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愤懑抑或是无奈?
——论艾伦·西利托的短篇小说《捡破烂者的女儿》和《渔舟图》

2015-07-16 12:18刘锦丽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渔舟凯西托尼

刘锦丽

(湖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是愤懑抑或是无奈?
——论艾伦·西利托的短篇小说《捡破烂者的女儿》和《渔舟图》

刘锦丽

(湖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20世纪50-60年代英国文坛出现了一批被称为“愤怒的青年”的作家。艾伦·西利托就是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短篇小说《捡破烂者的女儿》和《渔舟图》主人公都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生活着,或冷漠,或颓废。这是一种不带政治色彩的反抗,是迷惘的一代的困惑和彷徨。

艾伦·西利托;愤懑;荒谬;冷漠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劫难。这场战争造成的创伤,以及战后世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新的问题,是战后的西方作家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的存在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并为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战争期间,英国民众被政府激发起空前的爱国热情,然而,战时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向往,到了战后,却无一实现,而政府当初的承诺,也成了一纸空文。人们逐渐醒悟过来,看清“福利国家”并未出现,失望感代替了一度的自满心情。就在这个历史关头,英国文坛冒出了一批被称为“愤怒的青年”[1]。他们大都来自工人阶级或是下层家庭,彼此互不认识,但观点与感情却颇为一致。不论是这批青年作家本人,还是书中的主人公,其所谓的“愤怒”只不过是个人欲望未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不满和怨恨。在50年代英国文学现实主义景观中,“愤怒的青年”很是引入注目[2]。

艾伦·西利托(Alan Sillitoe,1928—2010)就是其代表人物之一。他凭借一部长篇小说和几篇短篇小说而一鸣惊人。他的创作用愤怒、犀利的笔调描写工人阶级的生活,给予了他对社会下层小人物们的深厚同情,具有较强的社会正义感[3]。通常认为他的作品以愤怒抨击资本主义,真是反映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工人痛苦生活著称,更多的关注他的小说表现了工人阶级对社会的愤懑情绪和反抗意识,其实他们的愤懑不平并无政治目的。他作品中的主人公或怨恨,或愤懑,或冷淡、愤世嫉俗,或玩世不恭、寻欢作乐,或隐居自逸,或追逐名利,或通过恶作剧和冷嘲热讽求得某种满足。这是一种不带政治色彩的反抗。这是迷惘的一代的困惑和彷徨[4]。

西利托的短篇小说集《捡破烂者的女儿》中的同名之作,同样引人注目。故事的主人公托尼是一家商店的乳酪装运工,工作报酬低廉,还有违法作案的不良记录。此后,托尼还详细叙述了自己一系列滑稽可笑的偷乳酪的经历,以及他对触犯法律的行为一向所抱的轻蔑态度,还津津有味地道出他和家人在品尝偷来的乳酪时感受到的巨大快乐。违法作案,与警察公然对立,这些并没有让托尼感到羞耻,却成为了他的生存手段。他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叙述了自己这个惯偷的成长过程。就读小学期间,他就深感“购买与销售”这一理论的荒谬之极,尽管“钱是万恶之源”,但偷钱比偷东西更安全,而且最不易被察觉。他可以随时随刻若无其事地将金属代币偷偷塞进自己口袋儿不被发觉,不会受到任何惩罚。于是,小偷小摸成为了他的一种谋生手段。

托尼还在于他常常将赃物扔进河里,以示他对财富和消费主义观念的不屑,这也是他寻求快乐的一种方式。他对权力的极端痛恨,在他与桃丽丝的爱情经历中体现得格外明显。他俩的相遇,地点是在一个卖炸鱼和薯条的小商店。当时,她出于好奇,同意加入他的偷盗“探险”活动。其实,桃丽丝还是一个在校的学生,父亲经营着一家生意兴隆的零售店,她并没有偷盗的动机和必要。她的加入,纯粹是为了“找乐子”。从他们第一次的“联合探险”中,托尼发现桃丽丝是一个理想的合作伙伴,她灵巧,恬静,聪明,果断,能干,与那些偶然入伙的孩子们不同。在他们合作的过程中,偷窃的快感,逐渐转变为爱情的愉悦:托尼恋爱了。当桃丽丝骑着马,出现在他居住的破败街道的后院时,邻居们纷纷惊诧不已。桃丽丝的想象,暗示了托尼的浪漫气质和他对自由生活方式的渴望和憧憬。托尼和桃丽丝都习惯将赃物存放在后院里,或将它们悄悄地塞进邮箱,给朋友们捎去一点快乐的惊喜。他还曾把偷来的钱存放起来,用它购买了一辆摩托车,带着桃丽丝在临近的城乡结合部工厂散布的乡间兜风—这是他梦想与她共度乡间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他们偷窃的一家鞋店的储货室中,犯下一个冲动而鲁莽的错误。托尼在黑暗中摸到了钱柜,将钞票大把大把地塞进口袋。桃丽丝却开了灯,一双接一双地试着鞋子,遇到不喜欢的就随意扔来扔去,托尼则扮演者着心甘情愿的男店员为倾倒。这种快乐的偷窃,具有挑战对抗的姿态,是他们快乐的生活的体现。不过,托尼好像预感到了危险,突然关掉了灯,黑暗又重新把他们拉人到现实中。果然,警察随后冲进了房间。托尼在关键时刻奋不顾身地确保了桃丽丝逃脱,并成功地将钞票在被捕前塞进了隔壁的邮筒中。

在少年感化院度过的三年时间里,他与桃丽丝失去了联系,于是不禁纳闷:等到他释放的那一天,桃丽丝是否伊人依旧?她那美好而自由的未来是否已经到来?但是,就在那一天,他终于得知,桃丽丝早就结婚了,并生了孩子,年前在一场摩托车祸中丧生了。于是,托尼继续用麻木的偷窃来发泄自己的悲哀,以一种挑战的姿态对抗生活。虽然最后“改邪归正”,但他依然不间断地从商店里偷窃食物养活自己,并养活妻子和两个孩子。

托尼作为一个属于社会下层的年轻人,是一个被不公正的社会所摒弃的人物。托尼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抗着社会的不平等。其实托尼是个理想主义者,憧憬着自由美好的生活。生活本来可以,也应该是美好的。托尼甚至萌生了与桃丽丝一起去过恬静的乡村生活的美好憧憬。伴随着桃丽丝的死亡,托尼美好的梦想,也像泡沫一样,永远地消逝了,这就是故事最大的悲剧。

西利托的另一部短篇小说《渔舟图》讲述了邮递员哈利的生活。哈利与自己的妻子凯西起初还平安相处,但后来凯西对哈利在工作完毕后埋头看书的习惯无法接受,二人发生争吵,最后凯西抛弃哈利出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哈利在妻子离去后,独自生活,对往事并无怀念,没有尝试去寻找凯西回到自己身边。当他得知凯西与他人同居也毫不在意。十年之后,凯西突然来访,因为当初两人分手时,双方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于是他就邀请凯西进屋喝茶。凯西衣着破旧,精神呆滞,似乎境况不佳,但他不愿细问。当凯西向他借钱时,他没有拒绝;以后,凯西又接连借钱,这引起他的不安,但他又不愿意询问凯西的私事。不久,当他获悉凯西惨死的消息,心中不免感到内疚和懊丧。

这个结局令人伤感的小说,读者不禁纳闷,哈利为何如此麻木不仁,对妻子如此冷漠?这个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残酷的战争、激烈的社会动荡、严重的经济危机,而且出现了灭绝人性的种族大屠杀,法西斯的集中营和焚尸炉留下的恐怖印象像阴影笼罩在欧洲人的心头,久久挥之不去,这一切给人们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凯西出走归来后,衣衫褴褛,精神倦怠,异与从前。凯西是普通群众中的一个代表。同时,战争也使这对夫妇之间的关系似乎更紧密了。二人似乎都很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但已经回不去了,小说悲剧性的结局正是对战争的无声的控诉。哈利是来自下层社会的普通劳动人民,他并没有在愤怒的呐喊声中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和抗议,而是流露出玩世不恭的颓废情绪。小说中至始至终充斥着哈利颓废的情绪。他对婚姻亦是如此。他娶凯西仅仅只是因为她是那种让他不容易忘记的人。对待婚姻的玩世不恭,因此婚后他对妻子的冷漠就不足为奇,他把自己封闭于历险和游历小说的世界里,拒绝凯西的打扰。也正是他的这种颓废情绪,所以当凯西出走时,他没有尝试去挽回,即便是邻居们都知道凯西在外面找了其他的男人,他也无动于衷,而是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凯西离家十年,哈利独自生活,再也没有尝试新的感情,情感上彻底地死亡了。凯西的再次出现,神情恍惚,胖了许多,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与活力。哈利也仅仅是出于礼节,淡淡地询问了凯西的生活。可见,凯西的出现根本没有带给哈利多少喜悦。接下来的日子,凯西因为贫困潦倒,多次向哈利借钱,哈利也从不过问凯西的私事。直到哈利得知凯西惨死的消息,他才幡然醒悟,悔恨自己的冷漠。凯西的死,或者说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社会背景是紧密相关的。

小说以渔舟图命名,在小说的叙述中,渔舟图也贯穿始终,因此渔舟图是小说中极富象征意义的一个意象。渔舟图是凯西弟弟送给哈利和凯西的结婚礼物中仅存的一副,其它两幅在两人吵架时摔碎了。这幅有着大海、船只、旭日和女人的渔舟图代表着理想的生活。夫妻二人都很珍视这幅画。凯西当初离开家的时候,向哈利要求带走这幅画,哈利虽有些不舍,但还是爽快地把画取下来交给了凯西。当他路过当铺看到那幅画时,毫不犹豫把它赎了回来。凯西可能缺钱时,把画给当掉了。之后的日子,凯西来家里找哈利借钱时,都盯着画看很久,也许是在回忆他们曾经有过的美好时光。终于有一天,凯西再次提出要带走这幅画,哈利依然答应了,从墙上取下,除去灰尘并细心包好。凯西带着画开心地走了,可她却惨死在一辆卡车下,怀里紧紧抱着这幅画。夫妇二人都把无生命的画看作是自己的精神伴侣,二人缺少沟通和彼此深入的了解,双方也没有做出任何的努力去达到相互理解与沟通。故事结尾处,看到惨死的凯西以及被车轮碾过、沾满血迹的渔舟图,哈利痛心疾首,但已经于事无补了。

西利托是“愤怒青年”之一。在这两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明火执仗的反抗性人物,也不是在关键时刻觉醒的斗士。他们是底层的工人阶级,都是一群小人物,他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生活着,或冷漠,或颓废,或玩世不恭。哪里是理想社会的曙光?他们像踌躇在十字路口的流浪汉,不知何去何从。

[1]李赋宁.欧洲文学史(第3卷)——二十世纪二次大战前欧洲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李维屛.英国短篇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3]王 军.英国短篇小说赏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362⁃385.

[4]王佐良,周珏良.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Is Angry or Help less?—On Alan Sillitoe’s Short Stories Garbage Collector’s Daughter and The Fishing Boat Picture

LIU Jin⁃li
(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ning 437100,China)

In the 1950s and 1960s,a number ofwriters known as“the angry youngmen”had appeared in English literature cir⁃cle.Alan Sillitoe is one of their representatives.In his short stories Garbage Collector’s Daughter and The Fishing Boat Picture,characters are either indifferent or decadent.This is a kind of revoltwithout political significance,and a state of confusion and un⁃certainty of the lost generation.

Alan Sillitoe;anger;absurd;indifference

I106

A

2095⁃8153(2015)03⁃0082⁃03

2015⁃04⁃25

刘锦丽(1979-),女,湖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比较文学。

猜你喜欢
渔舟凯西托尼
渔舟晚霞
理发师托尼
我想自己做
我是阳光下的春雨
渔舟绕落花
托尼逃跑
卡卡的直升机
绿柳系渔舟
萧萧芦风吹渔舟
托尼·泡森(1952-2013)