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优质课评比有感

2015-07-13 06:49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文化教育局教研中心066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新课改技能

朱 娜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文化教育局教研中心 066000)

在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思想影响下,我们更加关注、探索在新的环境下如何更好的实现音乐课堂的高效教学。

在这一段时间里,我听了很多次关于课程标准的解读报告,也观摩了很多堂崭新理念下的音乐课,参与了很多次的音乐优质课评比,教师和学生的表现一律可以用“完美”两个字概括。走进新课改中的音乐课堂,不禁想到了一个问题:每位音乐教师每周有十二到二十节不等的音乐课,每堂课都要面对不同的学生,在“优质课”“评比课”上表现出的“形势大好”,是否真实?课程改革的形式真的“一片大好吗?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受教育者心灵的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的艺术包括首先是打动人心的谈话艺术。”在孩子们的眼中,音乐老师是“快乐的天使”,要成为孩子们的真诚伙伴,我们的言行必须散发无穷的魅力。教师的语言首先要感动自己和发自内心的真诚。

课例一

在一节小学二年级的唱歌课中,教师给大家弹唱《小蜜蜂》这首歌,教师的声音嘶哑,钢琴伴奏杂乱无章,没有任何美感,唱完之后,教师直接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觉得这首歌怎么样?”学生在没有片刻思考的前提下不约而同的回答:“好听!”紧接着,教师又做出如下的追问:“那么,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呢?”学生似乎很认真发信肺腑的回答:“喜欢”。 教师又如钓鱼似的问道:“想不想学?”学生的回答不说大家也全明白了。

教师这样的语言明显带有暗示性,问题也过于简单。且不说这时的学生在这种盲目的引导下学习,会不会有兴趣,首先教师的话语就是不真诚的,教师自己并没有被歌曲的美感所陶醉,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音乐作品,何以问学生好听吗?喜欢吗?这种不真诚的对话,又会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带来什么负面影响呢?

类似的课例还有很多,不再赘述。新课标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音乐课程标准的首位,这就充分的突出了其以情感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学生进行的情感教育。因此,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做到用自己的真实情感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说假话、空话,引导学生在自然的气氛中学会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其情感,从而激励学生进行审美体验。

《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要鼓励学生对所听到的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尝试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客观的讲,我们队新课改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表面化的理解,片面的认为“民主开放”就是越热闹越好。真的是这样吗?

课例二

一次教师在讲授《兽王》这一单元时,先是让学生用打击乐器模仿森林里的各种小动物的声音,大多数同学都很积极地区参与,去表现,也能按照老师的思路去做。可是有个别的“淘气包”不是拿起乐器来乱敲,就是去欺负旁边的同学。这时老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在理解音乐的情况下进行创造和表演,也没有对不遵守秩序的同学进行“管教”。于是,打小报告的此起彼伏,到处都是噪音,学生的表现更是我行我素。看起来,师生互动,气氛“活跃”。但是,这样的活跃有意义吗?如果不是在评比课上,教师还能任其发展吗?这是真实的音乐课堂吗?

音乐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种审美能力的培养也要遵循教育规律,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也要做到遵守常规。比如,学生必须是在一种静的环境中去聆听、感悟音乐,唱歌时不宜大声喊叫,教师在为歌曲伴奏时必须要做到合着拍子等等。音乐课堂真正的民主开放教学应该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的有序教学。在新课改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活而不乱,严而不死”,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这才是真正的音乐课堂,也才能真正实现音乐课堂的就教学目的。

在新课改理念的影响下,教师确实改变了很多,但部分教师却矫枉过正,甚至推翻了以前的所有教学方式,

尤其是在评比课上,追求面面俱到,追求十全十美,一节课要唱,要表演,要创造,要活动等等。把最精彩的一面展示给了听者和评课者。可是,一节课下来,把什么留给了学生呢?

一位教师在优质课评比活动中上了《鳟鱼》一课。首先,老师播放录音,(这是初听的第一遍)然后马上问:“谁能根据歌曲的内容表演情节?”马上又有两位同学上来,一个扮演渔夫,一个扮演鳟鱼,表演还真到位。紧接着,欣赏《鳟鱼五重奏》第四乐章,听了一遍之后,老师提问:“这首乐曲有几个主题?变奏有几个?”学生马上回答:“有一个主题,五个变奏,最后是曲终。”听到这里,我简直太佩服这个班的学生了,他们都是音乐附中的孩子吗?音乐素质怎么如此了得?且不说老师还没有讲解主题与变奏的知识,就是初听的第一次,学生能把主题记住一些,说明他们的音乐记忆能力就已经相当的不错了。在整堂课中,老师没有讲解音乐方面的任何知识,课一涉及到,学生都会对答如流。这不能不让我有以上的疑问。

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音乐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一些中小学音乐老师不断的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新课程的改革体制下,音乐知识技能是不是不重要了?是不是要淡化音乐知识与技能?要淡化到什么程度?是不是在课上,只要涉及到,就会被说成是强化,以至于不敢接触这些。课例三的老师就是走进了一个这样的误区,认为淡化就是不讲解,而事实上,在真实的音乐课堂中,我们更需要必备的音乐知识做基础,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创造音乐。那么怎么办呢?这位老师就采取了提前告诉学生答案的办法,每位学生表现得都很精彩,让整堂课看起来十分“完美”。这“完美”太不真实。

《音乐课程标准》的三位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原本就是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是为了能让人懂得欣赏音乐,享受音乐艺术的美感,提高人的音乐文化水平,从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修养全面的人,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学习音乐中的知识与技能。如此看来,课程改革不仅不忽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甚至也没有淡化知识技能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要怎样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的知识技能,用什么方法教,用什么方法学。我们要真正的给孩子什么样的音乐教育,给孩子留下些什么。

在教学中,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不再重复,其实,面对新课改,每位教师都应该去反思,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应该如何进行,不要走向极端。笔者相信,无论怎么改,我们都要重视音乐课堂的真实性

我们花心思和精力研究的教学方法,一定要符合孩子学习的认知规律,用我们的睿智走进学生,我们才能在充满音乐的课堂中发现更多的意外通道和美丽途径,才会有师生共同创造的音乐艺术之美。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新课改技能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劳动技能up up!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拼技能,享丰收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创新教学研究
新课改下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