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玉芳:自信的孩子未来更幸福

2015-07-14 12:21小单
现代家长 2015年7期
关键词:孩子

小单

【边玉芳简介】

1988毕业于浙江大学心理系教育心理专业,1991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专业心理测量方向硕士学位,2003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专业心理测量方向博士学位,2006年获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研究,致力于用科学、量化方法对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孩子的自信源自父母

边玉芳教授是一位心理学家,除教职外,还兼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核心专家、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常务理事等。她20多年来一直从事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测量与发展性评价等专业领域研究,主持过50余项教育部、科技部等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其他各类课题,是青少年心理问题权威。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记者(以下简称记):许多专家说,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商相差无几,但同样是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学生,有的学习成绩好,有些却不够好,甚至很差,让家长们百思不得其解。您认为是什么原因?

边玉芳(以下简称边):原因很复杂,其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重要原因。调查显示,成绩优良的学生一半以上充满自信,成绩差的学生接近90%缺乏学习自信心。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信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到孩子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状态。自信的孩子未来生活品质更高,经济前景更好,心理更健康。而不自信的孩子,未来出现抑郁和问题行为的可能性更大,对生活的满意度也较低。

记:孩子的自信心是从哪里来的呢?

边:研究表明,重要他人对孩子的态度和评价,是影响孩子自信心最重要的因素。这里的“重要他人”主要指的是孩子父母。也就是说,如果发现孩子自信心不强,父母首先要检讨自己的言行。

记:父母的言行是如何影响孩子的自信心的?您能举例说明吗?

边: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父母对孩子下达考试成绩指标,并悬赏:“只要你考进班级前三名,我就给你买玩具。”再比如,父母威胁孩子:“你要是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诸如此类的话,恐怕大多数家长都对孩子说过,但是对这些话的后果不甚了解。听到父母这样说,孩子会想:“爸爸妈妈是不爱我的,至少,爱我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取得好成绩、听话等。很多家长在接纳孩子方面存在误区,认为自己很爱孩子,却在无意中附加了很多条件,并且父母更关注这些条件的结果,而忽略了过程。这种以错误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爱,在孩子看来根本不是爱,自信心也会随之受损。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尴尬的是,很多父母常常走进误区,爱孩子而附加条件便是误区之一。

记:为什么父母爱孩子不能附加条件?

边:无条件接纳,是指父母对孩子传达的爱、关注、支持和激励是不附加任何外在条件的。积极心理学认为,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给孩子挑战困难的勇气,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从而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日常生活中,父母跟孩子说话时习惯于用“只要”“只有”“如果”等句式,就是在向孩子提条件,与孩子讨价还价,似乎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你表现好是我们爱你的条件,你满足不了这个条件,就得不到我们的爱。这种附加条件的爱,非常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因为孩子会通过这些条件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比如有的孩子会认为,一旦我考试没能让爸爸妈妈满意,我就是个没用的人,爸爸妈妈从此就不喜欢我了。如果长期达不到父母设定的条件,孩子就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无用、失败、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因此丧失自信心。孩子自信心不足,又会制约他的学习热情,使学习效率降低,形成恶性循环。

记:是的,许多父母告诉我,孩子的学习成绩是父母心情的晴雨表,成绩好,父母就高兴,成绩不好,父母就焦虑,感觉没脸见人。家长的这些言行,无疑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但是许多父母说无法控制自己。

边:父母控制不了自己的言行,是因为观念没有跟上,意识上知道自己的言行不妥,但潜意识认为自己的言行很妥当。这方面,我建议父母学会将“孩子行为”和“孩子个人”区分开来看待。也就是说,无论孩子的“行为”如何,父母是否赞同,都应该一直关爱、激励、接受孩子这个“人”。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信任和悦纳,让孩子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困难,都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和支持。

记:可能有的父母会疑惑:无条件接纳孩子会不会惯坏孩子?

边:无条件接纳孩子不等于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我刚才说过,父母要把“孩子行为”和“孩子个人”分开,父母接纳的是孩子这个“人”,而非孩子的这些“行为”,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作为父母,当然要履行职责,予以纠正引导。

夸孩子要有真实理由

记:许多父母都曾尝试过赏识教育,平时无条件接纳孩子,经常表扬孩子,很少批评孩子,但是孩子照样不自信。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边:这些父母误解了“无条件接纳孩子”这个概念。无条件接纳孩子不是一味地表扬,不是一味地让孩子感觉良好。那些建立在单纯感觉良好之上的自我膨胀是虚假自信,不是真实的自信,对孩子发展弊大于利。

记:请举例说明。

边:好的。比如,小明想加入学校的足球队,于是刻苦训练,但在选拔赛中表现欠佳,未能入选。爸爸看到儿子难过的样子,不忍责备,劝道:“参加校足球队也没什么了不起嘛!爸爸相信你是最棒的!”还说,“我相信你和入选的同学一样好。”听了爸爸的话,小明“哦”了一声,不再说话,接下来好几天都闷闷不乐。

这个父亲本来怀着一番好意,看到孩子内心受到伤害,想去安慰他,想让孩子“感觉良好”。像许多父母一样,他选择无条件称赞的方法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但该方法起了反作用。我们能感觉到,这个父亲忽略了客观事实,一味地称赞孩子的表现,让孩子觉得父亲没有真正理解他,在欺骗他。父亲毫无根据的称赞,只会使小明更加气馁,也减弱了他的自信心。

著名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有一句名言:“没有任何有效的方法可以不先教孩子表现良好而直接教孩子感觉良好的。”也就是说,没有表现良好,孩子不可能感觉良好,父母再挖空心思地夸奖也不能改变这个规律。

记:那么,这个爸爸的正确做法是什么呢?

边:正确的做法是尊重、理解孩子因失败而产生的负性情绪,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孩子一起共同接受失败这一事实,待孩子情绪平复后,再和孩子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孩子下次有良好表现,从而让孩子获得成功带来的真正的良好感觉。

记:虚假的感觉良好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吗?

边:是的。虚假的感觉良好会造成孩子虚假的自信,导致孩子过分乐观,不利于孩子发展。过于乐观的孩子往往对现实困难估计不足,对自己的能力往往拔高估计,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眼高手低,一旦遇到真正挑战,就会遭受挫败,自信心如何建立?因此,父母要学会合理称赞孩子。称赞一定要有真实的理由,要向孩子讲明是因为孩子在哪方面表现好才获得的称赞。称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引导和强化,父母可以借助称赞让孩子所表现出的良好行为再次出现,从而固化成良好的习惯。比如,父母带孩子外出时,孩子主动和叔叔阿姨打招呼问好,父母就可以告诉孩子:“今天你主动和邻居打招呼,很懂礼貌,做得非常好!”

另外,父母要学会控制称赞的分寸,使之与孩子取得的成绩相匹配,不要过分夸大。例如,要等孩子真正把玩具汽车安装成功后再给予称赞,并说明称赞的理由,而且不要把孩子的这个成绩当成了不起的事情,要留着去称赞其更好的表现,正所谓“留有余地”。对于孩子的某些良好行为,父母不仅可以用口头语言,还可以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赞赏和鼓励,比如给孩子一个拥抱,摸摸孩子的头,搂搂孩子的肩,这些方式有时候胜过言语。

总之,父母一定要明白一个原理:表现良好是感觉良好的根基,孩子通过表现良好而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建立起来的自信心才是真实的、长久的。反之,虚假的、暂时的感觉良好,长期来看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

记:除了正确夸奖孩子,对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父母还要注意些什么?

边:还要帮助孩子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

记:何谓“乐观的解释风格”?

边: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和孩子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方式,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和发展。心理学家花费20年的时间,通过对50万名儿童和成人进行研究,发现了人群中存在悲观解释风格和乐观解释风格。自信的人面对成功和失败往往有着乐观的解释风格,而缺乏自信的人往往有着悲观的解释风格。

记:请详细解释。

边:好的。当一件好的或坏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每个人都会本能地问自己这是为什么,给自己一个交代,这就是“解释”。解释有两个重要方面:从纵向的时间跨度看,认为事情是永久不断地发生,还是偶然暂时地发生;从横向的影响范围看,认为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如此,还是认为这仅仅是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如果孩子习惯将不好的事情视为“有时候”“最近”等特殊情况下出现的,是短暂的、可以改变的,而习惯将好的事情视为“总是”,认为由于自身努力学习或讨人喜欢才使好事发生,那么,孩子是乐观解释风格,更容易获得自信心。如果孩子习惯将不好的事情视为“永远”或者“总是”,认为是永久的、不可改变的,而习惯将好事视为“有时候”或者“偶尔幸运”等特殊情况下才出现,那么孩子是悲观解释风格,更容易丧失自信心,需引起父母的关注。

记:这就是所谓“归因”吧?

边:是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归因倾向可以训练,通过训练一个人的解释方式可以增强自信心。比如,一个孩子一直被同伴排斥,他如果认为“我从来就没有朋友”“没有人喜欢我”等,那么很容易造成人际交往中的自卑。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形成乐观的解释方式:“他们只是今天对你很凶”“他们生你的气”“你最近对他们的态度也不太好”,帮助孩子认识到现状可以改变,从而帮助孩子建立信心。

学会乐观地解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对孩子非常重要。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归因特点。例如:学龄前的孩子容易因为一件不好的事情而全盘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青春期的孩子比较重视同龄人的看法,有乐观解释风格朋友的孩子更容易采用乐观的解释风格,等等。

记:最后,请总结一下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要点吧。

边: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自信心主要来自于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和外表感三方面。父母学会无条件接纳孩子,就是要让孩子获得重要感;父母让孩子在表现良好中获得真实自信,就是要让孩子获得自我胜任感。父母让孩子学会恰当的解释风格,其实跟重要感和自我胜任感都有密切关系。至于外表感,孩子的相貌是客观存在,关键是如何看待相貌的美丑,当孩子的重要感和自我胜任感增强了,可以有效抵消相貌不佳对孩子自信心的打击。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孩子
你们这群寂寞如雪的女(男)孩子!
五招搞定孩子的磨蹭
那些特别“听话”的孩子……
顽皮的孩子
孩子的画
Hey Blue!蓝孩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