区周围其他工业、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唐山早期街道、镇容的形成。由于开平煤矿最初雇用的工人多来自广东和山东,因同乡关系聚居一起,形成广东街和山东街。开平矿务局为方便矿工日常生活,在矿务局和车站间建房售货,附近乡民及外来商贩也向东局子、老车站一带云集,摆摊售货。一段时间后,这些商贩为求经营便利,纷纷于此搭棚建屋,扩建门脸,逐渐形成东局子街、老车站街、兴隆街、乔屯大街。以商品聚散或交易种类命名的街道也相继出现,即鱼市街、粮市街、柴草市街、北菜市街等一批早期街道。这样,以开平矿区为中心的厂矿、商店、居民、市政等所建的房屋连成一片,街道纵横,四通八达,形成了唐山早期的概貌。⑥在这些街道上,众多商号相继涌现,包括粮食、绸缎、中西药、五金、染料、饮食、理发、旅栈等行业。至20世纪初,唐山城镇形态初具规模:沿着京奉铁路的街市东西长约10余里,铁路以北的街市最为繁盛,商贾云集,杂货店、饭店、布铺、钱庄、酒房、油房等鳞次栉比,药材商亦有数家;交通大学、铁工厂、巡警局、矿务局、中国医院、矿务局养病院、铁路工厂学校、新开市街等,檐瓦重叠、甚为壮观,凌驾于内地县城之上。①

20世纪初,唐山成为冀东各县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来往商旅与日俱增,于是,在新、老车站之间的铁路两侧,树起铁栅,栅栏中间留下三个道口,即南道口、北道口和老道口。这样,以铁路及道口为界将唐山分为路北、路南两区。路北发展较早,店铺林立、房屋丛集,城镇空间只得向铁路以南扩展。起初,只有一些小本商贩及艺人在路南卖货或演戏,随后,饭馆、旅店、戏院、妓院及以粮栈为主的大型商号等相继出现。路南商业的发展,吸引了众多本镇和外县豪绅富户来此开设商号,商店建筑、民房增多,使“小山”西南的主要街道——便宜街、东新街、新立街等相继形成。同时,唐山街市向路南的扩展逐渐延及紧邻的村庄,这些村庄与拓展的唐山街市逐渐毗连,与便宜街、新立街等共同构成了唐山路南区的基本街市。②由上可知,唐山街市的形成与扩展是围绕开平矿区与唐山新、老车站渐次展开的。光绪二十二年前,街市主要集中在矿区和老车站间,主要街区在矿场北部广东街的东部,沿着老车站附近发展;光绪三十三年,车站南移改为新火车站后,街市又沿原来工人居住区的道路越过该车站向路南扩张并形成新街区,从而奠定了城镇空间的基本形态。可见,京奉铁路实为唐山城镇空间布局与结构的形成和重构的主轴线之一。

随着近代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创办和发展,唐山逐步走向城镇化。至1920年代,唐山初步形成了以开滦煤矿、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启新洋灰公司及华新纺织厂为骨干的工业体系,商业、金融、邮政电信、教育文化等也随之兴起,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功能日趋完善,对周边农村经济的辐射作用逐渐增强,具备了建市规模。1925年,北京政府计划在唐山设市而未果。1928年,唐山设市的建议再度“浮出水面”,但因受到南京政府颁布的《市组织法》制约未获成功,仍归滦州管辖,附近村庄归属也未有变动。1931年,经河北省政府批准,将原属滦县的乔屯、城子庄、石家庄、雷子庄、马家屯、佟庄和原属丰润的郭谢庄、陈谢庄、宋谢庄、王谢庄、达谢庄、老谢庄等12村划归唐山市管辖。1938年,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明令唐山建市,市区范围扩大,东至税务庄,西至大袁庄,南至大夫坨,北至高各庄,增加了周围30个自然村及广东大街、粮市街、新立街、便宜街、乔屯大街、沟东大街等170条街巷,面积约74.7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仍约21平方公里。1939年10月又正式成立市政机构。1940年,又将附近的山西刘庄、铁匠庄等18个村庄划归唐山市,同时,包括前12个村庄在内的所有辖区的警务、税务、教育等全部由市政府接管。至此,作为一个完整市政实体的唐山从滦县脱离出来,直接受伪河北省政府管辖。③

半个世纪内,唐山由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迅速崛起成为近代华北的工业重镇,是近代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奇迹。唐山的城镇化发轫于开平煤矿的创办和经营,随之带来交通业的变革。开平煤矿在唐山城镇化进程中居于首要地位,是唐山近代工业体系形成和城镇化的端点和原始动力。京奉(北宁)铁路在唐山的设站及其附属企业的创办和发展,不仅使唐山拥有便捷交通条件,也便利了工矿企业原料及产品的运送和销售,对于唐山近代工业体系的形成乃至城镇化进程起到了支撑和加速作用。在路矿合力促进下,借助于周边地区其他资源的开采,水泥、陶瓷、纺织等近代工业得以创办和发展,烧窑、石灰等传统民间工业也获得复苏或重生,劳力需求刺激了城镇人口的大增和城镇商业繁盛。显然,路矿联动是唐山城镇发展的最大动因,这是它有别于中国传统城镇的鲜明特质,也是其体现近代意义的关键所在。

京奉(北宁)铁路对于近代唐山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形成和变动意义重大。在空间结构上,传统城镇依照固有模式建造,一般呈正方形,街道纵横垂直,通常以体现地方权力中心的衙署为核,周围坐落着不同规格的府第和庙宇,这些公堂、府第和庙宇无时不在彰显着权力威严以及对政治秩序的服从。城镇四围建有高大城墙,城镇形态呈现出特有的对称性和封闭性。唐山的空间结构与此迥异,显然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①从外部形态而言,因路矿结合而造成的唐山城镇,体现出明显的不规则性,居民区、矿工住宅区及京奉(北宁)铁路机车厂等,均以矿区和铁路、车站为坐标而分布,形成相对独立的块状(图1)。

其后,启新洋灰公司、德盛窑厂等围绕矿区与车站不断扩展,街市及居民区主要是越过铁路向路南的自然村落发展,从而形成铁路穿越和分割市区的状态,铸成“街市包围矿厂,铁路分割市区”的格局(图2)。②

近代唐山的空间结构,经历了由相对独立“小块”逐步拓展为一个整体性“团块”的演变过程,尽管这个“团块”内部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同时,这种空间结构也使唐山比传统城镇呈现出较大的开放性。

在城镇功能上,资源型城镇唐山是由一个传统村落发展而来,缺乏传统政治因素的支撑,也不如沿海通商城市那样具有持续性的外部刺激,经济职能明显强于政治功能。京奉(北宁)铁路的通行在增强唐山经济的集散功能的同时,形成了对周边城镇经济的吸附作用,这种异动使唐山逐渐成为冀东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另一方面,通过京奉(北宁)铁路的联通,唐山与天津间形成紧密的经济依存。京奉(北宁)铁路某种程度上成为唐山空间结构和城镇功能的坐标或指南,也使这座新兴的工矿业城镇体现出与传统城镇迥然不同的鲜明特质。

【作者简介】江沛,男,河南开封人,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

李海滨,男,历史学博士,中国铁道博物馆助理馆员。

【责任编辑:全骜颉】

猜你喜欢
资源型城市唐山铁路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唐山分行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唐山香酥饹馇圈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王大根
基于DEA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评价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环境行政执法问题研究
把唐山打造成为国家级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
GSM-R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