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分析非遗的继承与发展
——以威县土布纺织技艺为例

2015-07-12 07:08孟贵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05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期
关键词:织布机土布纺车

孟贵成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050000)

实例分析非遗的继承与发展
——以威县土布纺织技艺为例

孟贵成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050000)

近年来各级政府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大批珍贵非遗得到了抢救保护和发展传续。但现实中确实有一些非遗名录项目存在发展困境,比如非遗产品纯手工制作价格高而卖不出去,传承人年事已高但找不到年轻传承人等。下面就以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公示名单的威县土布纺织技艺为例,通过梳理分析其发展经验,探究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价值的更好更快实现。

一、威县土布的变与不变

河北威县种棉历史悠久,自元末明初即有棉花种植传入,近年来,常年植棉80万亩以上,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县,素有“冀南棉海”之称。改革开放后,随着纺织工业现代化和新型原材料的兴起,土布纺织很快遭到冷落,以至于一度销声匿迹。近来随着回归自然,崇尚天然等消费理念的兴起,并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东风,威县的传统棉纺织技艺获得了一系列新的发展。从近年来威县土布的发展轨迹来看,有一些不曾改变的传承坚守,也有一些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下面来一一列举。

首先,来看哪些是不曾改变的。一是原材料采用纯棉线没有改变,生产流程没有改变。“纺织”实为“纺”和“织”两个阶段,“纺”即把棉纤维加工成为棉纱、棉线的过程,“织”即是将棉线织成布匹的过程。现在还是要经过大大小小72道工序,主要分为纺线、棉线的处理、纬线的准备、设计图案、经线的准备、吊机、织造等七个主要步骤,现在生产出来的还是地地道道的老粗布。二是手工织布的工作形式没有改变。还是采用传统的织布机,纯手工一线一线织就而成,每一根线都凝结着劳动者的辛勤劳作。三是产品品质没有变,现在的产品依然具有冬暖夏凉,透气性好,不卷边,抗静电等特点。四是技艺传承方式没有变。威县土布也存在着传承人年事已高得不到年轻的传承人的问题,但高庆海、陈爱国以自己创建的威县老纺车粗布制品有限公司为平台,仍然采用以师带徒的形式,使这一纺织技艺得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而改变则可以分为六方面:

一是生产流程的分化、专一化。传统的棉纺织是从“纺”到“织”全部是一家一户自己干。现在这里的生产方式是“纺”与“织”分开了,老土布有限公司将“纺”等繁复准备工作另行完成,使织布者的身份专一化。由公司负责提供纺好的线,提供技术支持,织布者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进行织布,成品由公司统一收购,各织户只负责“织”。这一工序上的分工,大大减少了时间成本,简化了劳动的繁度和难度,并且在统一纺线的基础上织出来的布也有了基本的质量保障。

二是生产技术的改进。威县土布在继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其他地方的纺织经验,土布纺织别花技术由对样数线法提升到称样挑线法,还将土布纺织别花技术由单一色彩发展为色彩多样,能够织出红花绿叶,使他们的作品从视觉上变得更加美观、逼真。技艺的提升为开发更多形式的新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是产品形式的改变。传统的棉布多为自用,重实用,形式有衣服、床单、被单、门帘等,现在的床单、衬衫等传统产品也还有,并且更加注重与时俱进,不再仅以“土”为美,而是更加注重穿着舒适,剪裁得当,色彩多样,款式新颖。现已开发出多个系列的新产品,多样的威县土布产品为消费者营造更加宽裕的选择空间。

四是注意树立品牌。威县土布纺织技艺的重要传承群体,也是威县土布纺织技艺的项目保护单位——威县老纺车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粗布制品企业,公司采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使农民农忙从农,农闲可从织。公司注册了“王母村”商标,将产品统一检验,统一商标销售。

五是注重对威县土布工具等实物资料的保存。以前很多老纺车、老织布机不用后就当柴火烧掉,高庆海、陈爱国则将这些老的织布机、纺车等用具当宝贝,已在民间搜集到杼、梭子、绕线墩、绕子、线拐子、点杼刀、经线棍、织布机、锤布石、捶布棒槌、纺车、纺花锭子等土布纺织相关器具60多件,收藏有18世纪、19世纪50年代手工土布共计200余块,这些积淀着岁月痕迹的实物资料成了他们心中的骄傲。他们现在正在筹建土布文化创意园,展馆计划分成三个区域:一个是收藏区域,收集纺车、织布机,老布等各种与纺织相关的老物件,搜集整理与纺织相关的谚语、传说故事等。二是演示、体验、织做区域,在这里不仅让观众看到由一朵棉花如何纺成棉线,然后由千丝万缕的棉线变成布匹的全部过程,还可亲身体验织布环节。最后就是新产品展示区及产品销售区,使大家了解传统棉纺织这一老手艺,看到以传统文化元素设计织做的新产品,看到老粗布焕发的新活力。

六是借力非遗,做好宣传。利用好各种非遗博览会、非遗节等活动平台进行展示,通过互联网、新闻媒体体进行报道。近年来,先后他们参加了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第三、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等多次全国性宣传展示活动。他们的参展不仅是土布成品的简单展示,更是威县土布制作流程的动态展现,他们在参加展会时将织布机、纺车带过去了,现场进行织布、纺线技艺的展示。

二、变与不变的缘由分析

一是对传统棉纺织技艺的信心。高庆海的母亲就是当地有名的纺织能手,纺车和织布机曾经的辉煌深深印刻在他的记忆中。他对威县土布是有深厚感情的,相信威县土布是有很强生命力和很大价值的,祖祖辈辈上传下来的手艺不会到自己这一代就没了,所以才会以威县土布为业,不畏市场风险去闯一条威县土布自己的路。并且积极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带领大家一块致富。

二是对威县土布这一非遗项目的重新定位。非遗项目有其独特性,在一定历史时期有其优势性,既有社会经济价值,又有历史文化价值,他们不仅将土布看做一项补贴家用的手艺,而将其定位为一种有多重价值的稀缺资源,对非遗的定位改变了,提升了,开展工作的思路、方法就大不一样了。

三是对传承人自身社会角色的重新定位。传承人首先是“承”,就是将祖辈的技艺接过来,再说“传”。传承人历来都是站在时代探索的第一线,就应当有一定的魄力和社会担当。传承人不能仅把眼光放在项目本身,仅将非遗看做自己立命安身的营生,因为现在社会大环境变了,要有把所属项目放在全社会的大环境中考量的视野和胸怀,要不然就是鼠目寸光,就是暴殄天物。

四是扬己之长,与时俱进,服务于当下社会生活。威县土布的产品首先是具有实用价值的,但已不再是当今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积极开发新产品,主动寻找现代消费需求与传统棉纺织技艺的契合点,在产品造型、颜色搭配等方面尽量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观,才为土布在当今信息时代的生存赢得了一席之地。现在他们的产品有二十几个品种,包括织花(别花)工艺品,床品,服装,养生布鞋,时尚布包,手工布艺等等。

五是实用品也要美一些。衡水内画传承人王自勇,提出的“工艺品实用化,实用品艺术化”理念,适用于很多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也适用于威县土布。现代的土布消费,实用价值是其中的重要一方面,但消费者选择的标准更多了,不但要实用,还要价格合理,更要美观。

猜你喜欢
织布机土布纺车
三民文化村里的土布博物馆
纺车,承载印度历史与浪漫
老纺车
13代“纺织” 57年传承 纺车织成的“梦桃精神”
又闻机杼声
唤醒沉睡的民间技艺——浅谈土布发展现状与未来
杭州市土布文化产业化发展个案研究报告
青裤瑶的织布机
土布不『土』
奶奶的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