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5-07-12 14:57刘珉曳
关键词:素质法律大学生

冶 刚, 刘珉曳

(西安理工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54)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

冶 刚, 刘珉曳

(西安理工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54)

通过界定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概念和特征,以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大学生法律素质缺失的表现及原因,提出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平安校园建设,更好地推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

大学生;法律素质;实证分析;对策建议

0 引言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之后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再次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的法制现代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否发达[1]。培养公民的法律素质,是建设法治中国和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修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和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局。

1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内涵与特征

1.1 法律素质的内涵界定

法律素质是一个逻辑丰富的综合性概念,它以国家成熟的制定法为基础,涵盖公民的法律信仰、法律意识、法律情感、法律行为等多个层面。学者高林认为,“法律素质”是人们通过后天对法律知识的学习,逐渐内化为法律意识,进而外化为法律能力的综合体现[2]。大学生拥有的知识储备以及心理素质趋向成熟,应该接受全面的法律知识教育,培养较高的法律素质,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其法律素质更多地体现为:基本了解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对侵害自身及他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制止,在校内外积极宣传和普及法律常识,做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然而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频发的现状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应加强对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的力度,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法律认识能力和认知水平,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法律素质,使之更加适应建设法治中国的需要。

1.2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特征

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是衡量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个:

1.2.1 基础稳固性

大学生法律素质包含如大学生法律观念、法律知识、法律信仰等不同层次,其外在往往表现为主体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遵守和努力践行法律准则。一般来说,法律作为上层建筑,所反映的是在长期反复的社会物质生活变迁中形成的群体利益诉求,在特定区域内,相似的自然社会环境、相近的生活方式的长期积累,就会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观念和行为机制。大学校园环境的半封闭性和人际关系的相对单纯化就是形成大学生法律素质相对稳定的基础,在这基础上大学生形成的对我国宪法和各个部门法的基本认知具有相对稳定性。

1.2.2 形式多样性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大学校园环境、个人交际能力以及法律教育内容都有直接关系。由于上述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和不同学生的承受能力,所以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由规范内化的法律素质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法律普及教育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内容应体现具体灵活的原则,便于大学生接受和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并积极应用于实践,逐渐形成为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1.2.3 价值统一性

伴随着网络时代信息资讯更新速度的加快,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和整合趋势不断加强,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必将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一大发展趋势和现实挑战。但大学生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应保持统一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正确的法律意识,树立务实的法律态度,藉此提高法律素质是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虽然我国多数大学生对法律的关注程度和认知度较低,但通过对他们进行基本法律规范的教育,使他们严格遵守和恪守法律制度,客观上有利于维持高校的和谐稳定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2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实证分析——以西安某高校为例

2.1 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调查的内容框架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教育体制中,各高校采取的主要教育模式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向学生传授一些浅显的法律理论知识,严重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法律实践能力得不到正确锻炼,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对法律知识的渴求。针对上述情况,笔者以西安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就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实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高校全日制大学本科生,采取随机抽取方式共发放1 000份问卷,回收900份,其中有效问卷780份,有效回收率达到86.67%,按照性别、就读年级、政治面貌和所在院系进行调查,满足了问卷分析的基本要求。本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高校学生对法律知识和法律素质的认知程度分析。问卷根据百分比来表示问题的回答程度,最后对获取的数据作出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为大学生提高法律素质和高校制定法律素质教育方案提供合理化建议。

2.2 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问卷情况及分析

2.2.1 受众基本情况调查

受众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法律素质调查基本情况表

2.2.2 大学生法律素质认知程度调查分析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认知主要包括对法律规范、作用、体系的认知,法律按照立法程序被制定实施,成为一种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强大武器,维系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是培养法律素质的社会基础。从一般意义上说,法律素质的内涵应当包括法律人的职业素质和普通民众的基本素质,它所体现的是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在法律知识层面对相关法律规定的熟悉;二是法律意识层面尊崇敬畏法律、树立守法意识;三是法律信仰层面将法律尊为至上行为规则,这是对法律素质要求的最高阶段。当然法律素质的层次是一个渐进过程,一般要求普通民众所具备的法律素质就是能够熟悉并遵守法律规范。

表2 大学生认可的日常行为规范准则调查

由表2可知,关于“当前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选项,大学生选择“伦理道德”(48%)超过“法律规范”(34%),其次是“家庭教育”(13%)和“风俗习惯”(3%),“宗教信仰”最低(2%)。由于我国数千年来深受儒道思想为主的道德伦理文化的影响,内在的道德约束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深刻,但伦理道德竟然超出法律规范达14%,此现象需要我们关注并认真思考道德和法律的内在辩证关系和法律普及教育存在的问题。

表3 大学生对法律社会作用的认知程度

表3暴露了当下法律普及教育存在的问题,即大学生对法律社会作用认知单一。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反映我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在保障社会安定和惩治犯罪上,应当而且必须依靠法律强制作用来保证实施。然而法律的社会作用不止于此,我们实行依法治国目的在于保障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通过高层次的法律引导来促进公民遵守法律,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我国已经建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针对大学生对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的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中,大学生了解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的达到66%,然而不了解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的人数也占有很大比例,从表4的调查可以看出,了解和知道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的学生占到98%,这是令人欣慰的。针对了解和知道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的大学生,本问卷又针对宪法深入设置了几个问题:我国的根本大法、我国宪法宣传日、我国宪法修改次数,我国宪法规定的国体与政体等问题。从问卷调查反映的情况来看,没读过宪法文本的比例高达52%,完全不了解宪法的比例也高达9%,说明我国大学生对我国根本大法宪法文本内容严重缺乏了解和学习。

表4 大学生对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的了解程度

从上述比较细致的调查中,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自我性格缺陷和学习内容欠缺是形成这些问题的内因。而高校在法律普及教育中,教学目标教条化、教育内容陈旧化、教学方法单一化以及专业师资队伍不稳定等问题,是大学生法律素质问题的重要外因所在。

3 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途径

根据高校法制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法律素质教育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从自身意识、教育模式、校园环境三方面着手。

3.1 加强自身法律意识教育,实现知行统一

大学生提高法律素质,不仅要贴近现实生活掌握基础法律知识,而且要重视自律,提高自身法律意识,这种自律的核心就是实现日常行为与法律规范的统一。一方面,日常行为活动对大学生而言是一种自律与他律的结合,而更多时候需要通过自律来实现。如果大学生自身能够树立正确合理的法律意识,就能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活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法律基础知识学习,用法律眼光客观认识日常生活中的他人行为,能够有秩序地生活;加强自我保护,学会健康守法的日常行为方式,自觉抵制各种侵权行为;通过法律学习加强自我反省,经常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提醒和告诫自己在日常行为中要以法律为准绳,不能随意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通过自我教育,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3.2 改革法律普及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大学法律普及教育要根据各高校实际教学状况和学生接受程度合理安排。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性质及个人兴趣选择相关专业法律进行学习,如可根据理工科学生特点加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学习,根据经管会计专业学生特点加强商法及经济法相关法律制度学习,以拓宽法律知识面。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还可开设法学辅修专业,让有精力、有条件的学生接受系统的法学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丰富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法律事件,从现实生活中广泛猎取案例,进行案例评析和讨论,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浓厚兴趣。同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在老师指导下,组织学习实践活动,如法制讲座、旁听案件、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辩论赛,让大学生能切实体验法律、感悟法律,内心真正接受法律、信仰法律[3]。

3.3 建设和谐校园法治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础保障。在学校的法律普及教育中,学校必须转变思想,坚持德育治校与依法治校相结合,按照教育规律和法治中国的建设要求,规范办学和管理行为,明确学校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提高对校园法治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采取各种措施加大法律素质教育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在建设资金投入上多考虑法律普及教育的独立性地位,更好地完善法律素质教育体系的基础环境,逐步形成校园的法治环境氛围,让学生体验到法就在身边,自己置身于法律之中[4]。让学生体验到法律与自身息息相关,使自己置身于法律之中,逐步培养学生用法律思维和理性思考来探究社会问题,自觉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更好促进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为建设法治中国储备良好人才基础。

[1]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68.

[2]高林.新时期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1-2.

[3]王晓慧.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理性选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4):2-3.

[4]雷东丽.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教育与培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3-4.

[责任编辑:李强]

2015-02-25

陕西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4JZ028)

冶刚 (1990-),男,陕西岐山人,法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法学理论与知识产权法学。 E-mail:yegang_12305896@qq.com

G641

:A

:1671-6876(2015)01-0091-04

猜你喜欢
素质法律大学生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大学生之歌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让法律做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