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带脉穴和足三里促进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

2015-07-11 02:58孙更新杨兴武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9期
关键词:带脉胃肠功能排气

孙更新,杨兴武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712046;2.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712000)

做为微创术式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具有创伤轻、痛苦小、手术后恢复快、创伤瘢痕不明显、手术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短的优点。此手术方式对患者腹腔内的其他脏器的干扰相对较小,因而患者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较快。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被公认为临床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黄金术式[1]。但是腹腔镜术后的患者亦会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暂停排气、排便等胃肠功能障碍,尤其是老年患者。现将针刺带脉穴和足三里进行干预的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本科2013 年10 月至2014 年12 月施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90 例,随机(入院时抽签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空白组。观察组30 例,男17 例,女13 例;年龄在62 岁~76 岁。对照组30例,男16 例,女14 例;年龄在60 岁~78 岁。空白组30 例,男14 例,女16 例;年龄在61 岁~77 岁。3 组的年龄、性别、主刀医师、麻醉医师、术前术后临床对症处理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术前准备

术前12 h 禁食,术前6 h 禁饮;术前30 min 注射苯巴比妥钠注射液(广东邦民制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1888)0.1 g 和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天津药业集团新政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1257)0.5 mg。

2.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的手术均在仰卧位全麻的前提下进行,采用三孔法进行操作。分别选取患者的剑突下、脐上缘及右腋前线(或右侧锁骨中线)肋缘下3 点做手术切口。之后对患者用二氧化碳建立气腹,气腹压力控制在12 kPa 左右。分离胆囊及网膜,仔细缓慢分离使胆囊三角区域较为明显的暴露,认真观察胆囊三角解剖位置,分离胆囊动脉和胆囊管。暴露较为清晰后,在距离胆总管3 ~5 mm 处用可吸收夹夹闭胆囊管,靠近胆囊方向施以钛夹;靠近胆囊处用可吸收夹夹闭胆囊动脉。确认距离合适后分别剪断或用电凝钩离断胆囊管和胆囊动脉。而后用电凝钩分离胆囊,进行分离操作时不应过快,应看清胆囊和肝脏之间的解剖层次,不伤肝,尽量防止胆汁外漏,认真止血。将胆囊从剑突下的戳孔取出,经患者家属检视后送病检。视情况而定是否放置腹腔引流管。放出患者腹内的CO2气体,消除气腹。脐部和剑突下的切口缝合时要将腹直肌前鞘包括在内,用创可贴保护缝合的戳孔[2]。

2.3 针刺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在手术前1 天和术后第1 天,用0.30 mm×40 mm 毫针进行针刺。每次针刺均留针30 min,上午1 次(08:30 ~09:30),下午1 次(15:00 ~16:00),两次间隔约6 h。观察组针刺双侧带脉穴和足三里。舒张法垂直进针带脉穴,施捻转平补平泻法;指切进针足三里,针尖向上用捻转补法。对照组针刺支沟穴和足三里,指切垂直进针支沟穴,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法;指切进针足三里,针尖向上用捻转补法。空白组不做任何干预。

2.4 观察方法

手术前向患者及家属作好健康教育,告知3 组患者及家属术后常见胃肠功能障碍的表现,嘱患者及患者家属记录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

2.5 统计方法

应用统计软件19.0 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α=0.05 为检验标准,以P <0.05 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31.61 ±4.92)h,明显好于对照组(42.23 ±9.27)h 和空白组(49.32 ±15.53)h;观察组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为(37. 67 ±11.59)h,明显好于对照组(53.23 ±12.78)h 和空白组(56.73 ±17.49)h,经比较P <0.05。详见表1。

表1 3 组第1 次排气、排便时间 (±s,h)

表1 3 组第1 次排气、排便时间 (±s,h)

组别 n 第1 次排气时间 第1次排便时间观察组30 31.61 ±4.92 37.67 ±11.59对照组 30 42.23 ±9.27 53.23 ±12.78空白组30 49.32 ±15.53 56.73 ±17.49

4 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治疗绝大部分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术式。但术中CO2气腹的压迫作用,器械的热损伤,胆汁及血液的刺激、使得术后胃电活动异常,胃动力减弱,致胃排空延缓;肠交感神经系统在术后过度激动导致肠动力减弱;手术时对周围组织的刺激、奥迪括约肌功能的紊乱、胆汁排出受阻等原因[3]使胃肠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暂停排气、排便等症状。

手术之于人体属金刃所伤,术中破气失血致气血亏虚、运行无力,难免出现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经络闭阻不通的现象,影响胃肠的腑降功能。《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载有“合治内府”,即选用下合穴可以治疗六腑的病症[4]。而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针刺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通降腑气、调气血、补虚弱等。通过针刺足三里来补养脾胃、疏调胃肠经气、促进气血运行进而治疗胃肠病症。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对胃肠功能有多种调节作用:一来可加强胃弛缓者的收缩,舒缓胃痉挛,解除幽门部的痉挛梗阻;二来针刺足三里又可调节胃酸之分泌,加强胃壁屏障,避免胃黏膜变薄及壁细胞的减少,减少病理损害,还可改善胃黏膜血流,抗自由基损伤等[5-6]。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带脉穴位于胆经,在季肋下1.8 寸,于第12 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的交点上,左右对称各一。具有调经止带、通调气血、约束诸经、活血止痛、温补下焦等功用,临床常用来治疗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子宫脱垂、腰腹冷痛等疾病。带脉起于胸侧季肋部下面,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经五枢、维道穴而横行绕身一周,上述三穴皆属足少阳胆经。可见带脉在调理胆经及全身气机上有很重要的作用。胆囊又为少阳胆经所属,针刺带脉穴一来可以调节胆经气机,二来可以激发带脉这一奇经八脉的调节作用,从而对带脉所约束的经络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沈金鳌曾论述“一身上下,机关全在带脉,带脉不能自持其气,其症皆陷下而不上”。再者穴位有其近治作用,带脉穴邻近胃肠,唐容川曾述“带脉虽系于腰肾,然其脉绕中焦膜网一周,故又属脾土”,可见针刺带脉穴对于胃肠功能是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的。本临床观察表明带脉穴配合足三里进行针刺有积极的临床意义,也对带脉穴的临床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另外,需要认识到,虽然本次临床观察的针刺操作均为一人,但不同医生对具体穴位的针刺操作和实现的效果不尽一致,且本次临床观察的样本偏少,所以在不同人的实际操作中:足三里和带脉穴的配伍或许并不比足三里和支沟穴的配伍效果好。

[1] 金奇兵.腹腔镜胆囊切除术712 例临床观察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7):140-141

[2] 李秋,叶明新,淦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复杂胆囊病例的临床体会[J].海南医学,2011,22(21):63-64

[3] 周钱江,赵永良,周礼萍.疏肝理气法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8,14(2):110-111

[4] 赵武,赵生华,付宇,等.针灸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86 例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5):22-23

[5] Takahashi T.Acupuncture for functional p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J].J Gastroenterol,2006,41(3):408-417

[6] 崔延超,程耀南,杨远宽.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4):265-266

猜你喜欢
带脉胃肠功能排气
调胃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分析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按摩带脉穴治妇科病
术后早期促康护理措施对肝癌开放性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
6字诀养好带脉
八字诀养好带脉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
略说带脉在练功中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