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

2015-07-14 21:49李少校
亚太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合作交流问题探究问题

李少校

摘  要:新型课堂教学观旨在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模式。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渠道,作为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求异创造的欲望。

关键词:课堂教学;合作交流;问题探究

一、以问题切入点,激发求知欲

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无“问题”的状态,说明他思考不够,不善于发现问题,当然更无创新可言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质疑问难,主动探索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如教学“表内乘法”的内容后,让学生练习“9+9+9+5”,学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算法:

(1)9+9+9+5=18+9+5=27+5=32

(2)9+9+9+5=9×3+5=27+5=32

(3)9+9+9+5=9×4-4=36-4=32

(4)9+9+9+5=8×4=32

四种不同的算法结果都正确,我请他们分别说出理由。经大家讨论一致认为:第一种解法按顺序一步步计算比较简便,而第二、第三两种算法,3个9相加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而第三种算法又有创见,第四种算法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解法更灵活,更有创造性。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常采用如下的启发语言:①你能否比他回答得好?②你还有其它想法吗?③你很爱动脑筋,这一想法很有新意。④你真行,能把你的想法和大家说一说吗?⑤让你们评一评,哪个同学说得最好?这样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多思善问的“问题意识”。教师只有积极创设和谐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由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思考,敢于提出各种问题。

2.巧设问题,激发求知的欲望

过去的教材强调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的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不管学生是否感兴趣,甚至是教师直接灌给学生的,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研究的问题,是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开始的。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一开始让学生看屏幕(出示画面)图像是用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四个不同形状的图形做成车轮的小汽车,提出问题:小动物座哪辆车跑得最快?有的说:“用三角形做成的车轮子跑得快”,有的说:“用圆形做成的车轮子跑得快”,有的说:“用长方形做成的车轮子跑得快”,有的说……这时同学们议论纷纷,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进行验证。演示完问:谁得第一?(小狗)为什么呢?(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接着我又设问:“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跑起来又快又稳呢?”整堂课学生是在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学习新知的,探究的味道十分浓厚,激发学生自己在思考、探索、发现圆有什么特征及车轴的作用,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新课结束后,我问“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有一位学生质疑“为什么车轮做成圆形,而不做成三角形呢?”这时,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我是这样想的,因为车轴在车轮的中央,也就是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处处相等,所以跑起来又快又稳。”“我也可以这样想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利于轮子的转动。”等等。学生能主动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加深了对圆的认识,掌握了圆的基本特征。教学中让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挖掘教材中闪亮的东西,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

二、拓展思维,让学生乐于实践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创造活动的核心就是创造思维,应该把培养发散思维作为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和过程,促使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如:一件工程,甲队独做8天完成,乙队独做10天完成。你看完后,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得丰富多彩:①甲队独做的效率是。②乙队独做的效率是。③甲乙两队合做效率是。④甲乙两队合做天完成这件工程。⑤甲队的效率是乙队的,⑥乙队的效率是甲队的。⑦甲队的效率比乙队快。⑧乙队的效率比甲队慢。⑨甲乙两队工作时间的比是4:5,⑩甲乙两队的效率比是5:4……学生把整数、分数、比等知识联系起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他们争先恐后的说出了别人还没有想出来的算式。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拓展了思维,让学生乐在实践中。

三、自主探究、体验成功感。

在课堂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实践体验活动。如:在教学“加法结合率”时,首先让学生计算下列各题:每组题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①9+8+2、9+(8+2);②150+55+145、150+(55+145)③84+78+22、84+(78+22)。让他们分小组讨论,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根据计算结果会答出:①9+8+2=9+(8+2)②150+55+145=150+(55+145)③84+78+22=84+(78+22)。再探究“上面三个等式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学生讨论分析第①题:等号左边先计算9+8,得到的和再加2,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数等于右边先计算8+2得到的和再加上9。然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数相加,两种算法得到的和不变,然后第②、③题仿上题分析。在上面一次次对个别题的认识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由此得出结论“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然后告诉学生这叫加法结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归纳法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新的课题,有利于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抽象的层次,提高儿童的推理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善于发现和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认知能力,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发展,培养了高尚道德情操,为学生提供了一片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西丽小学)

猜你喜欢
合作交流问题探究问题
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