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针的老人

2015-07-12 06:17赵智敏
江西教育A 2015年6期
关键词:二伯穿针针线

赵智敏

读到一篇学生写路遇穿针老人的文章,一直记在心里。没想到这孩子把穿针的老人记录下来。文字往往是心灵的镜子。于孩子而言,更是如此。在我看来,作文怎么写,用些什么辞藻、什么技法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孩子眼里有什么,心里想什么,笔下写什么。

(一)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描述“有二伯”穿针:

有二伯的手是很粗的,因此他拿着一颗很大的大针,他说太小的针他拿不住。他的针是太大了点,迎着太阳,好像一颗女人头上的银簪子似的。

“他往针鼻里穿线的时候,那才好看呢,他把针线举得高高的,睁着一只眼睛,闭着一只眼睛,好像是在瞄准,好像他在半空中里看见了一样东西,他想要快快的拿它,又怕拿不准跑了,想要研究一会再去拿,又怕过一会就没有了。于是他的手一着急就哆嗦起来,那才好看呢。”

60多岁的“有二伯”是可笑的,也是可怜的。他和雀子说话、和黄狗谈天、和石头闲扯,但“一和人在一起,就一句话没有了,就是有话也是很古怪的,使人听了常常不得要领”。他缝他的行李,而且“三天两头的就要动手缝一次”。他缝的不是枕头,不是毡片,不是被子,他缝的是寂寞。

(二)

童年的记忆里也有一个穿针的老人。记忆中穿针的老人住在我家附近的小池塘边。我们经常到那里去洗手洗脚,上学放学也必得从那塘边经过。我七八岁时那老人已经有80多岁了,常年一身黑衣,冬天再加一顶黑帽子。我觉得她应该耳也聋眼也花,因为她总是把我和姐姐搞混,每次她说我大的时候我就帮她纠正,下次还是弄错。

这么个耳聋眼花的老人却总是坐在她家的大门口缝着什么。像“有二伯”那样双手举着针线,对着阳光穿针。只是针不像“有二伯”的针那么大,但手也是抖的,总也穿不进。碰巧我和姐姐从她门口经过,她必得叫住我们。她叫我们“双生子”其实只是我和姐姐差不多高而已。她说:“双生子,来帮我穿个针。”嘶哑而颤抖的声音出自一个黑衣黑帽的老人,往往在我们放学的黄昏,听起来是有点寒意的。我和姐姐磨磨蹭蹭,终究过去了。其中一个把她手中的针线接过来,针总是锃亮的,没有一点锈迹,把线往嘴里一抿,对着针鼻子一穿,另一个帮忙扯过线头,针就穿好了。我们穿针的时候,她又要问我俩谁大了,谁是姐姐,谁是妹妹。我们有时告诉她,有时不理会,她都不在意。

等我们穿好了,她变戏法似的变出两个橘子,塞到我们手里。橘子必是风干的那种,皮和肉紧密地连在一起,剥都剥不下来。我们嫌弃了一番,又斟酌了一番,到底剥了吃下去。那个老人,我们有时躲着她,有时又想念她风干的橘子。

(三)

我也越来越多地拿起针线来缝缝补补了。掉的扣子,破的袜子,或者孩子膝盖上的破洞。虽然被我补得粗拙不堪,却也觉得缝补的事和肚子饿了要煮饭吃一样重要。年龄越增长,是不是意味着生活越琐碎?很多年以后,我也许就会成为人们记忆中那穿针的老人一样,戴着老花镜,举着针和线,对着灯或阳光,庄严而虔诚地穿针引线。缝补零星的记忆,缝补失落的梦想,缝补千疮百孔的人生。我是不是也会希望有那么一个或几个孩子,陪我聊聊,伴我坐坐,帮我穿一下针线?

猜你喜欢
二伯穿针针线
二伯
割麦子
天衣本非针线为巴别塔亦难通天
我学会了穿针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穿针的母亲
母亲手中的针线哦
“二伯”的由来
母亲的针线
陈氏正骨手法结合经皮穿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