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植物概念的提出及其应用

2015-07-12 08:23陈煜初赵勋沈燕
园林 2015年6期
关键词:绿化植物文化

文·图 ◎ 陈煜初 赵勋 沈燕

乡村植物概念的提出及其应用

文·图 ◎ 陈煜初 赵勋 沈燕

为改善民生,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国家提出“美丽中国”建设。浙江全省的历史文化村落有971个,这些村落建设也被包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美丽乡村建设首先是农村环境整治,而在整治过程中,乡村绿化是其重要内容。目前,乡村绿化的城市化现象十分突出。绿化布置的手法城市化、绿化材料城市化(乡土树种、外来树种)、绿化养护城市化。千村一面。乡村的古有风貌被弱化、消失;乡村对绿化的功能需求被忽视。这些都违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造成极大的浪费。

图片说明

1. 凤仙花:栽种于房前屋后,有驱蛇、防虫之效

一、背景解读:城市、乡村绿化的差异性

城乡绿化因现有条件和居民的需求不同,对绿化的要求是有差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功能需求不同

城市绿化的主要目的是环境改善和景观营造,既要重视绿化、美化等景观功能,更要注重物种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而对乡村绿化来说,已有的生态系统已经比较稳定,绝大多数村落,已经有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村落周边及村庄里的植物群落,已能长期适应环境变化,比较稳定。因此,乡村的生态环境较城里好,对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低,而实用性、经济性的功能要求较高。

2. 莲荷之藕,音同联合,百姓希望家庭和睦

2. 对绿化率要求不同

从大环境来说,农村绿化率已经很高,尤其是生长期,几乎所有土地上覆盖着庄稼,而城市里硬质地面随处可见。所以乡村没有必要为了提高绿化率而大面积搞绿化。

3. 金银花:常栽于庭院中,药用并意指金银满院

3. 对珍贵的理解不同

城市绿化对道路、街道、公园、居民区等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其中不少地方,为提高所谓的品质,对珍贵树种、古树名木、大规格树木情有独钟。乡村对珍贵、珍稀等树种,比较淡薄,农村居民认为,对其生活、生产有用的或有纪念意义的、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才是好树种,才是珍贵树种。

4. 万年青:上梁时祭祀后悬于房梁上,以求子孙万年太平、吉祥、富有

4. 对待常绿的态度不同

从大环境来说:城市缺少绿色,需要一年四季常绿,市民们整天生活在“抬头见高楼、低头是水泥”的环境中,因此,希望生活在绿色植物笼罩的环境中。乡村居民对绿色的需求远没有市民们强烈,因为,乡村大多坐落在绿色环抱的环境中,生长季出门就见绿,冬季休眠期枯萎是正常现象,因此村民对“冬季绿不绿”这个问题,通常顺其自然。

5. 南天竹,又名“南天竺”:过年时分,将其插于饭中,因其“天竺”字,及红果顶生,意指新年天降鸿福、福星高照

二、问题的提出

为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实际遇到的问题,作者在浙江省范围内,对乡村村貌、村民需求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采用典型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内容主要为当地的民俗、现有的乡村植物、村民对现有乡村绿化的看法和诉求等。总结目前乡村绿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植物选择方面

当前乡村绿化建设中,植物种类缺乏乡村特色,与周边城市类同。忽视了乡村居民与植物的关系,认为国家提倡城乡一体化,绿化材料也和城市等同才能体现城乡一体化,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诚然,城市里有些设施设备适合乡村,为乡村居民所喜欢,如通讯设施、供水设施等,乡村建设可以参照城市、甚至照搬城市。但绿化是带有文化性的,乡村居民和植物之间有着天然的紧密关系,照搬城市,选用过多的外来种,脱离了乡村绿化的宗旨和目的,导致千村一面,缺少了乡村的独特性。

2. 植物配置方面

原封不动搬用、套用城市园林绿化配置方法,忽视了农村环境的特色,更是脱离农村绿化讲究“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河旁)的特点。按照城市里的道路、公园等绿地植物配置方式进行配置,如采用高大常绿乔木作为行道树;部分公共场所使用名贵树种;在空间上,采用乔灌草搭配,显示景观的层次性,利用绿篱分隔空间,还有模纹、色块等等。这些方法,在乡村绿化中并不十分合适。

3. 养护管理方式

搬用城市园林的方法,对乔木树种“杀头”,进行所谓的树冠培养,对绿篱进行规整式、图案式修剪。乡村生长空间充足,其实不需要通过修剪来控制生长,完全可采用自然式管理,突出自然生长的特性。城市植物大多从城市以外的乡村移植而来,为适应城市的生长环境,需要精心的养护,才能确保良好生长。而乡村的植物,即使是从外地移植过来,也是从乡村到乡村,环境变幅较小,利于植物适应;即使采取粗放式管理,也往往能正常生长发育。

4. 绿化功能方面

城市绿化的主要功能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景观营造。景观功能主要是满足人们视觉需求和审美需求。乡村土地有限,还有不少村民是靠土地生存生活,因此,乡村土地首先应该是要满足村民生存生活的需要,也就是说种植的植物首先是满足生存生活需要,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其它如文化、药用、观赏性等功能。当前有些乡村绿化占据了村民的大量土地,对村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便和压力。他们不得已破坏绿化种植蔬菜、药材等。

因此,不拘环境、不拘文化、不拘功能需求,全盘照搬城市园林的思维方式进行规划构思、植物选择、种植施工以及后期的养护管理,在乡村绿化中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问题。

三、乡村植物的概念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乡村植物”新概念,并给出如下定义。

乡村植物:是指乡村中自然分布和人工长期栽培的植物种类总和,是和当地村民长期共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能满足乡村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休戚相关的一类植物。

释义:乡村是一个区域概念,在这里包涵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植物生长分布的生境,二是指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和植物之间相互建立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类影响植物的分布,同时植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类的居住,如粮食作物不宜生长的区域影响人类的居住。

乡村植物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自然分布于乡村的植物,相当于乡土植物,也包含伴人植物,这是植物和乡村自然环境长期综合影响的结果。第二,人工栽培植物包括经济植物,如纤维、油料等;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蔬菜植物,如甘蓝、莴苣、苋菜、韭菜、番茄等;药用植物,如马鞭草、益母草、鬼针草等;观赏植物,主要特征为花大色艳、易栽培,如月季、大丽花、虞美人等;文化植物,此类植物包含种类众多,内涵丰富,主要有象征植物香樟、柏木等,民俗植物南天竹、万年青、艾草、桃树、柳树等。

四、乡村植物的特点

这里主要是指乡村植物中的人工栽培植物,这些植物在长期的人工栽培环境中,在人文环境的长期熏陶下,形成了鲜明的特点,主要有:

1. 文化性

乡村植物与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乡村植物不仅影响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生长不同的植物,孕育出不同的乡村文化,俗语有云:“十里不同俗”。乡村植物资源在中药文化、景观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婚嫁文化、信仰文化等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药文化 利用植物防病治病是人与植物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形成的中草药文化,是在药用乡村植物资源的认识、应用等方面发展形成的一种乡村文化。在中国各地,明显地存在不同风格的传统医药文化等。

饮食文化 植物的种子和根是人类的主要粮食来源,叶和果实是主要的蔬菜来源,植物的花是根据各地居民的喜好进行选择。如菊花、金银花、槐花、玫瑰花、木槿花、莲花、金针花等在不同的乡村,是可以食用的,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当地的乡村植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乡村植物是民俗文化的主要载体,如端午节门框上挂艾叶、菖蒲,吃粽子;万年青、南天竹、柑桔、竹、柏、枣等在婚嫁、建房中的应用。北方一些地区更有:“稠李、桃、杏、枣,不进阴阳宅”等说法。

信仰文化 如在村庄中、路边、饮用水源等地种植的乡村树种,被认为是“神树”的树种是不允许伤害的。许多乡村有植物崇拜,尤其是少数民族聚集的村寨,各村寨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植物崇拜,在同一村寨,不同的家庭也有不同的崇拜神树。如在浙江等地生了小孩后常把村落中的古樟寄作孩子“母亲”、柏木为“父亲”,以护佑小孩健康成长。小孩逢年过节,都需要到古樟、古柏前祭祀。

另外,许多村庄过去有在村口保护和种植水口林的习俗。这些留存的树木是目前古树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适应性

乡村植物具有明显的区域适应性。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其生长繁茂,长势良好,表现出良好的抗逆性,即使在极端气候条件下,也能生长、繁育。区域内的乡村植物,对本区域内的光照、温度、土壤等环境因子,经过多年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能完全适应本地区的环境和耕作方法。同时,一定区域内的乡村植物,也满足当地农村居民的需求,可以在当地栽植、繁育、扩散。

3. 实用性

乡村植物的实用性主要是指其食用性,其他还有纤维、油脂、药理、调料、色素及婚嫁用等。在农耕时代,此类植物能够满足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诚然,当前乡村植物的实用性功能在减弱,但是其重要性仍不能替代。有些植物如水稻和小麦,在南方米饭仍然是主食,北方,面粉制品也是主食。常见蔬菜,也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

药用主要是遇到头痛、发热、腹泻等常见病时,采摘药用植物进行及时处理治疗,有很多单方、偏方就是选用这些药用植物的。调料用植物包括做甜味剂、调味品、辛香料,如芸香科、伞形科植物等;色素用如杜鹃花科的乌饭树、马钱科的染饭花等。

4. 经济性

乡村植物具有明显的经济性,很多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有食用类植物、饮品类植物、药用类植物、民俗类植物等。常见的有茶、桑、果等。

5. 动态性

乡村植物中的栽培植物种类常受多种因素干扰而发生变化,村民常会引入一些新的种类和品种。已有的一些乡村植物,当村民需求有变化或有其它更优的引进植物代替时,会淡出当地乡村植物的行列。因此乡村植物的种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不断更新变化的。

6. 教育性

乡村植物大都蕴含一定的民俗文化在内,充满神奇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因此,有利于让子孙后代、外来游客,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以传承优良文化,继承传统习俗。

五、乡村植物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运用

1. 绿化原则

乡村绿化与城市绿化有个很大的区别是,城市绿化往往是一张白纸,从零开始;而乡村绿化往往是大环境绿化效果好,有一定基础。因此,乡村绿化主要是起到补充、点缀作用。

在植物配置上需要根据乡村结构特点,充分理解村落风貌,充分尊重村民需求和风俗民情,了解村民的审美情趣。

乡村绿化的植物材料应以乡村植物为主,可适量引进一些非乡村植物。

养护管理方面应以自然生长为主,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尽可能多尊重植物的自然生长。

2. 植物种类的选择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选择植物时,首先考虑乡村植物,然后根据植物的形态、生理生态特性及对当地居民的价值等进行综合评价,再根据乔灌草等需求进行筛选。乔木类,选择果树等作为行道树,果树类或药材类树种做庭院树;灌木和藤本以经济类为主;草本植物,以当地的蔬菜、中药类植物为选择对象。因此,在植物选择时需要实地调查、考察访问,并结合地方志书记载,了解和掌握该区域居民对植物的禁忌和偏好。

乡村绿化也并不完全拒绝外来物种。一些能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的外来物种也可适当入选。

图片说明

6. 芝麻——上梁时祭祀,以芝麻开花节节高,意求新居生活越过越好

3. 植物配置

乡村绿化建设植物配置的原则是,根据当地居民的需要,满足其功能需求,宜多用庭园的配置手法。

对村口和村庄周边的水口林和风水林要给予保留、保护,乡村居民在门前屋后大都已种植自己喜爱的树种,已经成为一种村庄特有景观,在配置时,只需在原有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和丰富,不宜打破原有的景观格局,推倒一切,重新配置。

7. 竹子和芝麻——上梁时两者捆绑后树于房顶,意指新居生活节节高

对一些村庄没有水口林或风水林的,可根据村民需要设计种植水口林和风水林,树种选择时以尊重村民意愿为要。

4. 种植施工

乡村植物种植施工,有一般绿化施工的共性,又具有个性。种植时,都需要做施工准备、定点放线、挖穴、种植、覆土等工序,但是乡村种植施工,受客观条件限制,大型机械难以使用。种植时,可直接聘请当地居民,因为只有他们熟悉本地植物的种植技术和种植禁忌。

六、讨论和建议

美丽乡村绿化在实际建设中,尚缺少实用的、操作性强的技术标准或规范,建议相关部门尽早组织制定相应的乡村绿化建设类的标准或规范,以指导美丽乡村绿化建设,使我们的乡村更加美丽。

陈煜初 浙江人文园林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杭州天景水生植物园主任,长期从事森林生态、植物资源、水生植物引种驯化及园林应用研究。

赵 勋 浙江人文园林有限公司工程师,长期从事园林植物生理生态及应用研究。

沈 燕 浙江人文园林有限公司助工,从事水生植物园林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绿化植物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朱屺瞻《绿化都市》
谁远谁近?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