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罗马人

2015-07-10 11:55李亚航
黑龙江史志 2015年9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开放性

[摘 要]古罗马帝国在其发展进程中用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吸收并融合了多民族特性,在宗教,政治,外交上兼容并蓄。罗马人通过这种高度发达的政治智慧,有力的保障了社会稳定,促进罗马治下各民族交流融合,大大推动了古罗马帝国的强盛,创造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罗马梦”。

[关键词]开放性;宗教信仰;政治体系;同盟关系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或许是最广为人知的一句关于罗马的熟语。公元前8世纪,古罗马建国之初便出现了最早的道路,以公元前312年铺设的阿皮亚大道为起点,为了适应帝国庞大的版图和维持帝国的统治,罗马开始了道路网的建设。随着帝国版图的不断扩张,道路也向四面八方延伸。

道路的建设方便了帝国的运转,为帝国政令的传达,商业的往来,军事的部署和人民生活的便利提供了条件,但道路的建设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外敌来袭之时,它也将成为敌人入侵的快捷通道。一个以防御为主的国家是不会热衷于修建平坦而通达的道路的,罗马道路的建设从侧面反映出古罗马人开放性的性格。而在这种开放性的性格的推动下,罗马人制定和推行了开放性的宗教政策,政治体系和同盟关系,这正是古罗马成就辉煌帝国伟业的关键因素。

一、宗教信仰

罗马的宗教虽然没有古希腊宗教那样具有开创性和多样性,但在古罗马人开放性格下,古罗马的宗教兼容并蓄,随着帝国的扩张包容并吸纳了各民族的宗教特点,各民族宗教理念在古罗马的统治下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为后世西方宗教发展奠定了基础。

罗马信奉多神论,多神论和一神论的根本不同在于,多神论认可并接受他人信奉的神,而对于其他宗教信仰的认可就意味着对于他人存在的认同。宗教问题直到今天都是地区安全与稳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但在古罗马宗教问题却可以得到妥善的处理,这与罗马人的开放性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在罗马人看来万物皆有灵,一棵树,一条河,一栋房子都有其保护神,罗马人向宗教中的神灵寻求保护,而不是道德伦理的纠正。宗教对于罗马人来说是精神寄托,而非指导原理。对于神灵,罗马人虽然虔诚但并不狂热崇拜。在古罗马有着庞大的保护神数量,最多时达到30万之众。

在不断扩张的过程中,面对不同信仰的民族,罗马并没有强迫他们改变宗教信仰,而是尊重他们的信仰自由,在早期甚至吸收外来宗教中的神灵成为罗马自己的信仰。在罗马建国之初征服萨宾人的过程中,罗马便吸收了萨宾人的宗教和神,构成了罗马最早的“三联神”:罗马的古老神朱庇特,罗马的部落神马尔斯,和萨宾人的部落神奎里努斯。随后又在公元前6世纪的伊鲁特里亚人统治下,接受了伊鲁特里亚人的神,形成了新的"三联神":朱庇特,朱诺和密涅瓦。而公元前5世纪开始,希腊的宗教开始影响罗马,给罗马宗教带来了活力。在公元前271年的节庆日,罗马首次共同敬奉了罗马希腊的十二大神,被认为是罗马宗教的一个转折点:罗马的宗教不再是罗马的,而是希腊罗马的。而在随后的对外扩张过程中,对于被征服地区的宗教,罗马统治者并没有暴虐的强迫被征服人民皈依罗马的宗教,而是采取了宽容的政策,求同存异,尊重被征服地区的宗教信仰,有效的避免了因宗教问题带来的敌视和对立,在这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种互相包容而非对立的关系,有利于罗马帝国的维系。

二、政治体系

罗马的第一位皇帝罗穆路斯将罗马的国家机构分为国王,元老院和市民大会,三方共同治理罗马。

作为执掌国家各方面事务的国王,以及共和时期取代国王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执政官,均由市民大会投票选举产生,虽是终身却并非世袭,甚至可以不是罗马原住民。罗马历史上第二位国王努马就产生于在罗穆路斯时期与罗马合并的萨宾人,而不是建国的拉丁人,努马在位期间推动一系列立法改革,历法改革,宗教改革和职业分工,进一步巩固了罗马的国家秩序。正是这种开放接纳的态度,接纳吸收各民族的优秀人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将合适的人推上了适当的位置,开辟出正确的道路,推动了罗马的发展。

元老院的主要职责是向国王提出忠告和建议。王政时期,元老院成员多出自罗马有权势的家族,任期为终身制。元老院成员人数并不是固定的,也并不是固定从某几个家族中产生,随着新兴权势家族的崛起,人数不断增长。甚至对外扩张过程中的战败者,元老院也为其中有权势的人提供了位置,并没有将其视作外族人或者低等人。罗马进入共和政体后,随着平民阶层要求权利的呼声和斗争越来越强烈,公元前367年罗马颁布《李锡尼法》,规定罗马政府所有要职向平民阶层开放,实行彻底的自由竞争。而在这之后,罗马又颁布法律废除了元老院的门槛,规定凡是担任过政府要职的官员不论贵族或者平民,退休后均有权取得进入元老院的机会。出身不再成为桎梏,才能和功绩成为衡量进入元老院的标准。罗马通过这一改革,国家的政治机构向所有公民开放,任人唯贤,变成了真正的人才和精英聚集地,提高了人才资源的利用效率,整合全体公民的智力和能力,提高了罗马的国力。

罗马的市民大会由全体罗马市民组成,虽无权制定国家法律和政策,但有权参与罗马国内外政策的表决,是否发动对外战争也要获得市民大会的赞同,有效的运用了民主的机制,集中人民的智慧,避免了独裁统治。

三、同盟关系

普鲁塔克认为罗马人会同化战败者。罗马人在战胜敌人后会变得非常宽容,他们甚至会将曾经的敌人变成合作者。罗马人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并没有选择将战败者视为被征服者,没收其财产或者将其贬为奴隶,而是给予他们罗马公民同样的权利,享有投票权和被选举权,为了保障这些非罗马人的权利,罗马制定了《万民法》。罗马这样做的目的,也许正如罗马著名的将领弗拉米尼在公元前197年回应希腊人要求灭亡马其顿的要求时所说的那样,对于武装起来的敌人,罗马人选择用武装起来的决心去对付他们;但是对于已经主动解除了武装的战败者,罗马的传统是包容战败者,解除他们心里的武装。

在罗马同盟中,各城邦之间是共存共荣的关系。人与人之间能够长久维系的关系必然是相互依存的,国家之间也是如此。正是这样一种关系的存在,使得罗马能够赢得第一次,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胜利。在现代意大利语,同盟市的意思是共同经营者,同盟市享受和罗马一样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样也有义务为罗马而战。开放的罗马人甚至会接受其他民族参加自己的军队作战。在罗马同盟中,同盟国公民享受与罗马公民相同的权利,这同时也意味着被同化者需要承担同样的义务,战败国家与罗马缔结同盟条约,与罗马共进退;公民则需要服兵役,为罗马提供兵力并自备兵器和自理军事费用。在很多时候,罗马的军队很像现代的"多国部队",在不同的战场都吸纳不同民族加入战斗:在意大利的战场有来自中部的伊特鲁里亚人和来自意大利南部的希腊人参加;而在非洲则由来自弩米底亚人的参战;而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后的对马其顿的作战中,来自除马其顿之外所有的希腊人都可参加罗马的军队。历史学家汤因比评价罗马同盟是政治建筑的杰作。

对于根据条约从战败国送来的人质,罗马人也充分地体现了自己开放的特性。罗马要求战败国送来的人质多是战败国统治阶层的年轻子弟,除了不能自由的返回祖国,他们更像是领取奖学金的留学生。他们没有受到屈辱和苛刻的对待,而是被安排在合适的家庭中,受到稳妥地对待,接受罗马教师的教育,学习罗马的文化知识。这些人在罗马长期生活,被严重的罗马化,在被返送回国后成为坚定的亲罗马派,为罗马所用。

而为了加强各地的联络,保证政令的传达,以及满足军事上的需求,罗马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的国家道路网络,留下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美谈。这一“罗马化”过程,促进各民族融合,吸收各民族的先进技术和优良传统,战时也极大地增强了罗马的军力,而罗马的这些做法也笼络了周边城邦,巩固了同盟关系最终推动了帝国的完成。

古罗马不强迫被征服地居民改变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也并不强迫其学习拉丁语。相反罗马还从这些地区引进先进的技术并吸纳其宗教特点,虽然有人批评罗马文化没有独创性,但能融合多种文化,兼容并蓄,繁荣壮大,本身不就是一种独特的存在。罗马欢迎外来移民的进入,按照今天的说法,罗马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国际化大城市。不仅仅在城市的街头,在元老院和执政机构也经常出现外来人的身影。罗马人像是召唤一种大家都追随的潮流,罗马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表示来自何地的单词,而是一个能够追求的目标,正如我们今天所说的“美国梦”,“中国梦”一样,是那时的地中海人都在向往和追求的“罗马梦”。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想法,在很多方面也是罗马帝国兴盛的原因。

虽然这里的人们来自世界各地,但不会出现在现代大都市里常见的唐人街,小意大利之类的聚集。罗马的文化是多样性的,但在罗马没有文化多样性。这是一种矛盾的逻辑,因为罗马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大杂烩,在罗马多样化并不意味着割裂,没有唐人街,没有犹太区,事实上古罗马人会惊异于当代的我们为尊重和保留各色文化所作出的努力。在古罗马,人口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食物也是,神 也是,但这一切奇妙的融为一体,造就了古罗马。

相比较罗马文明,希腊文明更具独特性和创造性,作为希腊文明典型代表的雅典和斯巴达同样起源于城邦国家。然而只有罗马在历史的长河中超越了城邦国家,成为威震一时的庞大帝国。对比民主的雅典和专制的斯巴达,反而是后起的罗马取得了如此成就。相较于罗马在宗教,政治和外交上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处于繁盛的希腊文明中的雅典和斯巴达选择了封闭,视外民族为蛮夷,将被征服者贬作为奴,强迫战败国家改变政体,信仰甚至生活方式。这种优越感蒙蔽了希腊民族,使其无法吸纳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借鉴成败经验,顺应历史潮流做出相应的调整,而被嘲笑为“模仿民族”的罗马,则通过开放,吸收和学习他民族的先进,透过他民族繁荣或衰败的表象去探寻正确的前进道路。对比2000多年前的罗马,身处全球化浪潮中的我们,却往往被种族问题,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等所困,“罗马遥不可及”并不仅仅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1: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M].中信出版社.2014.

[2]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2:汉尼拔战记[M].中信出版社.2014.

[3]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3:胜者的迷思[M].中信出版社.2014.

[4]张鹤龄.论罗马共和国时期公民权的对外扩张[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5]杨共乐.早期罗马宗教传统的特点[J].河北学刊.2008,2

作者简介:李亚航(1988年生),女,汉族,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硕士,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方向在读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开放性
小学低年级构建开放性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开放性手术与超声引导微创旋切术在乳腺肿瘤中的价值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古代埃及墓室壁画“彼岸时间观”图像研究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问题及其思考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与德育方式解析
实培计划—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课程
大学生宗教信仰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